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非虛構寫作:時代呼喚人性覺醒與群體意像表達

        2019-01-04 11:20:02張林賀
        中州大學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虛構

        張林賀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一、 非虛構寫作的起源——文學和新聞學的跨界產(chǎn)物

        非虛構寫作這一概念發(fā)端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又被稱為“敘事新聞”,誕生之初就是文學和新聞的跨界產(chǎn)物。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圍繞發(fā)生于1959年堪薩斯州的一起沒有明顯作案動機的真實兇殺案進行了深入采訪,并于1966年公開發(fā)表了名為《冷血》(In Cold Blood)的小說。該作品充分運用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各種手法,被公認為非虛構小說的開山之作。以此為發(fā)端,在杜魯門·卡波特、湯姆·沃爾夫、諾曼·梅勒等作家的推動下,非虛構寫作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尚先生》《滾石》《紐約客》等雜志上繁盛一時。

        作為“新新聞報道”的代表人物、時任《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的湯姆·沃爾夫(1931—2018)成功地將小說的寫作技巧移植到新聞報道中,使得其筆下的新聞報道集新聞的真實性和文學的藝術性于一體,形成所謂“新新聞主義”,其作品也被冠以“新新聞報道”,這種寫作手法被許多媒體記者所追捧。1979年,《巴爾的摩太陽晚報》記者約翰·富蘭克林采寫的醫(yī)學報道《凱利太太的妖怪》獲得首屆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獎,成為非虛構寫作在新聞報道領域運用的典范之作。約翰·富蘭克林在其1994年出版的《為故事而寫作》一書中明確指出,特稿就是一種非虛構的短故事。

        2015年,白俄羅斯女記者、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憑借其《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作品,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她通過對當事人深度訪談的方式,真實呈現(xiàn)了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中不同身份幸存者們的生存狀態(tài)。這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給非虛構寫作作家,被認為是非虛構寫作的劃時代勝利。

        二、非虛構寫作的中國面目

        非虛構寫作在中國落地生根并枝繁葉茂,是文學界和新聞界兩條路徑的齊頭并進。在載體上則呈現(xiàn)了從文學刊物到傳統(tǒng)新聞媒體,再到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的百花齊放。

        (一)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以獨特視角觀照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

        中國文壇正式引入非虛構寫作這一概念始于2010年。當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首次引進并出版了美國作家雪莉·艾力斯編著、翻譯家刁克利譯校的標志性教材《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chuàng)作》,非虛構寫作開始被炒熱。同年,權威文學雜志《人民文學》開設“不同于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的“非虛構” 專欄,為非虛構寫作提供陣地。此后的“人民大地”非虛構寫作計劃,不斷助推非虛構寫作創(chuàng)作實踐逐漸走向深入。

        不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梁鴻的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先后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梁鴻通過對家鄉(xiāng)河南鄧州梁莊長期的調(diào)查,通過筆下人物口述和現(xiàn)場描寫,還原了梁莊近三十年的巨大變遷,書寫了留守老人、兒童的悲涼無望,展示了農(nóng)村養(yǎng)老、教育和醫(yī)療缺失,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物質(zhì)和精神面臨崩潰等冰冷現(xiàn)實。成為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探索。除了《人民文學》,同時期的《當代》《收獲》《十月》等文學期刊也紛紛開設 “非虛構”欄目,掀起非虛構寫作熱潮。很快,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涌現(xiàn)出揭露傳銷內(nèi)幕的東北網(wǎng)絡作家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關注農(nóng)村自殺問題的大連作家孫惠芬的《生死十日談》、描述遼闊荒遠的新疆阿勒泰見聞的新疆作家李娟的《羊道三部曲》、記述南漂一族打工生活的湖南網(wǎng)絡作家蕭相風的《詞典:南方工業(yè)生活》、反映農(nóng)村轉型拆遷的河南作家喬葉的《蓋樓記》《拆樓記》、通過自己相親經(jīng)歷揭露各類婚介機構隱秘內(nèi)幕和道德倫理的李天田的《相親記》、通過追憶自我成長經(jīng)歷拷問歷史的沉重與無奈的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黃永玉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非虛構寫作代表作。

