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利 姚淑婷
(陜西省淳化縣種子管理站,淳化 711200)
玉米是陜西省渭北地區(qū)種植面積較大、單產和總產最高的農作物,在陜西渭北糧食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渭北地區(qū)地形復雜,小氣候多而雜,渭北旱腰帶玉米種植區(qū)氣候特點是高溫而少雨,適宜稀植大棒型較耐旱的玉米品種,不適宜高密緊湊型玉米品種;海拔1000m 以上開闊塬面種植區(qū)氣候特點是大部分年份雨水適宜,個別年份較干旱,適宜種植中晚熟高密緊湊型玉米品種;山區(qū)溝壑種植區(qū)氣候特點是微涼而多雨,其陽面地適宜種植中早熟高密緊湊型玉米品種,而陰面地適宜種植生育期較短的玉米品種。
由于近幾年玉米品種多而雜,在生態(tài)區(qū)域較多的情況下,引導農民群眾因地制宜選購玉米品種,并提供配套的良種良法栽培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掖豐203 是近幾年表現突出、增產潛力較大的玉米品種之一,是由張掖市福地種業(yè)公司和張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以HF696 為母本、HF8165 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多抗、優(yōu)質、高產玉米品種,2016 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甘審玉20170001,2017 年經西安鑫豐農業(yè)科技公司引種登記,引種編號:陜引玉2017136。在陜西渭北該品種最佳種植區(qū)域在海拔1000m 以上開闊塬面種植區(qū),其次在山區(qū)溝壑種植區(qū)的陽面地,不宜在海拔1000m 以下渭北旱腰帶種植區(qū)種植。由于該品種感大斑病和絲黑穗病,在玉米大斑病和絲黑穗病高發(fā)區(qū)謹慎種植,特別是通風不良的低洼地禁止使用該品種。
1.1 農藝性狀 該品種在陜西省渭北最佳播種期為4 月20-25 日,苗勢強,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42d,比先玉335 長2d,需≥10℃有效積溫2600℃,屬中熟玉米雜交種。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總葉片數21 片,株型緊湊,株高290 cm,穗位高105cm,植株基部節(jié)間短,次生根發(fā)達,雄穗一級分枝數3~5 個,花絲淺紫色,花藥紫色,果穗筒型,穗軸紅色,穗長19.8cm、穗粗5.1cm,軸粗2.8cm,穗行數16~18 行,行粒數39 粒,出籽率88.6%,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8.5g,容重790g/L。
1.2 品質 2016 年經甘肅省農科院畜草與綠色農業(yè)研究所檢驗測試分析:容重791g/L,粗蛋白10.33%,粗脂肪3.53%,粗淀粉74.38%,賴氨酸0.31%。
1.3 抗病性 2015-2016 年經甘肅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抗穗腐病、莖腐病,中感矮花葉病毒病,感大斑病、絲黑穗病。
該品種在甘肅省2015-2016 年2 年區(qū)域試驗旱地組每hm2平均產量為11407.5kg,分別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8.9%和7.7%;2016 年甘肅省生產試驗旱地組平均產量為11239.5kg,比對照先玉335 增產7.4%。2017 年陜西省同生態(tài)區(qū)域引種試驗,在大災年的情況下,5 個點每hm2平均產量為9807.6kg,比對照先玉335 增產6.5%;2018 年在陜西省淳化縣種子管理站玉米新品種示范田,平均產量為14997kg,比當地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5.8%。
3.1 種子處理 播種前選晴天,將玉米種子拆開進行晾曬1d,以增加酶的活性,提高種子活力,并把種子中的爛粒、雜質、過小粒挑選剔除,有利于一播全苗[1]。
3.2 科學施肥,精細整地覆膜 播種前5~10d 根據土壤墑情及時進行施肥、整地、覆膜,以便于保住有限的墑情,提高地溫,利于一播全苗。底肥要求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 每hm2施硝酸磷肥600~900kg[2]。整地要求平整,上虛下實,無大的柴草、土塊,以利覆膜及播種。覆膜不管是人工還是機械均要求做到平整,兩邊壓實,每隔5m 左右壓1 個防風帶,以防大風破壞跑墑影響播種質量。
3.3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在4 月地溫穩(wěn)定在12℃左右且墑情良好的情況下即可播種。在陜西渭北地區(qū)最佳播種期為4 月20-25 日,該品種發(fā)芽勢較強,提前整地覆膜的可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到4 月15 日左右;種植密度以6.00 萬~6.75 萬株/hm2為宜,等行距種植,行距55cm,株距27~30cm;土壤墑情好播種深度以2~3cm 為宜,土壤墑情較差播種深度以3~5cm 為宜[3]。
3.4 間苗定苗,及時除草 由于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單粒播種,因此可在玉米生長3~5 葉期間、定苗同時進行。在人工不足時提倡使用苗后除草劑,不提倡使用苗前除草劑,這樣在有效消除雜草危害的同時可以減少藥劑殘留,保護環(huán)境。使用劑量可根據當時溫度、濕度在農藥銷售人員指導下合理使用,嚴禁超標使用,作業(yè)時應壓低噴頭,沿玉米行依次進行噴防,防止藥液濺到玉米心葉造成藥害[3]。
3.5 科學追肥 在陜西渭北地區(qū)追肥最佳時期有2 個,一是玉米拔節(jié)期;二是玉米大喇叭口期。在渭北地區(qū)玉米生產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干旱少雨,因此追肥要根據土壤墑情科學追肥,原則是“拔節(jié)期有墑抓緊追,大喇叭口期墑欠不強追”。一般使用追肥器進行追肥,有條件的可帶水追肥,每hm2追施尿素150~225kg。若在墑情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強行追肥,不但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嚴重的還會造成減產。
3.6 病蟲害防治 在陜西渭北地區(qū),玉米病害發(fā)生與否和當年氣溫、降水量息息相關,無固定病害,以預防為主,主要防治蟲害。主要蟲害有地老虎、金針蟲、紅蜘蛛、薊馬、玉米螟等。地老虎、金針蟲的防治需結合整地每hm2用5%氯氰菊酯乳油2kg 兌水500kg 噴霧進行土壤處理;紅蜘蛛、薊馬在發(fā)生期可用1.8%阿維菌素4000 倍液噴霧防治;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每hm2用5%甲維鹽1.5kg 拌70~80kg細河沙撒施心葉進行防治,或用0.3%苦參堿水劑2000 倍液噴霧防治。
3.7 適時收獲 該品種在苞葉變黃、乳線消失、黑層出現時即可收獲。如果用機械收獲,可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延遲收獲期以提高收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