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廷,張雪君
(民康醫(yī)院,四川 遂寧 629000)
本研究對躁狂癥患者攻擊行為危險因素予以分析,并通過綜合護理方式加以干預,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躁狂癥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36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齡34~58周歲,平均年齡(43.61±6.94)周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5±2.37)年,有初發(fā)躁狂癥患者41例、復發(fā)躁狂癥患者3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fā)病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精神科護理模式,針對患者既往治療情況、發(fā)病誘因及臨床表現(xiàn)予以護理。實驗組實施綜合護理模式,在參照組基礎之上給予患者如下護理模式:其一,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實施全面評估,其中包括攻擊種類、既往病史、用藥情況、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不良情緒等諸多方面,并根據(jù)躁狂癥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綜合護理方案[1]。其二,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護理人員需調整自身定位,通過專業(yè)措辭與患者實施溝通和交流,并防止在交流過程中激怒患者。同時,提高溝通技巧,并做好安全保障,防止受到患者暴力攻擊[2]。其三,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尤其在患者出現(xiàn)高危攻擊性信號及因素后,需立即對患者實施疏導,提高患者自我控制效果,促進躁狂癥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躁狂癥危險因素評分數(shù)據(jù),實驗組動作、言語、情緒、敵對、妄想、性興趣、幻覺等危險因素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躁狂癥患者危險因素評分比較(x±s,分)
躁狂癥作為情感障礙中的疾病之一,其臨床發(fā)病率較高,躁狂癥患者表現(xiàn)為精力過剩、多話、活動量增加、幻想等癥狀,部分患者呈現(xiàn)出高度的精神緊張狀態(tài),大部分患者均為反復性發(fā)作。對此,本研究采用綜合護理模式對患者實施干預及管理,在護理工作中,尤其對患者攻擊行為的危險因素、動機、誘因等實施全面分析,以了解患者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從而通過隔絕危險因素來降低患者攻擊行為發(fā)生率,可有效提升躁狂癥患者臨床干預效果,恢復患者精神及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早日回歸社會與家庭。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動作、言語、情緒、敵對、妄想、性興趣、幻覺等危險因素評分高于參照組,說明在分析患者危險因素基礎之上實施綜合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緒及行為,從而避免躁狂癥患者發(fā)生攻擊行為,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