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軒筆錄》記載,一次宋仁宗趙禎在外散步,他時不時回頭看身后跟隨的宮女和太監(jiān)。底下人也納悶,皇帝這是意欲何為?可仁宗什么也沒說,加快腳步回到宮中,急命嬪妃倒水,說這一路倍感口渴,嬪妃不解地問仁宗:剛才在外面,為何不讓太監(jiān)們備水?誰知仁宗卻說,他仔細看了,身后隨行人員忘記了帶水壺,若是他要喝水,有的隨從必受責罰。
還有一次,仁宗在朝會之上對眾人說,他昨天夜間突然想吃烤羊肉。大臣們也納悶,晚上想吃,您就命人殺羊烤肉唄。仁宗聽罷卻連連搖頭,他說宮里只要有所舉,就很可能在下面形成一種制度。他怕以后下面天天晚上為他殺羊;那樣,既勞民又殺生,非仁也。所以,夜間的烤羊肉還是不吃為好。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高呼萬歲——想必這一聲高呼,絕大多數(shù)人是發(fā)自內心的。
歷史是由大事件決定的。但真正能看清歷史的,往往是小細節(jié)。以上兩個故事,足見仁宗之“仁”——享有絕對權力,卻足夠自律,這便是趙禎作為皇帝的過人之處。仁宗朝人才輩出,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包拯、文彥博,在這方面可以說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能與之比肩。宋仁宗執(zhí)政四十余年,生活儉樸,勤于政事,仁厚溫和,寬以待人——北宋中興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