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工作的重要呈現(xiàn)形式。課堂教學活動的安排對于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至關重要。這對于大學英語教師在藝術類大學課堂中的全新運用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旨在進一步形成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的模式,營造一種新穎多樣、輕松愉快的英語學習氛圍,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際交際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活動;課堂
【作者簡介】馬曉玲(1977-),女,講師,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翻譯理論等。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工作的重要呈現(xiàn)形式。課堂教學活動的安排對于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至關重要,這對于大學英語教師在藝術類大學課堂中的全新運用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疆多民族融合為新疆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文環(huán)境,高校英語教學在新疆地區(qū)的發(fā)展同樣也是形勢喜人。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匯集的新疆高校英語課堂里,英語教師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教會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標準的英語發(fā)音,而且理想的結果是無論來自那個民族,他們的英語的表達都遵循著一個原則:標準的英語。但是,高校英語教學,尤其是對藝術類同學的英語教學,怎樣教好,怎樣讓他們學好,并能夠學以致用一直是困擾高校英語教師的難題。
對于語言這種專業(yè)化較強的專業(yè)來說,很多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有部分學生半途而廢,原因復雜多樣,有些學生是自己的專業(yè)課任務較重,無法分配足夠的時間給與英語的學習,有些是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分依賴老師的幫助,而高校的英語教師普遍教學任務繁重,很難分身幫助個別的學生解決具體的學習問題。在高校,教師和學生怎樣互動才能解決困擾教師和學生的問題呢?
第一,要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教學相長。體音美學生的英語學習起步時間短、底子弱,還沒有完全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教與學雙方都在探索中前進,需要面對和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教學大綱的制訂,教材的選定,教學進度的把握,教學效果的評定,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障礙的克服方式等。所以,需要研究型的教師鉆研教法,同樣需要研究型的學生,探索最佳的學法。
第二,加強發(fā)揮大學教師在應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英語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活動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有獨白(monologue)、對話 (dialogue)兩人小組活動 (pair work)小組活動 (group work)、啞?。╩ime)、講故事 (storytelling)角色表演 (role-play)、以及各種各樣的游戲 (games)等。傳統(tǒng)的外語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宰了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隨著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強調外語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課堂外語教學越來越突出交際性,課堂教學活動組件走向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的語言交際活動。教師也逐漸改變了原先的包辦一切的角色,成了學生活動的向導、顧問。
以我本人所在的大學為例,藝術類體育、音樂、美術學生所用的教材是由安曉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新編大學基礎英語》綜合教程。
該教材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通過一系列以真實的交際情景為依據(jù)而設計的學習任務與活動,實施交互式的課堂教學。選用的材料與現(xiàn)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關,如大學生活、交友、家庭關系、度假、時尚、夢想、冒險、追求美好生活等,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學習任務與活動的設計可參與性強,語言技能訓練全面,可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該套教材的理念和運用的教學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外語教學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大學英語“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教學目標相吻合。它不僅發(fā)揚原教材根據(jù)真實的交際情景而設計的靈活多樣的學習任務與活動的優(yōu)點,同時做到滿足中國大學生,尤其是音、體、美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使該系列教材結構更加清晰,便于教學。
以該教材第一冊Unit2 lesson 2 A Day’s Work為例,其中涉及到了各種職業(yè)和工作(jobs and occupations)。教師在組織該課程時,可以組織四人為一小組的group work,分別寫下自己理想的職業(yè),在小組內采用互相提問、采訪的形式進行口語訓練。之后教師再組織全體同學分享各自的理想與追求,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同學們不僅了解掌握了相關職業(yè)的各種詞匯,也加深了相互之間的認識與了解,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更好地展開課堂教學。之后再聽原文中的關于職業(yè)的對話,不僅有助于課堂氛圍的活躍,更有助于聽說相長,促進語言的產出。再如Unit6 lesson1,第一課就是關于Childhood memories(童年的回憶),看到書中的插圖,每個人都會想起過去的故事,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教師可以采用pair work 的形式,說一說你的童年回憶,如第一次騎自行車、第一個玩具、第一位老師、第一次感受到的感動等,再以自愿的形式請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故事。
