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轉崗至儀器電教站以后,一直思索教育信息化在我區(qū)如何推進的問題。近年來,為加大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配比的方式,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了開展信息化教育所需的硬件設施。然而,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就有人認為只要學校增加了計算機、安裝了多媒體教室、組建了校園網、實現了校校通,就算實現了教育信息化。其實不然,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在于信息技術要真正在教育教學領域中普遍運用起來,在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實質整合。
目前我區(qū)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明顯滯后于其他區(qū)縣市,我區(qū)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 硬件建設落后。我區(qū)現有中心小學以上在用教室數866個,現已裝備多媒體設備的教室數233個,裝備率為27%。并且這些已裝備的教室里,有很多設備已經陳舊落伍,使用效率低,維護成本高。
二、 發(fā)展不均衡。城區(qū)裝備情況比農村要好。城區(qū)除5所小學外,2所高中和2所初中學校都已裝備;高中裝備情況比義務教育階段要好。目前,我區(qū)4所高中都已裝備班班通,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裝備情況則不盡人意。
三、 信息化意識淡薄。不說沒有裝備多媒體設備的學校,就是已經裝備的部分學校,教師使用不經常,認識不高,還沒有轉變教學觀念,導致設備利用率不高。只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將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的融合,沒有能很好地發(fā)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四、 應用水平不高。我區(qū)的教師老齡化情況很嚴重,一些老教師由于年齡的原因,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減弱;有一些校長、教師對教育信息化認識不夠,導致教育信息化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用水平不高。
教育信息化的實施對教育行政部門來說,主要包括信息化政策和規(guī)劃的制定、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數字教育資源標準的確立、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fā)等內容。對學校來說,主要是學校信息化設施的建設、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的建設、校本教育資源的開發(fā)、教師現代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培訓、教育信息化實驗團隊和組織的建設、教師信息化教學科研的組織實施等內容。對于教師而言,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師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樹立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和自身發(fā)展的意識,掌握信息教育技術教學環(huán)境下信息檢索、教學設計、資源開發(fā)、學習評價的各項技能,并能夠將這些技能應用到教學與工作之中,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已安裝了設備的學校,我們在驗收過程中發(fā)現:教師對新設備的認識、了解和產生興趣是比較容易的,但要求他們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時,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許多老師是因為要晉升職稱或是學校規(guī)定示范課的要求才運用的。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必須從學校教師入手。
一、 提高實施者的認識,為信息化的實施建立配套支持體系與支持資源。學校領導作為決策者,教師作為實施者,他們對于信息化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實施。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于為解決教學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提供保障,為素質教育的開展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環(huán)境。因此專業(yè)人員的配置和職能的轉變是支持體系的關鍵內容。其次,保障制度的健全是教育信息化順利開展必不可少的條件。教育信息化實踐活動是一個長期的、有序的、經常性的工作,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只有制定了相關制度和政策,才能保障其順利開展。因此,學校要多渠道、多途徑為教師提供優(yōu)質教育資源。要充分利用好遠程教育資源,鼓勵學校教師開發(fā)校本資源。
二、 組織觀摩活動,將信息教育結果可視化。教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體現出來的,需要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斷探索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和技巧。也需要學校組織觀摩活動,交流運用教育信息技術整合于課堂教學的經驗,鼓勵和引導教師將教育信息運用于教學。
三、 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素質。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組織教師學習信息化教育教學所需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同時,強化教師應用能力的培訓,逐步提升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參加過信息教育課程理念培訓的教師,都能夠深刻理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并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育信息重在應用,只有用好、用到位,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才能發(fā)揮。把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到課程改革和學科課堂,促進教與學的優(yōu)化,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最終表現,也是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最終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