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青年長江學者梁瑩教授與她“404”(意為網站上不存在或已刪除)的論文》,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推向了風口浪尖。據調查,在過去幾年里,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120篇中文文獻,陸續(xù)被從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在內的主要學術期刊數(shù)據庫中刪除了。而另一面,年僅39歲的梁瑩,長期以來都是“杰出學術人才”的人設,不僅是南大教授,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
(10月24日 澎湃新聞)
盡管梁瑩以“早期所寫論文水平太低”等理由解釋刪稿動機,但有足夠證據顯示,刪稿行為與其學術不端有直接關系。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這位教授要求數(shù)據庫刪掉的論文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問題。
如此看來,梁瑩要求撤稿的舉動,很難洗清“毀滅證據”的嫌疑。畢竟,她很清楚學術不端對一個大學教授而言意味著什么,不僅是道德上的不光彩,更直接關系到學術生涯乃至個人前途。更何況,近年來,大學校園內的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已被教育部列為重點嚴肅處理的對象,各大高校也陸續(xù)出臺嚴厲的懲戒機制。盡一切力量壓縮學術不端者的生存空間,已成為共識和現(xiàn)實?;蛟S,梁瑩刪稿的舉動,正是出于對以往行為的擔心。
梁瑩面對媒體承認自己學術不端行為,但又稱“錯誤屬于早期不應該過多追究”,顯然,這樣的理由并沒有說服力。學術不端的事實,不會因為亂象與治理的先后順序而改變;對學術不端的打擊,也應該是一以貫之的,如果梁瑩真的像她所說的那么理直氣壯,又何必要刪稿呢?
再要深究一步的話,當時給梁瑩評教授、“長江學者”等職稱和榮譽的機構,是否也需要給公眾一個解釋,及時反思是制度有漏洞還是執(zhí)行不力,必要時啟動追責問責?媒體記者能調查出的真相,為什么這些權威機構卻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
根據報道,南京大學目前已經成立了調查組介入調查,這固然讓人欣慰,但也不能忘記,梁瑩學術不端的行為,早就有教授及學生向校方反映,但至今沒有反饋結果。有必要問一句,這是為何?另外,報道稱,梁瑩先后在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但她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也都已被刪,這是否意味著她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就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梁瑩先發(fā)論文后又刪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如果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任何一個機構、部門能更嚴謹審慎地對待,或許都不至于釀成今日的局面。有必要重申,一所大學出現(xiàn)個別學術不端或有此嫌疑的老師、教授,都不是不可見光的“家丑”。明智的做法是及時表態(tài)、扎實調查、坦誠公布真相。實事求是地回應公眾關切,不會毀了一所大學的聲譽,沉默、拖延、含糊其辭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