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教學活動也因材施教,但是宗旨是不變的,即充分給學生提供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機會和舞臺,讓學生為某個明確的目標而想說話,且有話說。通過這樣同學間和老師的互動,在課堂得到鍛煉,提高認識積累經驗準備才華,使得他們真正地從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收益,而不是僅僅應對考試。
在我國高校中,英語已經成為各專業(yè)學生的公共課,對藝術類大學生來說,英語作為他們接觸的第二種語言,困難很多。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就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更專業(yè)的技能和更多的敬業(yè)精神。
RICH是—種創(chuàng)新的英語教育視野,美國已故教育哲學家 Cliff Schimmel將這一回歸英語語言學習基本規(guī)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體系形象地概括為英文單詞“RICH”,表面意思為豐富的,實際代表了這種教學視野的四個要素,即硏究性學習( Research- based Learning)、整合性課程( integrated Curriculum)、群體學習( Community Learning)和人文素質發(fā)晨( Humanistic Outcomes)。他的核心思想強調英語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對英語學習者的人文關懷。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將學生培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自然學習者,并不是在強迫中被動學習;整合性課程則要求教師擺脫一本教材的束縛,根據(jù)英語語言學習督促各個環(huán)節(jié)、層面的教學活動;群體性學習并非散漫學習或自由學習,教師同樣應仔細設計群體性學習的目標、過程并進行評價;學習者的人文素質發(fā)展是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的最高要求。葛兆光先生在復旦大學2018畢業(yè)典禮上說:“現(xiàn)在的大學,越來越像培訓學校了。四年大學課程變成了照本宣科、完成考試、給出成績、把畢業(yè)證當作求職證明,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像簽訂了合同的甲方乙方,交完貨、收完錢、一拍兩散。于是,老師不讓人留戀,大學也不再美好”。語言學習有自身的規(guī)律,是一種自然發(fā)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者應該在輕松自然的環(huán)境中逐步提高,RICH視野自主學習者是自然的人,并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者,也不是機械記憶的機器。英語教育者們,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大學英語教育應該回歸到單純自然的英語語言學習本質上,教師要更關注學習者人文素質發(fā)展,要給子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習者本身的發(fā)展。尤其是作為藝術類學生,基礎弱、接收難、消化慢的特征,教師要充分給與他們人文關懷,要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氛圍、教學反饋、教學效果的方方面面。人文關懷并不代表要求的寬松、標準的降低、課程的簡單化,而是寬嚴并濟、難易適當,真正達到語言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第三,強化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性和目的性。語言心理學理論指出:學生處于焦慮、壓抑、過度的自我封閉和保護以及興趣不高時,會嚴重地影響和阻礙外語學習的效率,而當學生處于自信、專心、并不斷得到教師的鼓勵的情況下,學習的潛力會得到發(fā)揮,甚至放大。
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首先要解決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我意愿和發(fā)展要求,積極幫助學生設立適當?shù)膶W習目標,通過追求目標、實現(xiàn)目標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恰當?shù)卦O計教學目標,真正達到“教和學目標的雙向合一”。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人文關懷,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興趣愛好和心理特征,結合現(xiàn)代特征,選擇適當?shù)慕虒W策略,組織設計符合學生興趣和實際的課堂教學目標,既不能讓基礎差的同學感到任務太難而產生挫折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同學因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這不僅體現(xiàn)教師的人文關懷,更體現(xiàn)教師的素養(yǎng)和能力。
從多年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學習目標明確,個性堅韌的學生往往能夠表現(xiàn)出不畏懼困難,持之以恒地努力,直到達到最終的成功終點。相應地,相當多的學生并不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抱有堅定清晰的學習動機,隨大流,得過且過的學生的學習狀況就不夠穩(wěn)定,成績起起落落,需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職業(yè)未來對英語的需要,以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
總之,在新疆,大學生的英語教學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艱難的探索,我們相信,有英語教師們運用科學有效方法進行專業(yè)的指導,有學生們全力以赴的努力,英語這個工具會成為學生們未來人生路上的翅膀,帶領他們飛往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姚楚琪.文化因素和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學術論叢, 2005,1.
[2]錢析燕.英語教學中關于跨文化意識的原則與方法[M].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3]李松林.教學活動設計的理論框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