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永是我國古代僧侶書法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其書法上承漢魏六朝之余緒,下開隋唐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隋唐間學書之宗匠”。其書法《真草千字文》作為典范之作,代表著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作為王羲之書法的正宗傳人和尚“韻”書風的謝幕人,智永書法獨步當世,有開唐一代尚法書法先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智永;《真草千字文》;書風;影響;體會
一 時代背景
在中國書法史上,南北朝時期,雖“北碑南帖”風格迥異,但人們之間仍有書藝交流,相互影響頗深。南朝的歷代皇帝都推崇“二王”書法,在南北朝后期,南北書法統(tǒng)歸于王系新體即成大勢,而到了隋代,王系新體已發(fā)展為全社會的書法主流,隋代書法大盛,而處在陳、隋之間的智永,作為“二王”書風的繼承者,他忠實于王羲之家風,其在整理和推廣王書新法方面以及對民間書法有著重大的影響。智永書法所傳弟子極多,歷陳、隋、唐三朝的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也是他的傳人,他既繼承了魏晉風流尚“韻”書風之余緒,又開啟有唐氣象尚“法”書風的先河,成為書法史中過渡時期的代表人物。
二.智永為人作書姿態(tài)
智永和尚(生卒不詳),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善楷書、行書、草書,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后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其書繼承王氏家法,乃王羲之書風之嫡傳。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鐵門檻“等傳說,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
智永繼承了祖輩學書鍥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筆成冢”之說。傳說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載,每日深居簡出,專心習字。他準備了數(shù)個一石多的簏子,筆頭寫禿了就換下來丟進簏子里。日積月累,竟積攢下十大簏子。他在門前挖了一個深坑,將這些筆頭掩埋其中,上砌墳冢,名之曰“退筆冢”。
智永有異于常人對書法的執(zhí)著與熱愛,在其書法學習及其作品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也進而使其書法獲得了極高的造詣,智永對乃祖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使乃祖的書法萬古流芳。智永練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fā)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里,他如癡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智永后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登門求教的也極多,以至他戶外之屨常滿,連門限也踩壞了,智永又只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
三.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書法風格
在中國書法史上,智永最大的功績在于臨寫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流傳江左諸寺,隋末初唐,其臨本又傳到了北方地區(qū),成為當時習字者必備的范本。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作為點范之作,代表著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
1.章法與布局
章法是對一幅書法作品進行全盤的安排,又稱作是大布白,是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永《真草千字文》在章法安排上極為獨特,采取真草隔行相間的方法書寫,左草右真,一動一靜,相映成趣,真書草書雖字字獨立,但草書依然筆斷意連,表現(xiàn)出了字與字之間的筆勢往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意相連,給人一種溫潤中和之美。書法作品布局有四種形式,即有行有列、有行無列、有列無行和無行無列。智永《真草千字文》屬于有行無列的布局形式,行距均勻,列距不均,通篇布局較為舒朗,且每行的字數(shù)保持一致。
2.用筆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謹守家法,從草書用筆上看,無論是起筆還是收筆,用筆都很清俊妍美,且多以露鋒入紙,以尖鋒出紙,猶顯清秀娟麗。智永草書多用中鋒行筆,線條遒勁蒼潤,一氣呵成。在運筆上,起止提按痕跡清楚,輕重緩急,恰到好處;從楷書部分看,用筆尖鋒入紙,爽利勁潤,筆鋒多變,畫外取勢,楷隨草意,筆畫的起筆以順鋒筆尖外露為主,多凌空取勢,方向各異。在行筆中的點、橫、豎、撇、捺、折、鉤,簡單和復雜并用,變化豐富,提按交代清楚明了。收筆特點也有藏鋒和露鋒之分,筆畫畫的收筆大多干凈利落且圓潤飽滿。
3.風格
唐李嗣真《書后品》中評其書法“精熟過人,惜無其態(tài)”,唐張懷瓘《書斷》卷中說其書“氣調(diào)下于歐、虞,精熟過于羊、薄”。均強調(diào)指出其書“精熟”。而智永“精熟過于羊、薄”,可謂登峰造極了。其書在達到熟練之極的程度以后,作書便能自然而然,無故作奇姿和銳意標榜法度的生硬感,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他輕松自如地驅(qū)筆遨游于嚴謹?shù)姆ǘ仁澜缰?,看似容易,其實很難達到此境界。智永的書法是經(jīng)過長期艱苦修煉的,他像一位苦行僧一樣馳騁在藝術世界里,可以看出他有著驚人的毅力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以及弘揚王氏書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猶如一位達到很高境界的大師,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修煉,在自己的領域里取得成就,毫無約束感和謹慎感,出神入化,如沐春風,獲得了最大的滿足和自由。
總結(jié):
智永終其一生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書法藝術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悅?;蛟S是智永對佛法的深入浸透,由此確立他疏淡的書風。他參禪悟道,對一切功名利祿一笑置之,對于功利心的超脫,講求書寫的精熟自然,借用頓悟修行方法,不做作,講究平淡自然。
注釋:
《中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中國書法史》(七卷本)
《中國書法風格史》(徐利明)
作者簡介:
王鶴(1994.02——)女,回族,籍貫: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學校:廣西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專業(yè)方向:書法與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