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琴
(甘肅省隴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隴西748100)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豬腸道傳染病,以水瀉、嘔吐和脫水為特征。本病于1976年~1977年首先發(fā)現于比利時和英國的一些種豬場,在各種年齡的豬群中爆發(fā)了急性腹瀉。其病原經查明是一種不同于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類冠狀病毒(CVL)。在形態(tài)上很難與其他冠狀病毒相區(qū)別,人工培養(yǎng)很難獲得成功。據報道,在檢驗111 次自然爆發(fā)的新生仔豬腹瀉送檢病料,其中48.6%是由于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10%是由于輪狀病毒,7.2%由CVL所致,其余34.2%是由于細菌性病原體或未能定性的病原體所致。由此說明在新生仔豬腹瀉病例的區(qū)別診斷中不能不考慮這種新病的存在。本病在歐洲很多國家均有報道(比、英、西德、捷、匈等)。我國近年來發(fā)生的所謂豬傳染性胃腸炎,有很多即為本病。
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后,污染周圍環(huán)境和車輛、衣鞋、用具等而散播傳染。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fā)病,哺乳仔豬、架子豬或育肥豬的發(fā)病率可達100%,尤以哺乳仔豬受害最嚴重,母豬發(fā)病率為15%~90%。流行主要發(fā)生于冬季,也能發(fā)生于夏季。尚無證據說明本病病原體在初次爆發(fā)流行后可長期繼續(xù)存在于一個豬群中。
人工口服感染的潛伏期,新生仔豬為24~36小時,育肥豬為2 天,自然感染的潛伏期可能較長。
病豬表現嘔吐,迅即出現水瀉。嚴重脫水和死亡常限于1 周齡以下的新生仔豬和發(fā)生于腹瀉后3~4 天,仔豬病死率平均50%,出生后不久即感染的仔豬病死率還要高些。病豬嘔吐多發(fā)生于吃食或吃乳之后,腹瀉糞便呈水樣,灰黃色或灰色;體溫正?;蛏愿?,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食。斷奶豬、育肥豬和母豬常呈萎頓、厭食和持續(xù)約1 周的腹瀉,逐漸恢復正常,但少數恢復后仍生長發(fā)育不良。成年豬可能僅見嘔吐和厭食等癥狀。
肉眼病變僅限于小腸。腸管脹滿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顯微鏡觀察可見小腸絨毛縮短,其絨毛與腸腺的比率從正常的7:1 下降到約3:1。
類冠狀病毒具有冠狀病毒科其他病毒同樣的形態(tài)特征。在糞便病料中所見的病毒粒子在形態(tài)上無法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相區(qū)別。
用直接免疫熒光技術檢查病料中的本病毒抗原是可靠的特異性診斷方法,最有實際應用價值。病豬出現腹瀉后6 小時,熒光細胞的數量達高峰,空腸和回腸占90%~100%,十二指腸占70%~80%。
此外,仔豬人工感染試驗,也是較常用的方法。最好選用2~3日齡經剖腹產、不喂初乳的仔豬,喂以消毒牛乳。將病豬小腸組織及腸內容物做成懸液,每毫升加青霉素2000 單位和鏈霉素2000 微克,在室溫放置1 小時,經口服接種仔豬如果試驗豬發(fā)病,再取其小腸組織作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
4.1 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價菌。妊娠母豬產前1 個月接種疫苗,可通過母乳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也可用豬流行性腹瀉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進行免疫。
4.2 白細胞干擾素2000~3000 國際單位,每天1~2 次,皮下注射。
4.3 口服補液鹽溶液100~200ml,一次口服。
4.4 鹽酸山莨菪堿,仔豬5ml,大豬20ml,每天一次,后海穴注射。
4.5 應用抗生素(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防止繼發(fā)細菌性感染。
4.6 黨參、白術、茯苓各50g,煨木香、藿香、炮姜、炙甘草各30g。取汁加入白糖200g 拌少量飼料喂服。
4.7 黃芪50g、女貞子50g、板藍根30g、陳皮30g、山楂30g、黨參50g、白術50g、茯苓30g、白頭翁30g、麥芽30g,以此比例混勻,研碎后以1%比例添加到日糧中,或研碎后用水煎服,一方為40頭產房仔豬用量,每天一劑,連用5 天。
5.1 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產房,盡量做到全進全出,做好消毒等細節(jié)工作。斷奶仔豬也可以通過感染來縮短該病持續(xù)的時間。當存在豬痢疾或其他并發(fā)疾病時,治療并發(fā)疾病可加速PEDV 的康復。
5.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隨時為豬只提供充足的飲水,并為所有被感染母豬所產的仔豬提供代乳品,因為被感染的母豬會發(fā)生無乳癥狀。患病仔豬可用葡萄糖(如甘氨酸電解質溶液)進行治療。
5.3 雖然豬用干擾素已用于減少體重損失,而且也已發(fā)現混合單克隆抗體和卵黃抗體具有保護作用,但該病沒有特異性療法。母豬注射疫苗,可以通過母源抗體來保護仔豬,但有些豬場很難起到理想的保護率。
5.4 建議無害化處理仔豬、深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