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素質(zhì)教育和中小學課堂改革的不斷推進,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倡學科整合教學是貫穿主線,整合是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音樂課程的整合需要以音樂為主,并在此基礎上輻射出與高中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使之相互交融、共同提高。當然,需要警惕的是其中也不乏誤區(qū),單純的學唱歌或?qū)W科拼盤與新課標所提倡的整合教學得初衷大相徑庭,活力有效的音樂課堂主角是教師,音樂教師應該在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使學生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這就給中小學音樂教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呢?本人就幾年來教學中取得的一點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素質(zhì)教育;跨學科;整合教學;音樂可視化
一、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
音樂是抽象的、情感化的藝術,對于同樣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而且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復雜的音樂情感,感受音樂的強弱、節(jié)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這對于并非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普通學生來講是有很大的難度的。
1、影視音樂
相對于音樂課堂常用的單純的欣賞樂曲,將有故事背景、人物情節(jié)畫面的影視音樂運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無無疑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視音樂與純音樂相比優(yōu)勢在于影視音樂作為一種視聽結合的藝術,在音樂這種聽覺藝術的基礎上,將音樂與畫面相輔相成、共同刻畫旋律的情緒、情感與思想,大大提高了學生感受音樂的興趣和能力,帶給學生一種更加直觀的音樂感受,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舉個例子,講到西方古典音樂,無外乎莫扎特、貝多芬,怎么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聽得懂呢?這時就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千篇一律的給學生播放交響曲、歌劇,學生不喜歡聽、聽不懂、也聽不進去,久而久之失去了對古典音樂的興趣,甚至排斥。如果加入影視音樂無疑是上好的選擇,例如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夜后的詠嘆調(diào)《復仇的火焰在地獄中燃燒》,作為詠嘆調(diào)的經(jīng)典名篇,在學生對歌劇尚不了解無法產(chǎn)生共鳴的情況下,不妨選用奧斯卡獲獎電影《莫扎特傳》的片段。作為莫扎特歌劇的巔峰之作,據(jù)說《魔笛》中這段詠嘆調(diào)的靈感來源于莫扎特的岳母喋喋不休的嘮叨,畫面上一個潑辣的婦人尖利刺耳的嗓音切換到歌劇中夜后高亢婉轉(zhuǎn)的詠嘆調(diào),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幽默感,更能提起學生的興趣,比直接播放這段詠嘆調(diào)效果好得多。
2、音樂可視化
音樂可視化指一種以視覺為核心、音樂為載體,借助多種新媒體技術等傳播媒介,通過畫面、影像來詮釋音樂內(nèi)容的、視聽結合的大眾傳播方式,人們在傾聽的基礎上加以聯(lián)想,使音樂可視化得以實現(xiàn)。其實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迪士尼就將可以聽動畫、看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運用到音樂與動畫結合的探索中,1940年《幻想曲》系列片為音樂可視化開創(chuàng)了成功的先例。此外,前蘇聯(lián)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作曲家用不同的樂器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如采用長笛的婉轉(zhuǎn)靈活表現(xiàn)小鳥的靈巧好動、大管渾厚的聲音刻畫出爺爺?shù)睦蠎B(tài)龍鐘與嘮叨、圓號模擬陰森可怕的狼的嚎叫、弦樂演繹出小男孩彼得的機智勇敢。該片形式新穎活潑,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運用在教學中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由于目前高中音樂以欣賞為主,很多學生識譜能力比較弱,而教材只能采用大量的樂譜、符號、文字來記述,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產(chǎn)生乏味、態(tài)度渙散的心理,此時音樂可視性的優(yōu)點就比較突出,利用現(xiàn)今的信息技術將聲音進行數(shù)碼采集和編輯,使得視聽結合,更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以我個人的教學經(jīng)歷來說,講解弦樂四重奏并欣賞作品《D大調(diào)卡農(nóng)》時,如何理解何為卡農(nóng)、何為弦樂四重奏并分辨四把提琴的演奏特點是一個大問題,學生對于樂器和旋律的分辨能力比較弱,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聽的云里霧里,教學效果不佳。課后,我重新整理了課件并加入可視化樂譜制成的視頻,畫面下方是樂譜,表現(xiàn)弦樂四重奏的四個聲部,上方不同顏色的色塊對應四把提琴的旋律并配合音頻同時播放,一目了然,效果很好,有學生表示終于“看得懂”了。
