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配勇 劉勝益 晏鈴 晏艷 楊燕萍
(黔西南州中醫(yī)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頸源性眩暈又稱頸性眩暈或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是因為頸部疾患所致的椎動脈受刺激(或受壓),使腦供血不足而出現(xiàn)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其病因多為頸部受寒至局部肌肉韌帶攣縮,小關節(jié)紊亂錯位,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刺激或壓迫椎動脈。中醫(yī)屬頭暈、眩暈范疇。此病多發(fā)于成年人,中老年為高發(fā)人群。近年來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此病逐漸年輕化,青少年病例逐漸增多。筆者應用龍氏整脊手法結合自己20年來的工作經驗,治療頸源性眩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該治療方法報道如下,以資廣大同行共享。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46例,均來自于2017年11月-2019年2月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4例,最小17歲,最大77歲;女性32例,最小15歲,最大70歲。平均(42±1)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10年,平均(0.2±0.1)年。均以發(fā)作性眩暈、視物旋轉或頭昏欲睡為主癥,伴耳鳴、耳聾、偏頭痛、視物模糊、頸項疼痛及肩臂放射痛等。
1.2 診斷標準
參照龍氏診斷標準(鐘士元著《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2]:(1)眩暈為主癥,可伴有耳鳴、耳聾、頭痛、頸痛癥狀。(2)觸診第一、二頸椎橫突左右不對稱;諸頸椎體棘突排列不齊。(3)頸椎活動受限,或者外傷史。(4)X線檢查:開口位片顯示寰椎位于口腔中央,寰齒側間隙及寰樞關節(jié)間隙左右不對稱,寰樞椎外側緣左右不對稱,側位片可見寰樞前間隙之距≥3mm。雙側乳突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1.3 納入標準
(1)年齡不限;
(2)符合頸源性眩暈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
①耳源性眩暈;
②眼源性眩暈;
③有高血壓病史,血壓測量高于140/90mmHg;
④低血壓;
⑤貧血,有貧血或近期過多失血史;
⑥更年期綜合征,符合絕經期女性生理特征;
⑦腦震蕩后遺癥,有腦外傷病史;
⑧中風后遺癥,多發(fā)性腦梗塞,老年癡呆癥;
⑨癔癥。
1.5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眩暈,頭痛,惡心等癥狀和體征消失;
好轉: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時有復發(fā);
無效:經治后癥狀體征無任何改善。
2.1 體位 仰臥位或端坐位。
2.2 方法1
仰臥位 于正仰臥位時,左手成鉗形握住頸枕部,右手掌心托住下頜骨,右手用力使頭后仰到最大位時,左手固定頭部,右手做軸向寸勁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足尖產生輕微位移即可。頭頸向右側旋轉到最大角度,右手掌心托住下頜骨,左手成鉗形握住頸枕部,使頭部保持軸位,右手做軸向寸勁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足尖產生輕微位移即可。頭頸向左側旋轉到最大角度,右手成鉗形握住頸枕部,使頭保持軸位,左手心托住下頜做軸向寸勁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足尖產生輕微位移即可。每次軸向牽拉之前,均用提捏法對頸項部肌肉進行放松,以減輕阻力,減少關節(jié)損傷,提高療效。以上三個手法體位反復按上述術式做三次即可,不可追求關節(jié)彈響聲。
方法2
端坐位 患者頭、頸、胸腰及臀部在一條垂直軸線上,頭頸向右側旋轉到最大角度,左手成鉗形握住頸枕部,使頭部保持軸位,右手掌心托住下頜骨做軸向寸勁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肩部向上產生輕微位移即可。頭頸向左側旋轉到最大角度,右手成鉗形握住頸枕部,頭保持軸位,左手掌心托住下頜骨做軸向寸勁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肩部產生輕微位移即可。每次軸向牽拉之前,均用提捏法對頸項部肌肉進行放松,以減輕阻力,減少關節(jié)損傷,提高療效。左右各施術一次。
以上治療方法,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3]。痊愈:頭暈(頭昏)消失,頸部功能正常;好轉:頭暈(頭昏)明顯改善,頸部功能基本正常;無效:頭暈(頭昏)和頸部功能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46例患者,經住院治療后痊愈37例,占80.4%;好轉9例,占19.6%。無效0例。最快3天出院,最長19天出院。出院后1月電話回訪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2.2%;3月電話回訪新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8.7%;6月回訪新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4.3%。
頸源性眩暈的病因病理十分復雜,目前尚不清楚,大多認為多因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交感神經功能紊亂,頸本體覺紊亂及其它因素所致。我們認為上述情況的出現(xiàn)又都是由于椎動脈受壓所致,由于椎動脈起于鎖骨下動脈上行穿頸6~1橫突孔,至環(huán)椎時向后有一個紆回屈曲,頭部轉動時可牽拉而使血管發(fā)生壓迫狹窄變形,從而影響血流量,當環(huán)樞椎關節(jié)解剖位置發(fā)生改變,可牽拉椎動脈,直接導致椎動脈發(fā)生痙攣、扭曲,通過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又可以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另外,當頸2—6椎體出現(xiàn)左右、前后或旋轉位移時,亦可導致相應節(jié)段椎動脈直接受壓或牽拉而影響供血[4]。大多數(shù)患者通過手法矯正環(huán)樞關節(jié)及其它紊亂椎體位置后,而使眩暈的癥狀得到緩解或治愈。從這點看,眩暈的主要原因是供血不足,而頸1—6椎體關節(jié)位置結構的改變是影響供血不足的關鍵,是眩暈的病因所在。通過以上所述治療,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和刺激,從而改善局部組織和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是治療頸源性眩暈治本之策。而針灸等其它治療雖也能改善血循環(huán),但不能改善頸椎錯位、頸椎不穩(wěn)的內外結構力學失衡狀況和其所致的肌肉韌帶痙攣。從中醫(yī)角度來說,整脊手法,糾錯復位,通順經脈,任督和諧, 陽升陰降,腦脈調和,自然神清體健,為治療之根本[5]。另外,頸椎椎體關節(jié)結構的紊亂(錯位),究其原因,除外力之外,還與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姿勢有關,如:長期伏案工作、學習、枕頭的高低、不良的甩頭習慣等,使頸部肌肉、韌帶因疲勞缺氧而退化后導致椎體穩(wěn)定性下降。因此,頸源性眩暈的治療,整脊復位,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解決癥狀后,糾正不良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習慣,同時加強頸部肌肉力量的鍛煉,才能使頸椎椎體更加穩(wěn)定,從而減少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