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力然
(晉州市農(nóng)技中心 河北 晉州 052200)
近幾年,大豆由于種植管理較為簡便,經(jīng)濟效益較好,種植面積持續(xù)增加。石家莊市大豆田花而不實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本文分析了原因,總結了預防措施。
1.1 發(fā)生花而不實的原因。比較典型的是2018年夏季,持續(xù)的高溫干旱使大豆不能正常受精,幼莢不能發(fā)育,老百姓俗稱“焦花”。大豆開花適宜的溫度為25℃~28℃,適宜的相對濕度為70%~90%。石家莊市2018年7月下旬~8月上旬,在大豆開花結莢期,氣溫長時間維持在33℃,且干旱少雨,大豆不開花或花量少。大豆花粉粒干癟,授粉受精不良,造成花而不實。
1.2 預防措施
1.2.1 均衡施肥。大豆是忌重茬且喜硼的作物,缺肥干旱,花的原始體可轉化為葉芽。所以大豆田最好施用50%的農(nóng)家肥,適當施用硼肥和鉬肥。
1.2.2 合理密植。肥力高的田塊每畝控制在1萬株,中等肥力田塊每畝控制在1.3萬~1.5萬株。
1.2.3 配套田間溝渠,做到能灌能排。大豆是需水較多的作物,開花結莢期是大豆的需水臨界期,此時土壤干旱易造成大豆花而不實。夏季連續(xù)1周不下雨,應及時灌水。
點蜂緣蝽又名臭大姐,屬于半翅目,緣蝽科。是一種可以為害多種作物的害蟲,如稻類、麥類等,但是對豆類作物為害最為嚴重,最嚴重的現(xiàn)象就是花而不實,即有莢無粒。點蜂緣蝽是一種群集性害蟲,常造成植株卷曲、發(fā)育不良、花蕾脫落、授粉不良、貪青晚熟、霉粒增多、有莢無粒、花而不實。
2.1 點蜂緣蝽各蟲態(tài)特征
2.1.1 成蟲。身體扁平,體色呈褐色,密布絨毛,體形狹長,體長約15 mm,寬3.5~4 mm。前翅基部革質,深褐色,端部膜質。頭部三角形,復眼。觸角共有4節(jié)。第1節(jié)長于第2節(jié),第4節(jié)基部色彩變淡。刺吸式口器,喙較長,可達中足節(jié)間部。頭與胸部兩側可見黃色點斑狀光滑斑紋。前胸背板及胸側板可見不規(guī)則的點狀分布黑色顆粒,小盾片褐色,三角形。膜翅淡棕褐色。腹部較翅外露,有黃黑兩色相間花紋。前足纖細,后足粗壯,脛節(jié)彎曲,有黃斑。
2.1.2 卵。長約1.2 mm,寬約1.1 mm。呈半卵圓形,橘黃色。多附著在嫩葉嫩枝上,附著面呈弧形或扇形,中間有一條不明顯的橫形帶脊。
2.1.3 若蟲。共有5齡,1~4齡與螞蟻相似,5齡體若蟲形如成蟲,但翅較成蟲短。各齡若蟲體長:1齡蟲3 mm,2齡蟲4.5 mm,3齡蟲7~8 mm,4齡蟲10~11 mm,5齡蟲13~14 mm。
2.2 為害癥狀。成蟲與若蟲刺吸大豆汁液,主要以集群為害為主。7月下旬~8月上旬,即大豆開花結莢期進行為害,可導致大豆蕾、花脫落,造成果莢不結實,即有莢無粒;嚴重時全株枯死,絕收。為害莢果時,點蜂緣蝽的刺吸式口器在豆莢外皮上形成小黑點,豆莢內(nèi)皮籽粒可見刺孔;有的形成霉粒,有的變黑腐爛;絕收地塊大豆植株貪青晚熟,花而不實。
2.3 點蜂緣蝽的生活史。石家莊地區(qū)每年可發(fā)生3代,以成蟲在地邊的秸稈、枯枝落葉和草叢中越冬。7月下旬~8月上旬是第2代成蟲若蟲期,也是防治關鍵期。卵多產(chǎn)于大豆的嫩莖、葉柄、葉背,2枚或多枚集中在一起,雌蟲產(chǎn)卵量一般20~30枚,高者可達48枚。10月下旬成蟲可在雜草、枯枝落葉等處越冬。若蟲在白天溫度高時爬行速度較快,早晨傍晚或陰雨天氣溫稍低時行動遲緩。
2.4 點蜂緣蝽的防治措施
2.4.1 清潔田園,消滅越冬場所。大豆地收獲后于秋后進行深耕,清理地邊秸稈、枯枝落葉和雜草,可以用土填埋,堆漚發(fā)酵腐熟,制成有機肥,消滅越冬成蟲。
2.4.2 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梢耘c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輪作期1年以上,破壞大豆病蟲寄生場所,相應減輕病蟲害。
2.4.3 平衡施肥,增強地力,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通透性,培肥地力,促進大豆茁壯生長。
2.4.4 化學防治。防治時間掌握在大豆花莢期,具體時間為7月下旬~8月上旬,一般選擇在早晨或傍晚噴藥,即老百姓說的“帶著露水打”,點蜂緣蝽具有遷飛性,早晨傍晚活動能力弱,易于防治。噴藥要做到“上翻下扣,通體打透”,不重噴、不漏噴。防治藥劑:可以選用80%銳勁特水分散粒劑,畝用藥量為2 g,兌水30 kg噴霧,藥效持續(xù)時間較長。另外也可選用3%阿維菌素乳油5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3 000倍液,畝用藥液40~50 kg,每隔7 d噴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