當然,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資源豐富,可謂用之不竭,而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些資源使之與音樂課堂完美結合進而輔助其他科目的教學,需要音樂教師不斷的探索。
二、音樂與語文的整合教學
《音樂新課標》這樣說:“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涉及到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等各個方面。”中國古代詩詞曲與音樂的關系十分密切,從《詩經(jīng)》、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古代文人與音樂都結下不解之緣。
1、音樂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
語文教師毋庸置疑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對營造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拓展學生思維、深化理解課文主題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琵琶行》為例,作為白居易長篇樂府詩代表作,這首詩結構嚴謹縝密、錯落有致,其中對于琵琶樂聲的描寫最為人稱道,“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無聲勝有聲”、等成為經(jīng)典詩句,“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則將琵琶演奏中的多種指法以及霓裳、六幺等專業(yè)詞匯加以普及,。此外,教師還可以拓展古代五聲調(diào)式“宮、商、角、徵、羽”等知識。
有人也許會提出質(zhì)疑,究竟高中語文教學中音樂知識的拓展學習是否有必要或者說有用,我們不妨來看一道2015年北京高考真題:
蘇軾的《醉翁操》開篇幾句運用了以聲寫聲的手法,用玉聲形容泉聲的清亮圓潤。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題。下列詩句,沒有運用這種手法的一項是
A. 龍吟虎嘯一時發(fā),萬籟百泉相與秋。(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B. 商聲寥亮羽聲苦,江天寂歷江楓秋。(劉長卿《聽笛聲留別鄭協(xié)律》)
C. 蜂簇野花吟細韻,蟬移高柳迸殘聲。(韋莊《聽趙秀才彈琴》)
D. 寒敲白玉聲偏婉,暖逼黃鶯語自嬌。(王仁?!肚G南席上詠胡琴妓》)
答案:B 商聲和羽聲不是大自然的聲音,是古代五音之二。古代五音指的是:宮商角徵羽。
2、語文對音樂教學的輔助作用
不僅語文教學需要補充音樂素養(yǎng),音樂教師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在教唱歌曲或欣賞樂曲時,不妨探究其背后的音樂文化,以下是我個人課堂教學中的一點經(jīng)歷。在教唱《中華好兒孫》這首歌時,可以先做些導入,提高學生興趣:
師:大家都看過《花千骨》這部電視劇嗎?哪位同學知道,各派勢力爭奪的十方神器分別是什么?
生:流光琴、卜元鼎、幻思鈴、不歸硯……
師:那大家知道十方神器的背后究竟是怎么樣的傳說嗎?
生:七嘴八舌中……
師: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神話傳說,上古神話記錄了華夏民族早期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樸素的愿望,你們能想到哪些上古神話呢?
生: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
師: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大家一起學唱《中華好兒孫》,在欣賞第一遍的同時,請大家注意歌曲中一共出現(xiàn)了哪些上古神話。
附歌詞:
張豐毅:爺爺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兩萬五;
朱亞文:精衛(wèi)銜石來、女媧把天補、是誰臥薪嘗膽、吃的是苦中苦;
段奕宏:嫦娥舞廣袖、后羿勁頭足、俯首的神農(nóng)、為民謀幸福。
合:倉頡播文明、大禹展抱負、是誰三顧茅廬、說我家能文能武;
文能安天下、武能舍其顱、我是中華好兒孫、生死不服輸;自強不自大、立志效鴻鵠、高堂之上教我做人的是岳母和孟母。
最后這節(jié)課課堂氛圍特別好,學生不僅學會唱這首歌,還了解了很多上古神話,可謂兩全其美。
教學是不斷探索的過程,有時候備課不夠認真,或者沒有追根究底而是想當然的講授給學生,就會遇到一些尷尬的情況。下面我將自己教學過程中幾個不成功的例子與大家分享。例如,在第一個學唱《中華好兒孫》的班級做導入時,出現(xiàn)了以下情形:
師:大家都看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吧?誰知道電視劇里封印了擎蒼的是什么神器?
