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共產(chǎn)黨渡江戰(zhàn)役勝利后,美國并不甘心因蔣介石政權失敗而丟了中國,開始想新的辦法。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為代表的一些美國政治文化界人士,考慮采取放棄國民黨,親近共產(chǎn)黨的政策。
司徒雷登于1949年5月6日派他的私人秘書、中國人傅涇波登門求見南京軍管會外事處處長黃華。傅涇波首先為司徒雷登辯解一番,說司徒一年來漸漸了解過去對國民黨的認識是錯誤的,希望同中國共產(chǎn)黨接觸,這點已獲得國務卿艾奇遜同意。
1949年5月13日晚上,黃華以私人身份拜訪了司徒雷登。對于這次拜訪,中央要求黃華少說多聽,了解美國政府的意向。
司徒雷登表示,愿同新中國建立新關系,并說美國已停止援助蔣介石,不愿參與中國內(nèi)戰(zhàn)。黃華當即表示,美國既然表示不干涉中國內(nèi)政,就應該將美國駐青島等地的海軍艦只和陸戰(zhàn)隊撤走,以免發(fā)生沖突。司徒雷登答應轉(zhuǎn)告有關方面。
經(jīng)請示中央,黃華于6月6日又約司徒雷登和傅涇波進行第二次會晤。這次會晤的核心是探討美國和新中國建交的可能性。黃華表示,中美要建立新關系,美國首先應停止援助并斷絕同國民黨逃亡政府的一切關系。司徒雷登對黃華直言,只要中共不“一邊倒”向蘇聯(lián),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保持一定獨立性,采取中間態(tài)度,不僅中美可以立即建交,還可獲得美國政府的經(jīng)濟援助,用于恢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建國立業(yè)。
然而,還沒等中共研究好司徒雷登傳達的消息,出臺相關對策,美國卻徘徊猶疑起來,沒有了之前的態(tài)度。6月8日,傅涇波再次來見黃華,說司徒雷登近期接到副國務卿魏伯來電,希望他在返美前能赴北平與周恩來先生會見一次,了解中共方面的意見。
經(jīng)報告周恩來并獲得指示后,6月28日,黃華轉(zhuǎn)達了毛澤東、周恩來歡迎司徒雷登前往北平的信息,還表示周恩來可能會與其一晤。
但此時,司徒雷登這邊又有了反復。美國政府的主流派因怕司徒雷登的北平之行可能提高新中國的威信和造成美國即將承認新中國政權的暗示,進而引發(fā)整個西方陣營的立場混亂,要求司徒雷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訪問北平”。
其實,司徒雷登在1949年非常想到北平見中共領導人。當年6月,司徒雷登獲悉陳銘樞和羅隆基等民主人士將于月中赴北平參加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他請陳銘樞向中共中央轉(zhuǎn)達他想見中共領導人的意愿。他還對羅隆基說,如果新中國采取中間態(tài)度,不完全親蘇,美國可以一次借給新政府50億美元,接近印度15年所得的貸款。
一開口就將政治與金錢放在一起談,這不是毛澤東喜歡的處事方式。而且,這分明是要中共擺脫蘇聯(lián),站到美國一邊去,成為蔣介石之后美國在華利益代表的繼任者。
陳銘樞原原本本向毛澤東和周恩來轉(zhuǎn)達了司徒雷登的要求,并得到了毛澤東的明確回答,請他函復司徒雷登:“政治上必須嚴肅,經(jīng)濟上可以做生意?!?/p>
當時的美國,不僅在中共和國民黨中選擇盟友,也在中國和日本中選擇盟友。最終,美國政界兩派激烈爭斗的結(jié)果,擬將其在亞洲的重心放到日本。
8月2日早晨,司徒雷登乘飛機返回美國。隨著司徒雷登飛機艙門的關閉,也關上了中美談判的大門,中美建交接觸戛然而止。
(摘自《文史精華》 吳躍農(nó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