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上 陳 樂 蔡楊乾 金慧芳 梁 宜,3# 方劍喬,3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3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患者,女,66歲。2018年9月17日初診。患者1年余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睡眠障礙,外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予棕櫚酸帕利哌酮后出現(xiàn)肢體震顫、行動遲緩等錐體外系綜合征表現(xiàn)。多方就診后,癥狀未明顯緩解??淘\:肢體輕微震顫,表情淡漠,面色白,體態(tài)正常,語音低微,行動遲緩,入睡困難,噩夢較多,胸悶心悸,伴驚恐乏力,口干,胃納差,大便干結。舌體小而淡嫩、苔薄白、邊有齒痕,寸口脈弦細,太溪、太沖脈盛,脅肋部束帶感及臍下悸動感明顯。西醫(yī)診斷:錐體外系綜合征;睡眠障礙。中醫(yī)診斷:顫證(氣血虧虛)。治法:寧神定顫,柔肝息風,養(yǎng)心健脾。取穴:風府、風池(雙)、天柱(雙)、安眠(雙)、大陵(雙)、內關(雙)、神門(雙)、間使(雙)、陰谷(雙)、印堂、百會、迎香(雙)、四神聰、天樞(雙)、中脘、關元、血海(雙)、陰陵泉(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溪(雙)、合谷(雙)、太沖(雙);耳穴:心(雙)、神門(雙)。風府、風池、天柱不留針,關元行溫針灸。太沖、太溪行瀉法;內關行補法;印堂向下透刺至心位,余穴毫針常規(guī)針刺。留針30min,每周2次。同時予中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柴胡15g,黃芩、知母、川芎各9g,黨參、桂枝、磁石、酸棗仁各10g,茯苓、姜半夏各12g,大黃、生姜、甘草各6g,煅龍骨、煅牡蠣、首烏藤各30g。每日1劑,水煎分服,共28劑。連續(xù)治療4周后,錐體外系癥狀緩解,太溪、太沖脈見緩,脅肋部束帶感減輕,但納寐,乏力及大便情況無明顯改善。故加用大橫(雙)、腹結(雙)、陽陵泉(雙)、申脈(雙)、照海(雙)及雙側頂顳前斜線。左、右神聰與同側懸厘穴加100HZ電針,天樞、腹結加5HZ電針。繼續(xù)治療9次后,患者平時肢體基本無震顫,而在情緒激動時仍出現(xiàn),言語清晰流利,面部表情及行動基本正常,無口苦口干,胃納及乏力情況較前改善,噩夢明顯減少,大便正常,太沖、太溪脈轉靜,脅肋部束帶感時有時無。?
按語:本例屬中醫(yī)學“顫證”范疇。患者年老體虛,久病臟腑虛弱,致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筋失所養(yǎng),虛風內動,故見肢體震顫,行動遲緩,乏力;氣不攝納,鼓動于下,可及臍下悸動感。心神失養(yǎng),故有失眠,表情淡漠,語音低微,胸悶心悸。肝虛膽亦弱,癥見驚恐多噩夢,脅肋部束帶感。久病傷脾,脾失健運,故出現(xiàn)納差便干。結合舌脈,本例患者乃氣血虧虛,累及肝、膽、心、脾、腎經脈所致。
本病病位在腦,與肝、心、脾、腎密切相關,治療時當以調神為先,兼以祛風定顫,養(yǎng)心健脾。腦為元神之府,百會、四神聰均位于巔頂部,可寧神醒腦。天柱、風府、風池為項七針選穴,可有效改善腦部血供,醒腦開竅,祛風止顫。心藏神,故用神門、大陵、內關、間使四穴以達養(yǎng)心安神之效,印堂透刺至心位亦可加強助眠之功。蹺脈主寤寐,照海、申脈通陰陽蹺脈以安神。迎香、足三里及耳穴心、神門為“安神六穴”的組穴,可益氣養(yǎng)血,調理心神?!秲冉洝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碧珱_、風池、陽陵泉為肝膽經經穴,可息風止痙。合谷、太沖配伍,開四關以調暢氣機。太溪、陰谷補益腎氣。太沖、太溪脈候肝、腎經,兩脈盛則當瀉之。三陰交、血海、陰陵泉、大橫、天樞分屬脾胃經,與中脘、關元合用可益氣固本,潤腸通便,健脾開胃,增強氣血化生。以上諸穴合用,可達寧神定顫、柔肝息風、養(yǎng)心健脾之效。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第107條,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北緱l文以胸滿煩驚為辨證要點,常表現(xiàn)為胸脅脹滿,煩躁易怒,易驚悸,多噩夢。《類聚方廣義》中注解本方還可治療“胸腹有動”“大便難”?;颊甙Y狀與本方相符,方證相應。方中柴胡、桂枝、黃芩和里解外;大黃、知母清瀉里熱;磁石、龍骨、牡蠣鎮(zhèn)心安神;酸棗仁、首烏藤、茯苓、黨參養(yǎng)心安神,益氣健脾;半夏、生姜降逆和胃;川芎活血行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和解清熱,鎮(zhèn)驚安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