生:東皇鐘?。?!
師:很好!那誰能回答一下里邊各派爭奪的十方神器分別是什么?
生(一臉問號):老師,那不是《花千骨》嗎?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有一次講到中國古代五聲調(diào)式,提及《荊軻刺秦王》中:“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蔽艺f:古代常用的五音為宮、商、角、徵、羽,荊軻所歌變徵之聲為悲壯之音,在古代不常用,是“兇兆”……,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開始哄堂大笑,教學內(nèi)容也因此不能正常進行,此后我便用不祥之兆代替兇兆??梢娫诮虒W過程中每一個字詞的運用都需要經(jīng)過仔細斟酌、精心錘煉,教師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切不可隨心隨意。
令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次,在講古代民歌時,播放了電影《夜宴》中青女所唱《越人歌》,詩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備課時,我并未深究歷史,只是想當然的認為是越國一位歌女在劃船渡鄰國王子過河時心生愛慕之情而唱的一首民歌,直到講課過程中有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記得之前看書里說,這首詩是一位男子唱給王子的。”下課之后去查,果然如此,而且存在很多爭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兩句現(xiàn)在常被女子用來表白男子的詩原來最初是表達平民對王子儀態(tài)高貴的仰慕之情。這使我深深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也提醒我們,學科整合教學,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整體素養(yǎng),才能更好的落實學科整合教學、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突發(fā)狀況。
三、音樂與其他學科整合教學
音樂不僅與文學聯(lián)系密切,與美術、戲劇、歷史、地理等學科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逐漸形成以音樂為主線、發(fā)揮不同學科的輔助作用的綜合性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拓展文化視野。以《高中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出版社)為例,介紹民歌的部分,比如西北民歌,特點是節(jié)奏自由、旋律高亢嘹亮而南方民歌則更加的細膩、含蓄,這與當?shù)氐牡孛蔡攸c和地理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放眼世界地圖,亞洲音樂有日本的三味線和都節(jié)調(diào)式、印度的西塔爾琴和拉格、印尼的甘美蘭和克隆鐘;歐洲有風笛、排簫、踢踏舞,拉丁美洲的印第安音樂、探戈舞曲,非洲的鼓文化等,無一不打著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烙印,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俗造就了不同的音樂文化。
以歐洲音樂的時代劃分為例,按照歷史的發(fā)展分為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20世紀新音樂等不同的階段,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與歷史的發(fā)展聯(lián)系密切。民間音樂是農(nóng)耕文化的體現(xiàn),古典音樂是蒸汽工業(yè)文化的捷徑,而流行音樂則是城市化和信息科技的產(chǎn)物,在此過程中將相關歷史知識貫穿其中,是個不錯的選擇。如學生非常喜愛的流行音樂,如RB、RAP、搖滾樂、爵士樂等,其源頭都在非洲,學生也許會提出疑問,此時不妨引入美國發(fā)展史,在其資本積累早期,大量非洲黑奴被販賣到美洲,因此帶來了黑人音樂,奴隸制廢除以后,黑人音樂與其它音樂類型不斷融合發(fā)展,形成了20世紀獨特的音樂風格。
總之,音樂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學科,擁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藩籬,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教學,使學生素質(zhì)得到全面提高。
趙芳芳,女,1987年,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現(xiàn)就職于江西省豐城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