        2016年春節(jié),廣東金融學院財經(jīng)傳媒系副主任黃燈跟隨自己的丈夫回到湖北孝感孝昌縣的一個村子,隨后所寫的返鄉(xiāng)筆記《一個農(nóng)村兒媳眼中的鄉(xiāng)村圖景》發(fā)表于《十月》雜志2016年第1期,黃燈以沉重寫實的筆觸書寫了留守鄉(xiāng)村的人和從鄉(xiāng)村走出的人,探討了三農(nóng)問題、留守兒童、養(yǎng)老問題、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等公共話題。文章刊發(fā)后引起極大關注。

        而一些常年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如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代表作《江城》《尋路中國:從鄉(xiāng)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紐約客》雜志第二代駐華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歐逸文(代表作《中國最危險的女人胡舒立》)、《全景鏡頭》NPR駐上海記者羅伯·施密茨(代表作《東北游記》)等,則以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創(chuàng)作的非虛構作品都在中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二)傳媒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從特稿進化到平臺孵化

        1.傳統(tǒng)媒體的非虛構寫作探索——特稿的出現(xiàn)與成熟

        相較于文學領域,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新聞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則與20世紀末21世紀初都市報、周末版和人物類雜志的崛起相伴而生。彼時,非虛構寫作開始以“特稿”的名義在深度報道的創(chuàng)意寫作方面不斷探索,漸成熱門,并成為媒體核心競爭力的標志。

        2003年,時任南方周末首席記者的李海鵬以一篇《舉重冠軍之死》展示了北京亞運會舉重冠軍、被稱為“亞洲第一力士”的才力貧病至死的故事,獲得當年南方周末“最佳特稿獎”。此文被業(yè)界稱為中國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特稿。

        除了《南方周末》,同時期的《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經(jīng)濟觀察報》和《財經(jīng)》《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等雜志也是經(jīng)常有優(yōu)質(zhì)特稿推出的媒體翹楚。與此同時,一批誕生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新聞周刊如《三聯(lián)生活周刊》《新周刊》《鳳凰周刊》《Vista看天下》《中國新聞周刊》《博客天下》等也在報紙和文學雜志的縫隙中發(fā)展壯大,不斷為特稿提供新陣地。

        2010年之后,隨著新媒體逐漸崛起與強勢沖擊,許多報紙裁撤了深度報道部。李海鵬、林天宏、遲宇宙、南香紅、蔡崇達、關軍等一批特稿記者,或轉投時尚雜志,或轉戰(zhàn)新媒體,但也仍然有《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等傳統(tǒng)媒體堅持深度報道和特稿寫作。

        近兩年,以《時尚先生Esquire》和《智族GQ》為代表的時尚雜志,通過深度關注中等收入男性群體感興趣的時政、經(jīng)濟、社會、生活及科技等領域話題,加入到非虛構寫作新聞產(chǎn)品創(chuàng)作陣營,并以其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生產(chǎn)出許多高質(zhì)量的作品?!稌r尚先生Esquire》和《智族GQ》分別誕生于1999年和2009年,它們是創(chuàng)辦于20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的時尚雜志《Esquire》和《GQ》的中國版。其寫作風格延續(xù)美國版的特稿傳統(tǒng),關注中國本土話題,展現(xiàn)當下中國各階層生存狀態(tài),已成為非虛構寫作報道重地。

        2015年6月,《時尚先生Esquire》相繼推出記者杜強采寫的《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和魏玲采寫的《大興安嶺殺人事件》。這兩篇作品從主題挖掘到呈現(xiàn)方式都具有標志性示范性作用,將新時期新聞報道領域非虛構寫作拔至一個新高度。而《GQ智族》旗下則集聚了何瑫、曾鳴等優(yōu)秀特稿作者,《赴美產(chǎn)子:沒有鄉(xiāng)愁的新移民》《段子手的權利游戲》等爆款作品的陸續(xù)推出顯示了強大的特稿創(chuàng)作實力。

