徐 晶
(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吉林長春 130000)
思政教育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和思想品行的培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為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發(fā)揮茶文化所具有的作用,通過推動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緊密融合,解決當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向上的影響,幫助其成長為具備良好品德的優(yōu)秀人才。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認為,人需要通過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與我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重視人本身的發(fā)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相互吻合的。茶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曾經指出,品茶必須要心靜,品茶的過程,也是對人進行教化的過程。茶文化中這種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高深的人生智慧,恰好與思政教育中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相統(tǒng)一。
茶文化中,包含了茶德、茶道精神以及以茶代禮等獨特的人文精神,蘊含了極具特色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文化等內容。茶道精神中的“儉、清、和、靜”是對茶文化的凝練。在茶文化中,包含了當代社會生活應當追求的高尚道德規(guī)范,是新時期精神文明發(fā)展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人們進行修身養(yǎng)性,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良好途徑。經過了千年的發(fā)展,茶文化中滲透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良好的涵養(yǎng),對于立德樹人,有著重要的標桿作用,成為了當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也是當代學生必須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之一。而茶文化中,也蘊含著自強不息的精神,無論是茶葉自身的生長,還是茶葉的加工處理,其中都需要自始至終的堅持不懈。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墨客就對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茶中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經常被寫入詩詞歌賦中。由此可見,茶文化對于我國人民的影響自古以來有之,將茶文化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在茶文化中,每個人品茶都會得出不同的感悟,都能夠從品茶的過程中,感受到靈魂的升華。而在當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而網(wǎng)絡信息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尤其是不良信息容易讓學生的三觀受到沖擊,無法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從而形成消極的心理。而茶文化能夠以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心理,讓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知識,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高職院校學生自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多學生產生了崇拜西方文化的表現(xiàn),認為中國文化落后不值得學習,并且隨著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他們難免會形成偏激的思想,尤其是網(wǎng)絡上的負面信息,對高職院校學生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因而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為老套守舊的思政教育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沒必要學習,而網(wǎng)絡上那些流行的“文化”才是時尚。這種思想導致了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極為困難。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對思政教育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高職院校的教育責任,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思政教育并不重要,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嚴重缺位,各級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導致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高職院校的專業(yè)教育任務繁重,受到畢業(yè)率、就業(yè)率等因素的影響,將所有的教育精力都放置在了專業(yè)技能教學方面,而忽視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二是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資源、經費不足,沒有良好的條件來系統(tǒng)性地開展思政教育。
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沖擊、社會文化紛雜的今天,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表現(xiàn)出意志不堅定、價值觀取向偏頗、社會責任感較弱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一方面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高職院校學生自小生活的環(huán)境都比較優(yōu)越,導致了其自身缺乏危機意識,沉溺于享受生活,不愿意承擔自身的責任。另一方面,很多高職院校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一直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因而產生了極強的依賴心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性,不懂得為他人考慮。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對于是非的判斷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負面思想的影響,使得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難以提高。
雖然我國高職院校在相關教育政策的要求之下,也開展了思政教育工作,然而,通常都是在課堂上對于世界觀、價值觀、社會認知等方面進行寬泛的講解。這種教育方式所教授的內容都比較寬泛卻不夠精細,而學生也無法通過學習做到真正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內容,更無法從內心實現(xiàn)認可。這也就導致了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缺乏實際性的意義,學生也就不愿意花費時間去學習,而面對沒有積極性的學生,教師也無心教學,最終也就導致了思政教育形同虛設,缺乏成效。
思政教育雖然在教學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學科,但實際上,思政教育并不能完全獨立于其他學科而存在,思政教育中不止是要融入到專業(yè)教學中,還要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還是比較分散的,通常是一個學期安排有限的幾次課堂教學就結束了。缺乏完整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就很難真正體現(xiàn)出來,學生無法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歸納和吸收,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教學的內容。
如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教育觀念還比較落后。高職院校應當以茶文化為有利工具,及時地轉變思政教育觀念。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意識到,教育的職責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正如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那樣,高職院校的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行,未來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因此,必須要對思政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去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意識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積極地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當中。首先,高職院校教師應當積極地學習茶文化,從而對茶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分析其中高深的思想哲學,并且以茶文化融入到平時的思政教育工作當中,以獨特的茶文化魅力來感染學生,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高職院校應當加大經費投入并培養(yǎng)高素質的思政教育師資隊伍,以此購買更多的與茶有關的器具、書籍等硬件設施,為開展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做好準備,并且不斷提升教師茶文化素質,使其具備以茶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的能力。
如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學模式陳舊落后,學生對思政教育不感興趣,對此帶有抵觸的情緒。而降茶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夠以茶文化作為引子,將學生帶入進來,使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并自覺地接受思政教育。教師在運用茶文化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首先應當結合茶文化中“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涵,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位置,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而不是強制學生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茶文化中,靜心、輕松的方式,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拋開說教這種沉重的教育方式,以更為輕松的方法來開展思政教育。
首先,在運用茶文化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教師應當考慮的不再是要教給學生什么,更多思考的應當是學生們需要學習什么,從而讓思政教育符合學生思想和心理健康成長的需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所要教學的內容融入到茶文化中,喚起學生對于美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向往。其次,以茶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應當改變以往完全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形式,通過舉辦茶文化講座、茶文化藝術活動等,讓學生在更為豐富的教學形式中,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茶文化自身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概念,并不能對思政教育形成直接性的影響,而如果能夠從茶文化中精煉其精髓,并且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準則,那么將會對思政教育發(fā)揮到直接的指導作用。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對茶文化的深入理解,聘請相關茶文化方面的專家進行指導等方式,從而構建起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思政教育準則,讓教師能夠按照這種準則來開展教育工作,讓學生能夠在相應準則的范圍之內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就能夠對思政教育發(fā)揮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思政教育應當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茶文化促進思政教育,也應當與實踐結合起來。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更多進行實踐學習的機會。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學習茶的歷史,了解與茶相關的歷史事件,從而引出思政教育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也可以帶領學生去知名的茶文化地點進行參觀學習,身臨其境地感受茶文化的無限魅力,從而領會茶文化中的思想精神。
綜上所述,我國茶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在當今社會展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毋庸置疑,當今社會需要對優(yōu)秀的茶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而如何使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傳承與弘揚,這是教育領域需要關注與探索的重要問題。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挖掘與肯定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價值,直面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將茶文化的精神與思想應用到實踐問題的解決當中,依托我國優(yōu)秀茶文化轉變思政教育觀念、完善思政教育體系、優(yōu)化思政教育模式、豐富思政教育載體、制定思政教育準則,從而充分發(fā)揮出茶文化在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