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濤 陸安偉(通訊) 陳濤 孫興枚 羅磊磊 蒲鑫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貴州 貴陽 550003)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LPD)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平滑肌腫瘤,1952年Willson等報道了第一例.1965年由Tauben描述并正式命名。我國于1989年由郭倫芬等首次報道,并于近年來國內相繼見有文獻報道。我院近期收治了兩例LPD病人,現(xiàn)報道如下。
病例1:患者,女性,38歲,已婚。因反復多次肌瘤術后5+年,再次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21天入院。5+年來因“子宮肌瘤”分別行經(jīng)陰道子宮黏膜下肌瘤摘除術、經(jīng)腹子宮肌瘤挖除術,經(jīng)腹子宮次全切術。5月前因“盆腔包塊”于我院再次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膜后10余個實性腫塊占據(jù),大小為30mm~150mm不等,表面光滑,部分腫塊相連,完全剔除,術中失血2500ml。多次術后病檢報告均為:多發(fā)性平滑肌瘤。入院前21天再次捫及下腹部腫塊,B超提示:盆腔可見一形態(tài)不規(guī)則,由多個包塊組成實性腫塊,大小約為108mm×100mm。遂再次以“盆腔包塊:1.子宮肌瘤,2.子宮肉瘤?”收入院。體查:下腹部捫及一如孕4+月大小包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質硬,表面凹凸不平,邊界清楚,活動欠佳、無壓痛。完善術前準備,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盆底腹膜后探及多個大小不等之實性腫塊,腫塊位于骶骨前,直腸旁,左側突向閉孔凹,最下方達尾骨處生長,大小從10mm至120mm不等,共10余枚,且與骶骨及盆底緊密相連。剔除肌瘤后,創(chuàng)面出血達23000毫升,術中及術后患者并發(fā)失血性休克、DIC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術后病理報告為:多發(fā)性平滑肌瘤。
病例2:患者,女性,45歲;因“下腹隱痛伴腹部進行性膨隆1+月”入院;3年前曾行“經(jīng)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病理報告為:子宮平滑肌瘤。查體:腹膨隆,捫及一巨大包塊,包塊上級平臍,質硬,邊界欠清,活動度欠佳,無壓痛。婦科檢查:子宮捫不清,盆腔內捫及一巨大包塊,如孕5+月大小,形態(tài)不規(guī)則,表面光滑,質硬,活動度欠佳,無壓痛;雙側附件區(qū)捫診不清。輔助檢查:B超提示:①子宮肌瘤(45mm×37mm);②環(huán)下移;③盆腔中量積液。腹部磁共振結果提示:1.腹水;左側胸腔少量積液;2.考慮網(wǎng)膜種植轉移,肝包膜下種植轉移?;盆腔磁共振:1.中下腹部及盆腔內多發(fā)混雜信號占位,考慮惡性腫瘤可能性大;2.子宮體左側壁腫塊,考慮:子宮肌瘤(黏膜下?肌壁間?);3.盆腔積液;腹水。血CA125:817.7U/ml;腹部穿刺腹水細胞性檢查未找到癌細胞。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大量淡血性腹水,約2000ml,子宮前位,與膀胱粘連,如孕50天大小,下段突起約40mm,子宮左宮底部突起約80mm,左下壁見一帶蒂子宮肌瘤,約80mm大小,表面光滑,小腸腸系膜上見約150mm~30mm數(shù)十個大小不等的實性腫塊,大網(wǎng)膜、肝、脾、腹膜及膈面無明顯異常。經(jīng)腹盆腔腫塊切除術+子宮、雙附件切除術,術中失血約12500ml。術后病檢結果回示:(子宮)多發(fā)性平滑肌瘤,部分瘤組織變性壞死,大者約10.5cm×7.0cm×6.0cm;瘤組織免疫組化:ER(-);PR(+)。術后經(jīng)抗休克、對癥支持治療了后康復出院。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臨床上較為罕見。