        2.門戶網(wǎng)站、新媒體的非虛構探索——特稿記者轉戰(zhàn)網(wǎng)絡助推非虛構寫作大眾化

        隨著傳播環(huán)境的互聯(lián)網(wǎng)化、移動化,非虛構寫作很快在門戶網(wǎng)站、新媒體落地生根發(fā)展,并不斷聚集傳統(tǒng)媒體的特稿寫作力量,如網(wǎng)易的非虛構寫作平臺“人間”欄目,由《南方周末》記者出身的關軍擔當;騰訊的非虛構寫作平臺“谷雨”欄目,則入住了《南方都市報·中國財富》主編南香紅、《Vista看天下》雜志副主編田毅、《鳳凰周刊》主筆袁凌和等;上海報業(yè)集團原生新媒體“界面”新聞的非虛構寫作欄目“正午”,則延攬了馮遠征、羅永浩、馮唐、馬巖松、慶山、許知遠等知名寫手;旨在“剝開人物外殼、記錄真實可感的生命”的《新京報》深度報道部微信公眾號“剝洋蔥people”,繼續(xù)發(fā)揮深度報道傳統(tǒng),注重在第一時間推出高質(zhì)量的非虛構作品。

        北京博雅天下傳媒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旗下微信公眾號特稿平臺“每日人物”則先后引入《新京報》著名特稿記者張寒、《南方周末》特稿記者馮翔擔任主編(張寒后轉任《人物》雜志主編)。前南方系媒體人雷磊創(chuàng)立的“真實故事計劃”、何瑫的“寫作工坊”以及“地平線Nonfiction”“三明治”“單讀”“ 刺猬公社”“東方歷史評論”等公眾號也是非虛構寫作的重要平臺。此外,陳楚漢、杜修琪等非虛構寫作的獨立作者也日益受到關注。

        (三)作為生活方式的非虛構寫作的民間探索和培育

        1.非虛構寫作的民間探索,具備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治愈功能

        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越來越多元的當今世界,非虛構寫作注重與當下生活的關聯(lián),強調(diào)走進現(xiàn)實、回歸生活和知識積累,提倡用個體感官去觀察、傾聽、觸碰、感受真實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提倡只要有經(jīng)歷、有想法,愿意拿起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非虛構寫作者,呈現(xiàn)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供不同的生活趣味和人文反思。

        2011年以來,大量的民眾投入到非虛構寫作之中。如許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兒》、姜淑梅《亂時候,窮時候》、賴施娟《活路》、沈博愛的《蹉跎坡舊事》等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歲月滄桑激發(fā)了個體人格的覺醒,詮釋了非虛構寫作的生命力。

        2017年4月, 鄉(xiāng)村民辦教師出身在京做月嫂的范雨素一篇《我是范雨素》的網(wǎng)文橫空出世, 刷爆朋友圈, 而推出該文的正是“界面”新聞的非虛構寫作欄目“正午”。

        在這種植根現(xiàn)實生活的平凡人物的各種故事背后,人們感受到的往往是個人經(jīng)歷的曲折與落寞、人生命運的無常與脆弱,折射的是根深蒂固的現(xiàn)實問題,映射出作者悲天憫人的思考和現(xiàn)實改良的強烈愿望。因而也具備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寫作的治愈功能。

