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巍
PDCA 管理循環(huán)就是按照計劃、執(zhí)行、檢查、處理4 個階段實施質量管理, 并會將該管理程序一直循環(huán)下去, 現有研究認為PDCA 管理循環(huán)更適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 有助于提升臨床護理質量[1]。鑒于此觀點現收集本院2017 年 4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 例臨床資料展開分析, 總結PDCA 循環(huán)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的預防作用,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7 年4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 例, 采用數字表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5 例。對照組男19 例, 女16 例;年齡45~85 歲, 平均年齡(57.13±9.33)歲;病程2~15 年, 平均病程(7.46± 2.61)年。觀察組男22 例, 女13 例, 年齡45~85 歲, 平均年齡(56.87±9.45)歲;病程2~15 年, 平均病程(7.59±2.5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 并且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訂知情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住院均通過血糖水平檢測, 符合WHO 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②餐后2 h 血漿葡萄糖水平≥11.0 mmol/L, 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7.0 mmol/L。
1.2.2 排除標準 ①入院檢查血糖水平>30 mmol/L, 或空腹血糖<7.0 mmol/L;②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者;③伴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嚴格遵醫(yī)囑藥物降糖治療, 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注射胰島素, 觀察患者血糖變化。
1.3.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展開PDCA 循環(huán)護理模式, 具體內容如下。
1.3.2.1 計劃 利用責任護士專業(yè)技能知識、既往工作經驗以及對患者各項資料的了解, 詳細制定低血糖反應預防的護理計劃;將既往病案與現糖尿病患者各項資料充分結合, 總結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原因, 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護理防控的主要目標為預防低血糖反應, 以此為主要目標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 在計劃開展前對實施效果進行初步預估, 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并作出具體解決預備措施。
1.3.2.2 執(zhí)行 根據所制定的護理計劃組織護理人員開展相應的培訓, 以便于其對于計劃內容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在此基礎上對其專業(yè)技能水平進行考察, 結合護理人員對低血糖反應征象的了解, 及時發(fā)現患者有無存在低血糖表現, 對于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展開針對性防控措施;嚴格遵醫(yī)囑合理安排用藥時間, 并依據進食時間調節(jié)藥物, 以確保用藥時機的科學性。提醒家屬注意用藥劑量、用藥時間以及用藥相關注意事項;嚴格控制能量攝入, 保證患者具有均衡的營養(yǎng)攝入, 對其日常飲食予以合理搭配, 盡可能做到少食多餐;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 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睡眠質量;鼓勵并指導患者每日參加適量的體力活動, 強調運動量不可過大;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落實健康宣教, 以便于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度切實提升, 使其對于血糖風險因素及危害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進一步提升其護理與治療依從性。
1.3.2.3 檢查 對護理計劃執(zhí)行情況開展實時檢查, 并將其實際執(zhí)行情況與預期效果進行對比, 設置專門的監(jiān)督人員, 從而對護理人員工作情況給出客觀的評價, 這也有利于及時發(fā)現護理工作的不足之處, 通過強化與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 有利于了解患者的實際所需, 從而有利于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護理質量改進舉措。
1.3.2.4 處理 結合監(jiān)督檢查時發(fā)現的問題, 給出具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案, 并且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對于護理計劃中面臨的不足與缺陷, 通過集思廣益的討論形式制定改進策略, 有利于工作標準的進一步完善, 在現行基礎上給出相應的護理管理目標, 從而對護理內容及相應的護理規(guī)劃效果進行評估, 在取得預期的效果之后才能將其應用于實際的臨床護理工作中, 實現護理內容持續(xù)改進的循環(huán)護理管理模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低血糖發(fā)生情況, 低血糖判定標準為: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 即可診斷低血糖。②采用調查問卷收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量表總評分為100 分, ≥90 分為非常滿意;60~89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低血糖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低血糖2 例(5.71%), 對照組發(fā)生低血糖8 例(22.86%)。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00, P<0.05)。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為97.14%, 其中不滿意1 例、基本滿意7 例、非常滿意27 例;對照組滿意度為80.00%, 其中不滿意7 例、基本滿意13 例、非常滿意15 例。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0, P<0.05)。
常規(guī)護理重點在于降糖處理, 包括降糖類藥物以及飲食調節(jié)等各方面管理, 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將低血糖這一危險因素忽略掉, 導致病情加劇, 最終導致各種嚴重并發(fā)癥[3,4]。
PDCA 循環(huán)護理模式在預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中具有較好效果, 該護理模式通過對當前護理現狀進行分析, 結合當前護理工作現狀給出具體的護理計劃改進方案, 尤其是要針對其中面臨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 并在護理規(guī)范當中強調護理人員應認真履行職責, 嚴格按照護理計劃、護理規(guī)范開展相關工作, 在傳統(tǒng)病情監(jiān)測、血糖水平變化基礎上展開針對性用藥指導以及心理疏導, 最終通過對護理內容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與評估, 尋找護理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時補充, 并將逐漸完善的護理模式應用到下一階段, 以此形成有效循環(huán)[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發(fā)生低血糖2 例(5.71%), 對照組發(fā)生低血糖8 例(22.86%)。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00, P<0.05)。觀察組滿意度為97.14%, 其中不滿意1 例、基本滿意7 例、非常滿意27 例;對照組滿意度為80.00%, 其中不滿意7 例、基本滿意13 例、非常滿意15 例。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0, P<0.05)。這與鄭紅玲[7]的研究表現一致。
綜上所述, PDCA 循環(huán)護理模式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較好效果, 有助于減少患者用藥不當、飲食控制不當以及合并癥, 預防低血糖反應, 提升患者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