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藏族摩崖石刻藝術進行了簡要介紹,論述了藏族摩崖石刻的來源和其造像題材,隨后分析了藏族摩崖石刻的表現形式、技法及藝術特點。然后以拉薩藥王山摩崖石刻為例,詳細介紹了藥王山摩崖石刻的概況和藝術表現形式,最后探討了藏族摩崖石刻藝術的宗教意義和歷史價值。
關鍵詞:藏族摩崖石刻;拉薩藥王山
一、藏族摩崖石刻概述
摩崖石刻藝術是石刻藝術的一種,這種石刻一般刻鑿較淺,又附著重彩,使崖刻看起來更接近一種單純的線刻??梢哉f,摩崖石刻就是在天然的崖石上鐫刻文字或繪塑圖像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藏族的摩崖石刻具體表現為是在天然的崖壁上刻繪的宗教人物造像,具有藏傳佛教教義及祈求祖先神靈保護的佛像雕刻作品。通過這種藝術表達方式,傳達民間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藏族崇拜的諸神、歷史人物和豐富的藏傳佛教內容??梢哉f,摩崖石刻是藏族文化的一個縮影。
藏族摩崖石刻在空間布局上也相對比較隨意,追求因地制宜,在空間大的位置繪刻大像,空間較小的地方則繪刻小像,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六字真言”往往穿插其中。造像形式中單體造像居多,畫面寫意十分靈活,體現出了民間藝術的生動活潑、不拘一格的特點。本文所研究的藥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二、藏族摩崖石刻的來源
從源頭上來看,藏族的摩崖石刻藝術與其對巨石的崇拜一脈相承,體現了藏族先民最為質樸的宗教情結。在人類早期文明時,人類自然會敬神拜物,藏族摩崖石刻藝術的雛形也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并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斷演進。由于宗教對西藏的影響,藏族摩崖石刻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藏族摩崖石刻出自于專業(yè)匠師、僧人和信徒之手。 雖然這些工匠、僧人和信徒繪刻了大量摩崖石刻作品,但他們的名字卻往往無從考究。因為這類作品本身就被當做是一種宗教供奉物,制作石刻往往是為了積善修德或者是內心贖罪,以此來表達他們對諸佛的崇拜和敬仰,將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寄托在石刻上。雖然石刻制作者的雕刻技法千差萬別,但他們身上的共性就是他們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石刻本身就是一種宗教行為,所以他們往往不留下姓名,擺脫在名利之外。
三、藏族摩崖石刻的造像題材
藏族摩崖石刻的造像題材主要表現為宗教題材。主要有佛像、菩薩像、祖師像、弟子像、護法神像、度母像、供養(yǎng)人像及六字真言等。造像形式有單體造像和組合造像。
(一)單體造像
佛像主要有:釋迦佛、強巴佛、阿彌陀佛、無量壽佛、不動佛、藥師佛。
菩薩主要有:四臂觀音、三面八臂觀音、八臂十一面觀音、十一面千手觀音。
祖師像主要有:宗喀巴、蓮花生。
弟子像主要有:阿難和迦葉。
護法神像主要有:金剛手。
度母像主要有:綠度母、白度母。
(二)組合造像
釋迦三師徒:指本師釋迦牟尼及迦葉和阿難兩位弟子。
怙主三尊:三尊造像為文殊菩薩、四臂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
宗喀巴師徒三尊:指宗喀巴及弟子賈曹杰、克珠杰。
長壽三尊:長壽三尊為無量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
這些題材都與藏傳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四、藏族摩崖石刻表現形式、技法及藝術特點
(一)藏族摩崖石刻的表現形式
藏族摩崖石刻造像雖然和寺院中的造像在造型、姿勢、手印等方面一樣都遵循了佛教傳統儀規(guī),但其創(chuàng)作卻相對自由,擺脫了傳統佛教造像循規(guī)守矩的風格,使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充滿了粗獷、簡練、質樸的風格,帶有鮮明的民間氣息。加上摩崖石刻上不同的色彩的涂描,使石刻在山崖上尤為顯眼,為這些造像增添了強烈的神秘氣息。
(二)藏族摩崖石刻的技法
藏族摩崖石刻作品技法有浮雕、圓雕和線刻等,通常是以淺浮雕和線刻為主,如六字真言即多以淺浮雕的形式出現,造像常以淺浮雕或高浮雕的形式來表現。雕刻過程由簡入精,首先是在石面上勾勒出所刻神祗、六字真言的輪廓,然后用錘子鏨出大形,接下來再深入刻畫,然后進行局部的精細刻畫,最后用秘制涂料給石刻上色,一些古老的摩崖石刻上的部分色彩仍然還能看到。
(三)藏族摩崖石刻的藝術特點
首先內容表現相對比較單純,幾乎展現的都是佛教的神祗,與內地摩崖石刻相比,內容比較單一;其次雕刻技法為刻畫并重,但又以畫突出,遠觀之下仿佛是一幅畫;再次,其布局相對隨意,講究因地制宜;最后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并且其時代跨度較大。在西藏還存在大量的摩崖石刻,多在寺院周圍的崖壁上,如色拉寺摩崖造像、哲蚌寺摩崖造像等。這類摩崖造像體現了民間質樸的宗教信仰,具有祈求平安幸福、健康長壽、風調雨順等寓意。
五、藥王山摩崖石刻藝術分析
(一)藥王山石刻群簡介