        2.非虛構寫作的民間培育,鼓勵其成為全民化寫作

        如今,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非虛構寫作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權威文學和時尚雜志等傳統(tǒng)非虛構平臺、新興的新媒體的非虛構寫作平臺紛紛依靠自身優(yōu)勢,通過資助非虛構寫作項目來發(fā)現(xiàn)和聚攏有潛力的作品和作者,成為未來非虛構寫作的行業(yè)趨勢。如《人民文學》的“人民大地”寫作計劃、騰訊的“谷雨”計劃、網(wǎng)易的“人間”寫作計劃、界面的“正午”計劃,“ZAKER新聞”的“真實故事計劃”等,“地平線”“全民故事計劃”“商業(yè)人物”“刺猬公社”等公眾號也紛紛面向全社會征集和培育非虛構作品和作者。這些傳統(tǒng)媒體和新型媒體除了發(fā)布專業(yè)特稿記者的非虛構作品外,還鼓勵普通人寫出屬于自己的非虛構故事,通過寫作社群、文化交流和寫作課程教學的方式,提升參與者的寫作水平。以期讓非虛構寫作成為真正的全民化寫作。

        2016年11月啟動的《南方都市報》中小學生“非虛構作文大賽”鼓勵學生進行“求真求實,真情真性”寫作,突圍應試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非虛構寫作興趣。2017年4月“刺猬公社”聯(lián)合“每日人物”“AI財經(jīng)”發(fā)起“校園非虛構故事大賽”為全國所有本科院校全日制學生提供寫作展示平臺,并以網(wǎng)絡課程形式開展非虛構寫作培訓。2018年5月30日,中國青年報社和阿里巴巴集團發(fā)起“非虛構創(chuàng)作”全媒體呈現(xiàn)全國高校巡回賽,面向全國征集非虛構創(chuàng)作和全媒體呈現(xiàn)人才加盟。

        在高校的新聞教學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倡導的“準記者南方訓練營”、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堅持多年的“走在路上的敘事藝術”“ 大篷車課堂”等都為非虛構寫作人才的培養(yǎng)做著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三、關于非虛構寫作,需要厘清的幾個關系

        (一)主題和形式的趨同容易混淆不同領域的非虛構寫作

        然而,在非虛構寫作熱潮下,許多人對非虛構寫作概念并不十分清晰。當下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與新聞領域的特稿寫作的主題和形式逐漸趨同,使得非虛構文學越來越像新聞作品,而特稿則越來越類似小說,這很容易給人造成混淆。

        我們以2018年普利策新聞獎為例,最佳特稿獎作者《GQ》雜志的自由女記者蕾切爾·卡迪茲·甘薩(Rachel Kaadzi Ghansah),對白人兇手迪倫·魯夫2015年6月17日在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教堂內(nèi)殺9名無辜黑人事件進行深入訪談,采訪了兇手的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同事,最終寫成了《一個美式恐怖分子的誕生》一文。用第一人稱對殺人事件的背景和文化因素進行了素描般的呈現(xiàn)、深刻反思和分析。

        而2018年普利策非虛構獎則頒給了寫作《監(jiān)禁自己人:美國黑人的罪與罰》一書的作家詹姆斯·福爾曼。福爾曼以自己作為公設辯護人為15歲的美國黑人男孩布萊登因擁有手槍和少量大麻被送上法庭進行辯護的經(jīng)歷為由頭,對美國大多數(shù)黑人轄區(qū)越來越多的黑人以不同的犯罪名目被同為黑人的市長、議會議員、警察局長、法官、檢查官等“自己人的精英”所關押監(jiān)禁的現(xiàn)象進行了抽絲剝繭的采訪與論證,試圖解釋背后的原因。

        同屬非虛構寫作,反映的都是種族問題,都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都具備場景、細節(jié)、對話、不同的敘述角度,甚至同樣采用了第一人稱、同獲普利策獎,卻分屬不同領域。二者有何異同是需要厘清。

        (二)文學范疇的非虛構寫作與新聞范疇的特稿寫作異同辨析

        1.相同點。不管是文學創(chuàng)作要追求事實真實,還是新聞寫作要講究文學藝術性,都意味著兩個領域的非虛構寫作都必須同時具備“確有其事”與“文學筆法”兩個重要特點,都需要有必要的調(diào)查與訪談。

