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要:合唱思維是曲作者、詞作者、表演者等各專業(yè)藝術家按照合唱藝術的要求,調動作詞、作曲、演唱、表演等各種藝術手段,達到有機整體的綜合呈現,它包含著創(chuàng)作層面和詮釋層面的兩層含義。《喜鵲登枝》是一首描寫婚宴的混聲合唱曲。詞曲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保留了廣西以歌為媒、依歌擇偶的歌唱習俗,詞的結構和聲部的編排上,都遵循傳統(tǒng)的歌唱規(guī)律,具有清晰的合唱思維邏輯。通過對該作品詞曲合唱思維的分析,認為這部作品是廣西合唱歌曲民族化的提升的優(yōu)秀作品,從合唱作品民族化的濫觴中跳脫出來,在更高的維度上去審視這些民族元素。作品中復調的運用、多個聲部的設置以及題材的多元共存,都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較高的合唱審美情趣。
關鍵詞:合唱思維;《喜鵲登枝》;廣西合唱音樂;“民族化”;合唱實踐
中圖分類號:J614;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89-02
一、引言
《喜鵲登枝》是若舟詞、黃朝瑞作曲、曾令榮改編的混聲合唱曲。它以廣西少數民族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作品的文學基礎——歌詞和主題承載音樂以及舞臺的綜合呈現都具有強烈的“民族化”的元素,是充滿“廣西風情”合唱思維的藝術實踐。該曲成為近年來廣西傳唱度極高的優(yōu)秀合唱作品,它的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體現合唱思維?本文將從該作品的題材、體裁、和聲織體、聲部編配、合唱觀念以及舞臺的綜合呈現上做概略式的闡述。
二、合唱思維的界定
合唱思維是在“思維”一詞前加了合唱二字,給思維這個概念冠以特定的前綴,屬于音樂思維的范疇。目前學術界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嚴良堃認為: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受文字的限制,它注重每個聲部個性的美,表現人聲組合的美—平衡、協(xié)調、融合;蘇夏認為:結合,四個聲部的處理、歌詞的要求、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強調歌詞與音樂的結合,人聲各聲部的怎樣用音樂表達情感等;居其宏認為一種思維的樣式包含兩層含義:一為形象思維,二為邏輯思維。按規(guī)律的思維,按合唱自身的獨特表現力和獨特的美來思維。挖掘每個聲部不同的音色和音區(qū)表現力,而大型聲樂合唱套曲則包括樂隊與合唱的關系;汪毓和認為: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就是合唱化,即合唱布局、調性布局、音樂嚴謹和用合唱的手法塑造形象,它的主體是人聲?!?
合唱思維作為音樂思維的一個分支,它既有音樂思維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獨特思維特征。簡而言之,就是歌唱家按照合唱藝術綜合美規(guī)律去創(chuàng)作、處理合唱作品。實際上是指藝術家對合,唱藝術及其表現的規(guī)律的音樂意識和整體性的把握以及全面駕馭的能力。合唱思維是曲作者、詞作者、表演者等各專業(yè)藝術家按照合唱藝術的要求,調動作詞、作曲、演唱、表演等各種藝術手段,達到有機整體的綜合呈現。筆者認為合唱思維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創(chuàng)作層面:合唱作品是歌唱的藝術,它通過文字語言的語義性和音樂語言的象征性來表達情感。詞曲作者選擇、概括和提煉生活中的語言(文字語言和音樂語言),將自身的文化體驗和感悟,運用合唱的邏輯思維加以組織,構成音樂的結構和音響的形式,使其聲音結構具有整體的美感。這一層面的合唱思維包含詞曲作者對藝術材料、藝術手段的選擇以及復調、和聲、曲式結構、調性布局、詞曲結合、聲部安排、人聲與器樂的結合等方面;詮釋層面:合唱是集體歌唱的形式。表演時,要求演唱者的聲音、情感表達都要以集體的效果為中心指向。聲部與聲部之間的平衡、人聲與器聲的配合都要隨著音樂的進行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推進,演唱者之間需要融洽協(xié)調的調整,以達到整個作品的完美演繹?!扒笸彼季S是合唱思維的要求,它要求演唱者對作品有統(tǒng)一的理解,運用統(tǒng)一的聲音表現形式去詮釋作品。這一層面的合唱思維包括音區(qū)、力度、速度、音色的處理以及情感的演繹等。
