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軛式搭配是英語中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本文主要探討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軛式搭配的生成主要有兩種機制:隱喻和轉(zhuǎn)喻。大部分軛式搭配中的超常搭配是通過隱喻,借助源域正常搭配獲得的。部分軛式搭配中的超常搭配是借助轉(zhuǎn)喻獲得的。語言使用者的類比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是對隱喻和轉(zhuǎn)喻產(chǎn)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軛式搭配;隱喻;轉(zhuǎn)喻
【作者簡介】胡清梅(1980-),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研究”(17C0490)的階段性成果。
一、英語軛式搭配的定義
英語軛式搭配(zeugma),漢語中叫拈連,是一種修辭格。Zeugma 是拉丁語,來自希臘語zeugnymai,意為join或yoke,漢語譯為軛式搭配。軛式搭配在韋氏大辭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軛式搭配是指一個詞用來修飾或支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的搭配,且只有一部分在語義上是合乎邏輯的。我們一般把合乎邏輯的搭配稱為正常搭配,不合乎邏輯的搭配稱為超常搭配。英語軛式搭配中,支配詞在意義和語法上只適合修飾或支配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在語法和邏輯上不搭配,語義的理解也要依靠正常搭配。如:This murderer killed the boy and the luggage.兇手殺掉了那個男孩,干掉了行李。Killed the boy 是正常搭配,killed the luggage 是超常搭配,是借助killed the boy生成的。對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的深層次研究,也就是軛式搭配是如何構(gòu)建的,對我們認識、理解和運用這種修辭手段大有裨益。本文要做的研究是從隱喻、轉(zhuǎn)喻認知理論的角度,系統(tǒng)地研究和分析軛式搭配生成的根源。
二、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隱喻
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有兩種:一種是規(guī)則制約的,即運用已有的語法規(guī)則創(chuàng)造新的表達式;另一種是修辭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即將已有的語言單位按照認知規(guī)律用于新的情景,是對語法規(guī)則的有意違犯。這兩種能力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這是對已有語言單位不同程度的“利用”。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被置于人類知識學習、類比、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更大的范圍之內(nèi)。
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軛式搭配都是通過隱喻生成的。如:諺語Children suck their mother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their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 小孩子小時候吃母親的奶,長大享受父親的財。Suck their father 的搭配是借助suck their mother,通過隱喻思維生成的。人們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它借助于suck their mother 這一形象思維抽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隱喻。 Suck their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 原本的意思應該是長大依賴父親,靠父親給錢、給物等。人們對“長大靠父親的財”和“小時候吃母親的奶”這兩個認知域產(chǎn)生了相似聯(lián)想,對這兩件事有了相同的感受,于是將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suck their father 就這樣形象地產(chǎn)生了。以下的軛式搭配都是通過隱喻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的。如:It is much better to have a patched jacket than to have a patched character. 如:Never show the bottom of your purse and your mind.
三、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轉(zhuǎn)喻
另有一類的軛式搭配是通過轉(zhuǎn)喻而產(chǎn)生的。轉(zhuǎn)喻是接近或相關聯(lián)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突顯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其功能或內(nèi)容之間的替代關系。如:Lawsuit consumes time,and money,and rest,and friends.訴訟使人喪失時間、金錢、安寧和朋友。一般認為“consumes friends”是超常搭配。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用,這中間是轉(zhuǎn)喻思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消耗安寧與朋友這個認知域相關聯(lián)的是友情,消耗朋友其實就是消耗友情,使朋友變成敵人,因為在訴訟中的雙方是對立的。
四、結(jié)語
本文試圖證明軛式搭配中超常搭配的生成是通過隱喻或者轉(zhuǎn)喻思維而產(chǎn)生的。語言使用者的類比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是隱喻和轉(zhuǎn)喻產(chǎn)生的根源。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 and Mark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馮玲文.試論英語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J].黑龍江史志,2009(08).
[5]羅玲.軛式搭配的隱喻認知依據(jù)[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7).
[6]趙琴.概念整合視野下zeugma的認知闡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