        2.不同之處。二者無論彼此怎么借鑒,依然有各自不同屬性和運行規(guī)則。具體體現(xiàn)在:

        其一,文體范疇不同。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屬文學范疇,是文學作品,應遵循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要求在敘事上盡量做到真實。其涉及的不一定是重大事件,事實沒有明顯的時效性,往往需要寫作者持久深入的觀察、不斷的蹲守、持續(xù)的記錄,寫作的過程也是一種慢功夫、細功夫。文章的篇幅較長,發(fā)表途徑一般為文學雜志或獨立出版成書。而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則隸屬于新聞范疇,是新聞作品,要遵循新聞寫作的規(guī)律。比如,事實必須絕對的真實、涉及的事件一般比較重大具備新聞價值、有一定的時效性、一般篇幅相對較短、語言簡潔明快,通常發(fā)表在新聞媒體上。

        其二,真實程度不同。有作家認為,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在確保寫作對象基本真實的基礎上,可以添加一些細節(jié)。部分情節(jié)可以有合理想象的成分,地名和人名可以虛構。比如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基本的事實來自梁鴻對自己家鄉(xiāng)進行了蹲點式的鄉(xiāng)村調(diào)查。但書里的細節(jié)顯然有虛構的成分,甚至“梁莊”就是一個虛構的名字。又比如《生死十日談》的作者孫惠芬曾表示,她在探訪農(nóng)村自殺現(xiàn)象之后,整理好了這些故事,加入了一些虛構成分,但故事的核心還是原來的。[1]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詹姆斯·福爾曼在他的《監(jiān)禁自己人:美國黑人的罪與罰》一書中也沒有沒透露任何人的名字,“我改了評委、律師的名字,隱藏當事人的身份,但也盡我所能讓故事準確無誤”[2]。許多作家并不反對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適度想象或聯(lián)想,因而作品中常常保留有“創(chuàng)作”的空間。

        但新聞領域的特稿寫作,幾乎沒有哪一個記者會認同“合理想象”和“虛構細節(jié)”。 “客觀真實”作為新聞的鐵律早已深入到新聞人的骨髓,因而容不得新聞作品中任何非事實的虛假成分。其對“情節(jié)化”“故事化”“細節(jié)化” 等文學手法的運用,也必須以真實為前提,呈現(xiàn)的細節(jié)一定是記者現(xiàn)場通過眼、耳、手、口、鼻等切身感受到的,直接引語也必須是采訪對象真正說過的話,涉及的地名和人名都是實名,即便為了保護隱私,個別人名可使用化名,但人物和言行必須完全真實,不能有任何虛構和“創(chuàng)作”的成分。特稿對文學手法的運用,只是為了更吸引人地展現(xiàn)事實。

        其三,寫作者身份和出發(fā)點不同。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一般是作家、詩人、自由撰稿人或者其他行業(yè)文筆較好的人士,其寫作一般為個體行為,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的機動性。寫作內(nèi)容基本是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或者熟悉的領域,寫作時間相對自由。作品有調(diào)查和訪談內(nèi)容,但受一定的采訪資源限制。

        而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特稿),寫作者一般為媒體記者或者受雇于媒體的自由撰稿人。特稿的寫作一般有團隊的策劃,有媒體編輯的意圖,記者是帶著集體的意圖進行采訪和寫作,寫作屬于記者的職務行為。作品有一個截稿的日期。

        其四,呈現(xiàn)態(tài)度的方式不同。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由于是作者的個人行為,盡管也追求尊重事實,但在態(tài)度呈現(xiàn)方式上比較自由??梢允歉行栽u價,也可以進行理性分析。比如黃燈的《大地上的親人》,文字表述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感性評價。黃燈本人承認:“本書的寫作,是我作為短暫身份上的城市人,向永久文化上的鄉(xiāng)下人的回望和致意。”[3]