合唱思維不是一個理論的命題,它更多的是一種藝術的實踐。廣西合唱音樂作品豐富,除在民間流傳的多聲合唱曲,還有大量的創(chuàng)作合唱歌曲。創(chuàng)作合唱歌曲中,既有從獨唱歌曲改編來的《趕圩歸來阿里里》《三月三九月九》《壯族大歌》《請你帶走我的歌》等知名作品。民間流傳的多聲合唱曲大多根據藝人間的默契和經驗進行編配,具有加強的隨機性,其創(chuàng)作并不是根據合唱思維邏輯來行進音樂元素的構建的?!断铲o登枝》是創(chuàng)作的合唱歌曲,從創(chuàng)作理念到舞臺呈現都踐行合唱思維理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
三、《喜鵲登枝》的文學基礎——歌詞
合唱思維不僅僅是作曲家的個人行為,它包含了所有參與合唱作品創(chuàng)作人員共同的勞動結晶,詞作家、曲作家、表演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自覺遵循著合唱思維的創(chuàng)作原則。歌詞是實現合唱思維的文學基礎,也是合唱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断铲o登枝》的歌詞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其語義指向明確。整部作品分為“相會、迎親、喜宴、洞房”四個音樂主題該作品以少數民族愛情為題材,講述瑤族姑娘和壯族小伙的愛情故事。愛情是這一作品的主線,詞作者為瑤族姑娘取名為“金蠶娘”,壯族小伙子則叫“百果王”?,幾迨菑V西一支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廣西的金秀、隆林、巴馬等地區(qū)?,幾逑让袼拇笮罩焕资希从诎l(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黃帝之妃方雷氏,故瑤民善養(yǎng)蠶。2詞作者抓住瑤族人民這一傳統(tǒng)習俗,將其取名“金蠶娘”,使得瑤族勞動女性的形象躍然紙上。
《喜鵲登枝》的歌詞分為相會、迎親、喜宴、洞房四個部分。相會部分的歌詞創(chuàng)作采用廣西民歌的七言四句式進行創(chuàng)作:“劃一只歌船出村莊,去見心中的百果王。還未啟程心先慌,對著江水忙整裝?!薄!斑€未啟程心先慌,對著江水忙整裝”表現了金蠶娘急切而羞澀的心情,“揚一葉歌帆出荷塘,去迎心中的金蠶娘”是百果王內心的獨白。七言四句式是廣西官話山歌最主要的唱詞格律類型,也是歌手在對唱山歌時最為常用的格律類型。七言四句體作為官話山歌格律的一種固化思維。歌手手在編唱山歌時,都是遵循這種四句句法結構規(guī)范。七言四句為一首,押腳韻,有平仄要求。官話山歌一般使用尾韻,即第一句末字與第二句末字可押韻可不押韻,第三句末字與第二句末字必須押韻。平仄方面,第一句末字可平可仄,第二句末字須為平聲,第三句末字須為仄聲,第四句末字須為平聲?!断铲o登枝》中采用這種七言四句的歌詞格律,既保留了廣西官話民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又具有體現了廣西官話民歌歌詞創(chuàng)作的思維邏輯。廣西被譽為歌的海洋,在《喜鵲登枝》中,描述“劃歌船、揚歌帆”是對花如海,歌如潮廣西風情的描述,歌詞展現了極具廣西特色的山水人文景觀。洞房的部分使用了最具壯族特色的襯詞“尼的呀”和瑤族方言“哩呀,啦哩咧”,“喜臨歌鄉(xiāng)尼的呀“”啦哩咧”的使用展現了洞房歡樂喜慶的場面和熱情好客的民族形象,歌曲民族風味濃郁。
四、《喜鵲登枝》的主體承載——音樂
合唱是具有音樂品格而又不同于獨唱形式的音樂作品。《喜鵲登枝》依照歌詞的結構,整部作品的音樂主題按照“相會、迎親、喜宴、洞房”的順序進行。整部作品是再現三部曲結構。相會與迎親作為全曲的呈示部,喜宴是中部,洞房是再現部分。呈示部的音樂采用了廣西傳統(tǒng)民歌的演唱方式,將男女情歌對唱用于呈示部。在一個非方整的四句音樂結構中,利用復調的手法發(fā)展樂思。樂句的前兩句先由女聲演唱。后兩句是男聲演唱,兩個樂句節(jié)拍相同、節(jié)奏型基本一致,鋼琴伴奏織體上女聲聲部是分解和弦,將金蠶娘忐忑嬌羞的心情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緩緩的鋪陳開來。男聲聲部的鋼琴伴奏用了柱式和弦,增加了音樂的厚度和力量感,區(qū)別于女聲的柔美。不同聲部的使用,既在音樂空間上有所區(qū)別,又在音樂時間上有所交替,使得音樂空間和時間出現相互呼應的效果。