藥王山位于拉薩市布達拉宮西南側,因其山頂的招拉筆洞寺是業(yè)醫(yī)喇嘛的居所,所以得名藥王山。藥王山山體上遍布著數千尊大小不一的佛像,所以說藥王山摩崖造像在西藏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據史料記載,藥王山最早的石刻佛像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據《西藏王臣記》記載,松贊干布在此地親眼看見六字真言從山中顯現,他當即沫浴凈身祈禱,隨后六字真言大放光芒,照射到對面巖石上自然顯現的觀音菩薩、救度母等佛像上。松贊干布隨即請來工匠,在巖石上依照自然所現,雕刻出佛、菩薩等像。之后千百年來,這里陸續(xù)有造像活動。
藥王山有東西兩個山頭,大致呈“S形”,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東面山頭北崖壁、山北的南崖壁和山南面的崖壁三處。就目前統計,藥王山摩崖造像仍然有五千多尊,是藏族摩崖石刻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二)藥王山摩崖石刻造像特點分析
藥王山上遍布著規(guī)模大小各異,造型不同的佛像、經文和各種佛教符號,有著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運用了淺浮雕、高浮雕,還有線刻等雕刻技法。既有藏傳佛教中的諸佛、菩薩、護法等神靈,也有高僧大德、教派傳人等很多歷史人物。還存在比較分散的石刻造像和文字,如淺浮雕的佛塔、法器、貢燈等。
(三)藥王山典型摩崖造像介紹
藥王山山南面的摩崖造像,是其較為典型和集中之處。山南南崖壁長近一千米,高約25到50米,崖壁上遍布著大小不一近千尊造像。題材以佛像為多,十一面觀音像次之,還有各類護法神、供養(yǎng)人等造像,造像周邊刻有“六字真言”。造像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并且形式多樣,打破了傳統宗教繪畫的嚴格桎梏,如佛像上出現了手鐲、纓絡等。山南面崖西端有一面壁長約50米、最高處約27米的崖壁,上面刻有釋迦像、阿彌陀佛像、11面千手觀音像等,氣勢宏大。南面崖壁的東端有供養(yǎng)人形象,蓮花生像、一佛二供養(yǎng)人像、護法神等造像。
東山頭北崖壁造像以千佛像為主要題材,還依稀分布著觀音菩薩、護法神像等。根據千佛像的造型、服飾不同,可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千佛像高約10到25厘米,頭戴雙層塔式高冠,身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持缽,右手作觸地印,結跏跌坐。第二類千佛像高約29至92厘米,頭戴五花高寶冠,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腰間系帶,兩肩披帛,帛從腋下后繞,從腿部伸出來。其手印有三種,一是作禪定??;二是作施舍??;三是左手放置于腿面,右手持金剛于胸前,皆結跏跌坐于圓臺之上。
山北南崖壁題材仍以千佛像為主,所存的千佛像尺寸較小,高約20厘米,均為淺浮雕,佛像頭戴五花寶冠者較多,多著袒右肩袈裟,少數佛像袒裸全身,腰間系帶,披帛由腋下前伸,手勢比較多,有指地印、禪定印、施舍印等。山北南崖壁中八臂三面觀音像數量較多,身高在40-90厘米之間,頭戴五花冠,袒露上身,下身著裙,一手作轉法輪印,一手作指地印,結跏跌坐于蓮花座上,身后有頭光和背光。
六、藏族摩崖石刻的宗教意義和歷史價值
藏族摩崖石刻藝術呈現出了很強的宗教性,其充滿了濃重的宗教色彩,無形的感召力,而成為了藏地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傳達了雪域藏族人民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將巨石、崖壁作為載體,使其得以永恒流傳。所以說,藏族摩崖石刻藝術具有很強的宗教意義,可以成為研究藏傳佛教歷史和教義的生動寫照。
并且,藏族摩崖石刻在時間上來看其延續(xù)性很強,包含了古代、近代、現代、當代時間的各類作品,從這些作品不乏世俗生活的寫照中,能看到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演變,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藏文化的過去和現在。所以說,藏族摩崖石刻藝術無疑是一座十分珍貴的藝術寶庫和漫長的歷史畫卷,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
總結
總之,藏族摩崖石刻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題材豐富,造型生動,布局隨意,反映了藏族社會發(fā)展與宗教的密切聯系,呈現著宗教與藝術互生的歷史、民族與地域的審美特征、宗教理想和藝術思考的交融貫通。它們集中地反映了西藏佛教造像的傳播,是藏民族宗教理想和雕刻技術的完美融合,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歷史、佛教史、藝術史的寶貴資料。藏族摩崖石刻藝術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本文僅作了淺顯探討,只能為讀者了解藏族摩崖石刻藝術提供一個窗口,引發(fā)社會對摩崖石刻的重視,使摩崖石刻藝術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參考文獻:
[1] 李翎. 藏族石刻藝術概述[J]. 西藏研究,2003(04).
[2] 何周德,索郎旺堆. 拉薩藥王山摩崖造像淺說[J]. 西藏研究,1985(04).
[3] 宋衛(wèi)哲. 青海古代摩崖石刻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J]. 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