        而新聞領域的特稿作為職務寫作,記者個人觀點和個體興趣不能過度地植入到新聞報道中去。記者可以通過具體的故事呈現(xiàn)、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去感染人,往往將自己的傾向隱蔽起來, 然后通過巧妙的敘述過程去感染讀者, 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與思考。[4]當然,我們在蕾切爾·卡迪茲·甘薩的《一個美式恐怖分子的誕生》中看到了許多帶有主觀色彩的話語。但這篇特稿的獨特之處是女記者采用了第一人稱,文章盡管通篇體現(xiàn)了“黑人立場”,但這是建立在詳實調(diào)查基礎上的,有理有據(jù),立場是尊重歷史的,也是客觀的、實事求是的。

        (三)新聞特稿與其他新聞題材的不同

        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的特稿與其他體裁的新聞報道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比如,普利策獎就這樣界定特稿:“除了具有獨家新聞、調(diào)查性報道和現(xiàn)場報道的共有的獲獎特質(zhì)外, 特稿主要是考慮高度的文學品質(zhì)和原創(chuàng)性?!盵5]因而西方的一些媒體也將特稿定義為“除消息和深度報道 (含解釋性報道和調(diào)查性報道) 之外的其他新聞文體”。

        四、中國非虛構寫作的未來突破與思考

        筆者發(fā)現(xiàn),盡管非虛構寫作在中國已經(jīng)落地生根,蓬勃發(fā)展,但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瓶頸,比如民眾非虛構寫作土壤還不夠肥沃,參與意識還不夠強烈,民眾寫作素質(zhì)和能力普遍偏低,新聞真相挖掘困難,態(tài)度和觀點難以自由表達等,都需要進一步培育和完善,從而取得質(zhì)和量的突破,成為社會進步“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力量。

        (一)時代呼喚非虛構寫作

        1.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提供了非虛構寫作的富礦

        正如前文所述,非虛構寫作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呈現(xiàn)社會群體的眾生相,讓受眾看清紛繁復雜而又意味深長的社會圖景,并從中提取生活的意義。

        當下中國,處于高速的科技發(fā)展和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期,社會各階層正在不斷形成與分化、各階層的現(xiàn)實構造與生存圖景變得越來越復雜多元,有時候甚至超出了寫作者的想象。生活在如此多元豐富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在親身見證著偉大的歷史變革,這無疑為非虛構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線索和素材。非虛構寫作者應精耕時代沃土,深度開掘資源寶庫,準確展示生存圖景,講好中國故事。與此同時,具有全球化開放視角,拓寬題材的維度,深入采訪、遵循創(chuàng)作規(guī)律是出好作品的關鍵。[6]

        2.讓更多人的參與,才能凸顯非虛構寫作的價值

        從專業(yè)的角度講,非虛構寫作應該更加精致深刻地展現(xiàn)生活,因而是奢侈的。但作為一個文體,能夠讓更多的人讀和寫、參與進來才有價值,非虛構又不應該是限于極少數(shù)人的內(nèi)容。[7]真實的生活有快樂、美好和溫暖,也有悲傷、無奈和無措,千姿百態(tài)、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這種生活內(nèi)涵賦予了非虛構寫作能夠普及化的內(nèi)在條件和必備素材,使得更多人參與非虛構寫作成為可能。日記、隨筆、游記、個人故事集等,都可以成為非虛構的載體。

        非虛構寫作陣營在中國能否發(fā)展壯大,除了依靠寫作者本人的眼光和寫作技巧之外,發(fā)展更多的類似《紐約客》“谷雨”“人間”“正午”“真實故事計劃”等這樣的培育和發(fā)表非虛構寫作平臺、構建更為廣闊的非虛構寫作圖書市場,都是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加入非虛構寫作的關鍵。非虛構寫作讀者群的壯大,又會反哺非虛構創(chuàng)作。更多的閱讀需求和更高的欣賞力、鑒別力,必然促使非虛構寫作進入更高的層次。而高水平的寫作、更人性化的表達,意味著美好的社會更加可期。

