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冬,郭沫若住在陪都重慶。一天他到七星崗一家牛肉館小酌,酒酣耳熱之際,店主人馬大嫂前來索取墨寶。馬大嫂的丈夫叫馬星臨,郭老乘著酒意,筆走龍蛇,給這小館取名“星臨軒”,寫成招牌蓋上大印,同時題贈單條,備贊風(fēng)貌曰:“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此廬雖小,其味雋永?!钡曛餮b入玻璃鏡框,懸于中堂。各界人士聞風(fēng)而至,門庭若市,星臨軒由一家小牛肉館變成了一家知名的大餐館。
1962年11月,郭沫若為了收集創(chuàng)作《鄭成功》電影劇本的素材,同夫人于立群來到廈門,游覽了南普陀寺。中午用的是素餐,席間上了一道素菜:一半是用面筋塊堆成奶白的半月形,另一半深黑的半月形是用香菇組成的,當(dāng)歸調(diào)味做湯,冬筍燜熟配料,造型成圓狀,盛在大碗中,像半輪月影沉于江底。郭老望菜生情,遂說出“半月沉江”四字,眾人齊聲稱妙。此后,“半月沉江”便上了這家菜館的菜單。寺里的人寫了一張菜單,請郭沫若修改或提意見。郭老就把菜單上的菜名排列了一下,編成了有韻律的句子,一邊吃一邊打著節(jié)拍,嘴里高聲吟哦起來:“千層腐皮醋面筋,腐竹酥白碧青,南米粉玉翠花生,半月沉江長生果,酸鹵菠蘿甜炸酥酡,三杯茅臺,醉得不亦樂乎!”
用過午餐,郭老又揮筆題詩。詩這樣寫的:“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南普陀寺素菜歷史悠久頗負(fù)盛名。由于郭老編了順口溜,在題詩中又有“半月沉江”四個字,于是,這道菜身價倍增,菜名遠(yuǎn)揚(y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