男女聲部的設置感覺自然和諧,保留了傳統(tǒng)民歌對唱你呼我應的形式,浪漫故事由此展開。迎親設置在呈示部的第二樂段。音樂速度加快,調性由小調轉入大調。分解和弦構成主旋律歡快熱烈的迎親場面在四個聲部的齊唱中淋漓展現。女中聲部使用了瑤族的音樂元素和襯詞,起到活躍音樂形象的作用。同時,方言的使用為中部樂思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中部主要描寫鄉(xiāng)親鄰里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喜宴的場景。這一部分場面熱烈歡騰,有前面方言的鋪墊,這一部分再加入瑤族的方言“哩呀,啦哩咧”銜接得恰到好處。歌唱形式上依舊采用男女對答的方式,加以擊掌和跺腳等節(jié)奏,增強的音樂的動律,烘托出熱鬧歡騰的場面。樂思的發(fā)展利用了現代作曲技法的音塊和點描相結合的方式發(fā)展民族音樂元素,別具新意。中部下半段是說唱,八個聲部交替上行的音階成為繼無調性說唱后的另一個高潮?!跋铲o登枝唱春光”中的八個字按照自然音階順序由男低聲部至女高聲部分配給8個聲部交替唱出,最后八個聲部以漸強的力度將音樂的高潮在最后的襯詞“哎”字上實現了情緒的爆發(fā)。3
再現部分是呈示部的變化再現,描寫了金蠶娘和百果王洞房的場面。曲作者將聲部處理成領唱與四個合唱聲部相互呼應的形式,女聲領唱高音聲部的旋律,女中以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鋪陳第二聲部,這種鋪陳好像是婚嫁儀式中的伴娘伴唱,迂回在領唱聲部之下,似母親的叮囑或是伴娘的忱摯祝福。男聲聲部是八分音符的旋律,不急不緩。在全曲結尾,女聲聲部和男聲聲部在織體上進行了交換,成功地將洞房的場面巧妙的描寫出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尾聲較為短小,僅有8個小節(jié),表現熱鬧婚禮后賓客漸漸散去的場景,靜謐而悠遠。
五、《喜鵲登枝》的合唱思維
《喜鵲登枝》是一首描寫婚宴的混聲合唱曲。詞曲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保留了廣西以歌為媒、依歌擇偶的歌唱習俗,詞的結構和聲部的編排上,都遵循傳統(tǒng)的歌唱規(guī)律,具有清晰的合唱思維邏輯。少數民族的婚禮是及其繁復的,詞曲作者要在短小的三部曲中將“相會、迎親、喜宴、洞房”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音樂的語言交代清楚,同時又要巧妙地設置聲部之間的配合,使其環(huán)環(huán)相扣,實屬不易。作品的詞曲元素都來源于廣西少數民族藝術,同時又運用現代的技法對這些傳統(tǒng)的音樂元素加以創(chuàng)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合唱曲《喜鵲登枝》不僅對廣西壯族、瑤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民族精神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還將這種民族化的思維追求運用到作品的表達之中,無論是歌詞的創(chuàng)作還是音樂的創(chuàng)作,它我們都能感受到新鮮的血液在其中流動。它不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合唱作品“民族化”的探索,它從更新的視角將民族的元素揉碎,運用新的藝術手法進行詮釋。筆者認為這是廣西合唱歌曲民族化的提升,從合唱作品民族化的濫觴中跳脫出來,在更高的維度上去審視這些民族元素。作品中復調的運用、多個聲部的設置以及題材的多元共存,都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較高的合唱審美情趣。
注釋:
1任秀蕾根據2008年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石一兵論文答辯錄音整理。載任秀蕾:20世紀中國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7:10.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01/18/49195134_758817103.shtml
3楊琪.廣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鵲登枝》的音樂與演唱分析[J].藝術評鑒,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