        (二)非虛構寫作,離不開深度挖掘和獨到觀點

        1.不可或缺的深度調(diào)查與真相披露

        非虛構寫作,不僅要承擔調(diào)查真相、展示問題的功能, 還要承擔起問題研究與正義倡導者的功能,并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與對策。

        一線作家因為種種顧慮繞開非虛構寫作,新聞記者面臨職業(yè)的動蕩和生存的壓力,放棄對事實的深入挖掘和對真相的艱苦調(diào)查,網(wǎng)絡媒體通過各種投機取巧和捷徑來博取眼球,這不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 一直堅守嚴肅新聞和新聞價值的《紐約時報》和《紐約客》因對好萊塢著名制片人哈維·溫斯坦等社會名流涉嫌性騷擾的相關報道而分享了含金量最高的2018年度普利策獎公共服務獎,體現(xiàn)了社會良知對根深蒂固的“潛規(guī)則”的鞭笞與批判。獲得普利策特稿獎的《GQ》女記者蕾切爾·卡迪茲·甘薩為尋訪真相付出的無數(shù)心血與努力都在表明,即便在全媒體時代,對事實真相勇往直前的深挖與鍥而不舍的努力,依然是高質(zhì)量非虛構寫作的根基。

        2.好的非虛構需要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

        一段時期以來,非虛構寫作倡導冷靜、客觀、中立的筆觸,摒棄寫作者展現(xiàn)強烈的情感,展現(xiàn)愛與恨,強調(diào)對所有當事人表示理解和同情,這似乎成為媒體非虛構報道的“政治正確”。

        但蕾切爾·卡迪茲·甘薩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非虛構特稿,她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得到了豐滿翔實的事實和細節(jié),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了兇手失敗的家庭、糟糕的學習與工作、白人至上的優(yōu)越與偏執(zhí)。除此之外,她在行文中并不掩飾自己感情的流露和犀利尖銳的觀點。

        新媒體時代,從來不缺少各種喧囂的所謂“事實”,缺少的是深度而專業(yè)的看法和觀點。無論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都是不可替代的。好的非虛構除了善于展現(xiàn),還需要有自己的情感、立場與獨到的觀點,有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辦法??陀^展現(xiàn)與主觀態(tài)度之間并不是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處理巧妙會讓作品更具影響力與穿透力。

        四、結語

        作為一種悉心關照現(xiàn)實、承載社會使命、深度展現(xiàn)人文、帶有時代烙印的文體,其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有足夠大的非虛構寫作讀者市場,但作者隊伍依然小眾。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全民寫作的覺醒,更加深刻、高品質(zhì)的非虛構寫作和更加繁榮的非虛構寫作市場的未來是可期的。

        猜你喜歡
        虛構
        開卷虛構類暢銷書排行榜(2024年5月)
        出版人(2024年7期)2024-09-23 00:00:00
        開卷非虛構類暢銷書排行榜(2024年5月)
        出版人(2024年7期)2024-09-23 00:00:00
        虛構
        京東商城圖書銷售排行榜(2021年8月)
        出版人(2021年10期)2021-10-27 11:20:44
        虛構
        江河文學(2021年3期)2021-07-14 21:45:34
        京東商城圖書銷售排行榜(2020年4月)
        出版人(2020年6期)2020-07-22 09:12:48
        虛構的鑰匙
        詩林(2020年2期)2020-06-09 12:30:26
        融媒時代,如何正確地“非虛構寫作”
        傳媒評論(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虛構
        虛構的猶太民族?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香蕉|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av成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色哟哟| 欧洲熟妇色 欧美|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 亚洲免费成年女性毛视频| 成人大片免费视频播放一级 |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极品尤物高潮潮喷在线视频| 美女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成人免费av影院|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中文有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高清不卡av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偷|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日本高清色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视频|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91视频88av| 精品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高清网站|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女人张开腿让男桶喷水高潮|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5388|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