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茹
摘要:改編作品,是當今文學藝術作品中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在文字作品大規(guī)模影視化的趨勢中,數(shù)以萬計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隨之而來層出不窮的改編作品侵權案件也便出現(xiàn)在了大眾的視線之中。本文利用一個實際案例引發(fā)的司法問題來深入探究改編作品侵權的判定標準。
關鍵詞:改編作品;瓊瑤訴于正案;侵權判定標準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287-01
一、案情簡介
2014年5月28日,原告瓊瑤(原名:陳喆)向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訴稱:本人于1992年至1993年間創(chuàng)作完成的電視劇劇本以及同名小說《梅花烙》自始完整、獨立,并擁有上述作品的著作權,對于正(原名:余征)等五名被告提起了訴訟,稱于正等五名被告于2012年至2013年間未經(jīng)其授權允許,私自將《梅花烙》作品中的核心獨創(chuàng)情節(jié)運用到了其改編的電視劇劇本《宮鎖連城》當中,并且還將該劇本拍攝成電視劇《宮鎖連城》(又名《鳳還巢之連城》),此種行為嚴重侵害了原告依法就其作品所擁有的著作權。原告瓊瑤請求法院判決于正等五名被告停止電視劇《宮鎖連城》的電視放映、信息網(wǎng)絡傳播、承擔2000萬元的賠償以及為本案支出的合理費用31000元,并且公開發(fā)表道歉聲明。2015年12月25日,一審判決宣布《宮鎖連城》劇本侵害了《梅花烙》劇本的改編權。
二、案件爭議的焦點
本案中存在著數(shù)個爭議焦點,筆者想著重探討其中的一個,即《宮鎖連城》劇本是否侵害了《梅花烙》劇本及小說的改編權。對于這一問題的認定,首先需要在明確了瓊瑤女士所主張的相關作品內(nèi)容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疇前提下,再判斷于正先生的作品是不是構成對瓊瑤作品的權利侵害。法律實踐中,應采用“接觸”加“實質性相似”的侵權鑒定邏輯。
三、侵權判定標準
“接觸”是指在先作品可被大眾獲知,在后作者有獲得在先作品的可能;而“實質性相似”是指在先作品與在后作品在表達上存在著實質的相同或相似。通常的做法是在審查是否存在接觸之后,再對兩作品實質性相似部分進行對比。一般情況下,若在先作品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了,則可以推定在后作品有接觸在先作品的可能性,除非在后的作者有證據(jù)證明其沒有接觸的除外。
“接觸”這一要件在侵犯原作品改編權的判斷中存在著重要的作用。在“瓊瑤訴于正案”中,《梅花烙》這部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均在先公開發(fā)表(如上文所述,于1992年1993年間創(chuàng)作完成),并且于正先生沒能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沒有接觸過該作品,所以于正先生是有接觸和了解《梅花烙》這部作品的可能。除此之外,于正先生自己也承認曾經(jīng)接觸過《梅花烙》這部作品,并且表示向經(jīng)典致敬。無論于正先生在接觸《梅花烙》之后是有心改編還是無心受其影響而使用了《梅花烙》中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均不影響其接觸了在先公開發(fā)表的《梅花烙》這部作品的事實。
針對另一侵權要件“實質性相似”的判定,大概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明確兩部作品中的近似部分。在法律實踐中,法院會對兩部作品是不是構成類似時進行全面而具體的比較。在判斷改編后的作品與在先作品是否相似時,一般會從作品的主題、故事背景、故事結構、人物設置、具體情節(jié)、主人公性格等多個方面進行對比。這種判斷思路的核心是要對改編行為做整體認定和綜合判定。其次,普通觀眾對于前后兩部作品之間相似性感知和觀賞體驗,也是侵權行為認定的主要考量元素。第二,要挑選出類似部分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在對作品進行了整體比較以后,再針對類似部分進行著作權法所保護客體的詳細確定。思想與表達的二分法,是著作權法的核心原則,必然也是判定侵權行為最為困難的部分。在法律實踐中因作品而異,“思想與表達的二分法”沒辦法提供一個整齊劃一的裁判標準,所以,對于侵權的判定只得有賴于法官在個案中綜合具體情況進行價值判斷,判定的結果是法官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法律價值的指導作用。第三,近似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能不能構成在先作品的基本表達。在歷經(jīng)層層分析之后獲得的相似性表達,此部分還需要在先作品當中得以回歸。根據(jù)該部分在在先作品中所占據(jù)的分量來確定在后作品是否對在先作品構成侵權。改編權保護的是整體改編的權利,若只是使用了在先作品中的部分內(nèi)容,或許只是侵害了其復制權,但不會涉及到侵害改編權這個問題。
將以上的理論步驟具體運用到“瓊瑤訴于正案”之中,可得出如下結果:首先,厘清腳本、小說《梅花烙》和腳本、電視劇《宮鎖連城》中的情節(jié)及分布情況;其次,就各個不同的情節(jié)拆分做內(nèi)容獨創(chuàng)性和相似性比較;最后,將不同的作品中存在的相應片段按順序串聯(lián),并對整體串聯(lián)結果進行對比和相似性綜合評價。該案運用“接觸”加“實質性相似”的侵權判定標準,認定于正先生的作品構成了對瓊瑤女士的作品著作權權利的侵犯。
參考文獻:
[1]華劼.改編作品權利范圍及立法模式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2017(07).
[2]宋魚水,馮剛,張玲玲.文藝作品侵權判定的司法標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