主要發(fā)生在育齡期婦女,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與性激素水平增高有關[1]。雌激素的刺激可誘發(fā)多中心平滑肌瘤增生而促使其在腹腔及腹膜表面廣泛生長。有報道[2]認為表皮生長因子(E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嗜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等生長因子與LPD的發(fā)病有關。發(fā)現(xiàn)雌孕激素通過刺激EGF、IGF的產生而維持肌瘤生長,細胞培養(yǎng)證實BFGF對子宮肌瘤和子宮肌層細胞均有致有絲分裂作用,說明生長因子對LPD有潛在作用,可能是通過促進細胞增生、血管形成和維持瘤體血供來完成。此外,目前還認為LPD的發(fā)生與腹膜化生[3],遺傳等有關。兩例病例既往均有子宮肌瘤病史,可以認為發(fā)病原因與雌激素存在相關性。但術后病理檢查瘤組織ER均為陰性,說明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
LDP患者多無特殊臨床表現(xiàn),僅在并發(fā)其他婦科疾病或與剖腹、腹腔鏡手術偶然發(fā)現(xiàn)[4]??杀憩F(xiàn)為類似子宮肌瘤癥狀,即月經(jīng)過多,下墜,壓迫癥狀等;表現(xiàn)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癥狀,即進行性加重的痛經(jīng),不孕癥,性交痛等;約35%的患者可產生盆腔包塊;也可因LDP自發(fā)破裂出血或腫瘤扭轉發(fā)生急腹癥[5]。手術探查時多見表現(xiàn)為是多發(fā)性平滑肌瘤小結節(jié)播散分布于腹膜、大網(wǎng)膜、腸系膜子宮直腸窩及盆腹腔臟器表面,如膀胱、子宮、卵巢、腸管、肝被膜等,結節(jié)為灰白色,實性,大小不等,0.1-10cm不等,甚至更大。少數(shù)病人可有淡黃色或血性腹水。本報道的兩例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腹部包塊;病例2同時合并有大量血性腹水,為較為典型的病例。兩例患者的術后病檢均為平滑肌瘤,未見惡性變。
LPD缺乏特有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術前誤診為惡性腫瘤并廣泛轉移者幾近100%,文獻報道的病例幾乎全部為手術后被診斷。對于我們的兩例病例,術前診斷時根據(jù)患者有多次肌瘤手術病史,且術后腫瘤復發(fā)時間明顯縮短,考慮為子宮肉瘤的可能性大,而病例2中由于患者盆腹腔內多發(fā)性腫塊,并伴有大量腹水,術前診斷為卵巢惡性腫瘤可能性大。說明術前診斷LPD存在較大難度,誤診率極高。該疾病極易與子宮平滑肌肉瘤、良性轉移性平滑肌瘤、腹膜間皮瘤及卵巢惡性腫瘤等誤診。
LPD具有良性的生物學行為,但治療后易復發(fā),常在手術去勢、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藥等后,使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自然消退。目前大多主張對已生育的患者應切除全子宮及雙側卵巢,以消除腫物生長所必需的激素刺激,且盡可能的切除受累組織。在病例1中,患者多次手術治療,但均未切除雙側卵巢,疾病反復復發(fā),且復發(fā)的間隔時間進行性縮短,給患者在心里及經(jīng)濟上都帶來嚴重負擔,并最終結局不良。故我們認為LPD患者如無生育要求,一經(jīng)確診,應行子宮及雙附件切除術。需要指出的是,該2例病例分別于我院行3次手術治療,術中失血量均巨大,這與腫瘤生長的位置及腫瘤的血供相當豐富有關,故手術時應對出血有相當?shù)墓烙嫾皽蕚?。GnRH、丹那唑及類似藥物,因其抗雌激素作用,已有成功治療的報道[6],但尚缺乏規(guī)范化總結。
Raspagliesi[7]等認為,若有嚴重的盆腔痛、性交痛、術后血CA125上升,在1年之內出現(xiàn)復發(fā)者應注意惡性傾向。故術后的隨訪時必要的。對LPD患者定期進行B超檢測、CT掃描,在疾病的自限或發(fā)展中有重要的監(jiān)視作用,術后1年應嚴密隨診,對高?;颊哌M行階段性腹腔鏡檢查,以發(fā)現(xiàn)早期及低度肉瘤樣變,及時行根治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