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
摘要: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體現(xiàn)一文化最成熟的時代之一,由于漢代推存創(chuàng)新,為穩(wěn)定,又推崇儒家思想。漢代玉器受漢代思想、文化、經(jīng)濟的影響,使得漢代玉器在中國預習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研究漢代玉器對我們了解中國玉雕藝術的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漢代玉器;玉雕藝術;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J3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72-01
一、漢代統(tǒng)治對對玉雕的發(fā)展
(一)定義
秦朝迅速滅亡以后,漢代建立,重新統(tǒng)一了,封建帝國,在300年的漢代統(tǒng)治階段,社會穩(wěn)定外交頻繁,國力增強。受漢代社會制度的影響,玉雕藝術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峰,呈現(xiàn)出漢代獨特玉雕風格,因為漢代的繁榮,玉器更加傾向于皇權的統(tǒng)治,在玉器象征皇權的時代,工藝不惜一切代價,讓玉器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此時的漢代玉器有了新的特點:玉器造型與用途統(tǒng)一,功能明顯。
(二)特征
由于漢朝時新疆等地屬于漢朝的統(tǒng)治,大量優(yōu)質的和田玉進入內地,使得皇權用玉得到了充分的供給,在這一時期預期的尺寸較大,尤其是漢代玉璧通常尺寸較大略厚、剖面平直,邊沿較戰(zhàn)國為寬。用玉質地較佳。此時的玉璧素面較少,大多都是有較精美的工藝玉璧表面布滿一種紋飾,如蒲紋、谷紋、云紋、齒紋乳釘紋、列星紋以及各種鏤空紋飾。多層紋飾玉璧即在內層簡單的谷紋或蒲紋之外,另有一層相互交纏、分布勻稱的圖案化獸面紋或鳳鳥紋,此外在兩種紋飾之間有飾以一組繩紋。受漢代的經(jīng)濟文化,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出廓璧”是當時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極其精美的玉璧形式,即在玉璧的外緣輪廓處附設各種鏤空紋飾。鏤空紋飾的內容主要有龍紋、螭紋以及“長樂”、“萬壽”、“長宜子孫”等吉祥文字。漢代是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很多玉器作品大膽創(chuàng)新,拜托了早禮器時代玉器受限制影響。漢代的舞女,大膽的運用舞女,你的線條莊嚴的神情,用作玉雕題材。
二、儒家思想對漢代玉雕的影響
(一)定義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說對玉德的論述在《禮記》論玉“十一德”,從此玉又成為封建社會對人們道德規(guī)范的標準??鬃釉唬悍蛭粽呔颖鹊掠谟裱?。
1.溫潤而澤,仁也。(澤意為濡,濡音為儒即儒家,儒家的標準要求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治”)。
2.縝密從栗,知也。(縝意為縝,栗知音為智,意為玉質內緊而外貌明智,即要求人們有外表的明智而又有內在的優(yōu)秀素質)。
3.廉而不劌,義也。(廉潔不貪而不劌即不傷義。這就是要求人們即要廉潔奉公而對周圍的親朋好友不傷義氣)。
4.垂之如墜,禮也。(禮儀謙讓別人的精神而且要自尊自愛)。
5.其終詘然,樂也。(終即終點,詘即屈,意為玉器碰撞有聲,要求人們不怕困難保持樂觀)。
6.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瑕是玉中之病,瑜是玉中美者,這就是要求人們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敢于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到自知之明,光明正大)。
7.孚尹旁達,信也。(孚即浮,尹音略同筠是指竹子的青皮即玉采,旁達意為由里及表這就是要求人們內外一致。由表及里、做到內美和外美相結合)。
8.氣如白虹,天也。(氣即氣質,氣質如白虹有通天之靈氣,這就是要求人們氣質好、風度好)。
9.精神貫于山川,地也。(精神即神采,神采能通地,這就是要求人們精神面貌要充實自信如山川大地)。
10.圭璋特達,德也。(圭璋為祀神之器,是祀神六器之首二,圭璋用于堂即升堂之用,這就是要求人們像圭璋一樣有大志、干大事、立大業(yè))
11.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由于漢代崇尚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漢代玉器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的漢代制度規(guī)定品德不高尚的人不可以待遇受過刑法人,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不可以用玉,其死后不可以用玉器陪葬。當時社會風氣影響玉器以及象征人的品德道德的完美象征,玉在人們的心目當中已成為人的最高品質的標準。
(二)特征
由于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汗血馬和鐵器,有了鐵器玉雕制作工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變化,使得漢代玉器工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根據(jù)徐州博物館收藏的漢代古玉,真濕了漢代玉器藝術狀態(tài)達到了盈爾不滿玉,尊其守中,圍爾不爭的藝術狀態(tài)。
漢代的玉器藝術狀態(tài)一直影響我們現(xiàn)在的藝術創(chuàng)作,由于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大融合的時代,各種文化的碰撞,各種時尚,各種創(chuàng)新,都出現(xiàn)在我們這個新的時代,是的,玉器創(chuàng)作失去了標準,學習漢代,玉雕藝術品所表達出來的,與中國人所遵從的文化人品德相契合的玉雕藝術品。為這個新時代的玉雕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我們這個新的時代的藝術精品來。
參考文獻:
[1](英)崔瑞德,魯唯一.中國秦漢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吳海棠.人物中國鑒賞系列(一)中國古代玉器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