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萌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3100)
冠心病是損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認知行為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通過與行為訓練相結(jié)合,能夠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1]。本文將在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取認知行為干預,并分析其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進行治療并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冠心病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2例。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0.63±4.57)歲;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60.55±4.62)歲。
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提供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包括:(1)情緒療法:主動與患者溝通,掌握患者心理動態(tài),給予針對性指導,使其了解治療方案及預期效果;告知患者負面情緒對治療的影響,囑咐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2)放松訓練:指導患者放松心態(tài),平復緊張情緒,減輕不適感,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面對治療;(3)認知產(chǎn)生: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 ,告知患者疾病的發(fā)生與不良習慣有關,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習慣;(4)家屬宣教:向患者家屬及朋友講解冠心病的病因、注意事項、控制方法,要求家屬配合護理工作,對患者進行引導、監(jiān)督,為患者準備健康的飲食。
使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 A M A)、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情緒狀態(tài)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表明情緒狀態(tài)越差[2]。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H A M A評分[(54.35±5.12)VS(55.43±4.89分)]、HAMD評分[(52.34±4.33)VS(53.16±4.28)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AMA評分[(44.54±3.62)VS(51.23±4.31)分]、HAMD評分[(45.12±3.78)VS(50.32±4.1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疾病,救治不及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長期受到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折磨,會導致病情惡化,生活質(zhì)量下降,損傷身心健康。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臨床治療中,冠心病患者負面情緒發(fā)生率約為30%。存在負面情緒的患者會病情不斷加重,加速冠心病進程。在臨床治療中,應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冠心病的病因及治療關鍵因素[3]。
傳統(tǒng)護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臨床應用中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有效解決患者的情緒問題,患者始終處于緊張狀態(tài),炎癥與并發(fā)癥風險較高[4]。采取認知行為干預后,患者不良情緒能夠有效緩解,使其心理狀態(tài)恢復正常,并有利于后期治療效果的提升。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AMA評分、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認知行為干預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問題。在護理中,應幫助患者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了解自身不良習慣對病情的影響,主動配合護理工作,自覺糾正不良習慣?;颊咴谥委熯^程中,積極性、主動性更強,滿意度更高,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