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恒忠
患者,男,38歲。2017-01-06就診。
患者近2年來反復出現(xiàn)胃痛,多次在某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經(jīng)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經(jīng)用多種藥物治療,胃痛仍經(jīng)常發(fā)作。3個月前因飲食不當胃痛發(fā)作,癥狀逐漸加重,10 d前在某醫(yī)院復查胃鏡,診斷為食管潰瘍,遂來我院求助中醫(yī)治療。
來診時癥見:胃痛時作,進食后更加明顯,有時燒心,不噯氣,不泛酸,惡心,納食可,大便不成形,睡眠可,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滑。
胃鏡檢查:食管舒縮功能好,齒狀線上方右側壁可見一條狀潰瘍,表面覆白苔(活檢2塊)。
病理:(食管)淺表黏膜慢性炎癥,有糜爛,鱗狀上皮增生。
辨證診斷為脾虛氣滯導致的食管潰瘍及胃炎,治療當以健脾益氣,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為主。
2.1 初診治療 處方:柴芍六君湯加減。柴胡10 g,酒白芍15 g,黨參10 g,炒白術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丹參15 g,陳皮10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30 g,隔山消10 g,莪術10 g,烏賊骨10 g,甘草5 g。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300 mL,分2次飯前溫服。
2.2 復診治療 服藥14劑后,患者胃痛已無明顯癥狀,飲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滑。守前方續(xù)服。
2.3 三診治療 續(xù)服30劑后,患者感冒咽痛、胃痛,惡心嘔吐,反酸,胸悶,納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滑。考慮目前肝胃郁熱明顯,故擬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處方。
處方:柴胡10 g,酒白芍15 g,郁金10 g,法半夏10 g,陳皮10 g,蒲公英15 g,丹參15 g,生蒲黃15 g(布包),醋五靈脂15 g,醋延胡索10 g,酒川楝子10 g,瓜蔞皮10 g,旋覆花6 g(布包),馬勃6 g(布包),浙貝母10 g,烏賊骨10 g,八月札15 g,甘草5 g。煎服法同上。
2.4 四診治療 服藥14劑后,癥狀減輕,不惡心,有時脘中不適,納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滑。仍用上方加減。
處方:柴胡10 g,酒白芍15 g,郁金10 g,法半夏10 g,陳皮10 g,蒲公英15 ,丹參15 g,醋延胡索10 g,酒川楝子10 g,瓜蔞皮10 g,馬勃6 g(布包),莪術10 g,浙貝母10 g,烏賊骨10 g,八月札15 g,甘草5 g。煎服法同上。
2.5 五診治療 服藥14劑后,胃已不痛,偶有劍突下按壓痛,不惡心,不噯氣,有時脘中不適,納食及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
處方:黨參10 g,炒白術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丹參15 g,陳皮10 g,蒲公英15 g,生蒲黃15 g(布包),醋五靈脂15 g,瓜蔞皮10 g,三七粉3 g(沖服),酒川楝子10 g,甘草5 g。煎服法同上。
2.6 五診治療 服藥7劑后,不適癥狀皆無,復查胃鏡,食管無病變,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
食管潰瘍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食管各段黏膜層、黏膜下層甚至肌層破壞而形成的壞死性病變[1]。其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中老年人居多,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3.55∶1)[2]。食管潰瘍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多見為胸骨后疼痛、胸骨后梗阻感、反酸、吞咽困難、上腹部疼痛,有些患者甚至以嘔血、黑便為首發(fā)表現(xiàn),而亦有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且其病因復雜,給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3]。食管潰瘍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研究認為可能與食管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功能和外界損害因素之間的失衡有關[4]。
中醫(yī)學認為,食管潰瘍屬于中醫(yī)胸痹、胃脘痛、噎膈、反酸等病癥范疇,其發(fā)病與精神因素、飲食不節(jié)及素體脾胃虛弱等因素密切相關,病變部位在胃、脾,與肝關系密切。《素問·刺禁論》曰:“胃為之市。”即胃是受納、腐熟水谷的場所,一旦飲食不當,則將影響胃氣的通降功能。本案患者胃痛2年,且因飲食不當而復發(fā),正是因食而胃氣失和,胃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此即《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之謂?!鹅`樞·百病始生》云“卒然多食飲則腸滿”,故胃痛在進食后加重;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致惡心;胃與脾相表里,胃病通脾,影響脾之健運,故大便不成形。此患者病已2年,有入絡、化熱兩種趨勢,前者即《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所謂“數(shù)年痛必入絡”故舌象兼暗;后者即《丹溪心法·心脾痛》 所謂“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病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故燒心而舌質兼紅。脈細滑,乃氣虛有熱之象,其病位在脾胃,與肝密切相關;其病虛實夾雜,虛在脾,實在氣滯、瘀阻、郁熱。治療上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胃;法半夏和胃降逆;柴胡、陳皮、隔山消理氣止痛;白芍緩急止痛;丹參、莪術化瘀通絡止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解郁熱;烏賊骨制酸止痛。全方與病機絲絲入扣,故很快緩解癥狀。三診因感冒而使癥狀加重,蓋因風為木氣,內(nèi)通于肝。在風邪侵襲肌體之時,因肝屬木,其用為陽,肝氣從乎風邪之動而大盛,從而使病機轉化為肝胃郁熱,即《素問·生氣通天論》 “風客淫氣……邪傷肝也”之謂,故擬處方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故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