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學校教育作為聯系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紐帶,如何轉變機制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學校機制;轉變策略
為了切實發(fā)揮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樹立一種全新的觀念,轉變工作機制,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以學校為龍頭、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平臺,用傳統(tǒng)的圣賢教育為政以德的思想,把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共同創(chuàng)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
一、建立學習長效機制
《禮記·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人如果想教化人民,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風氣,必須通過學習才能實現。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終身學習,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
作為教育局中心領導要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還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效果。領導不僅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修養(yǎng),還要為校長和教師搭建各種學習平臺,有計劃、分層次地完成學習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有機融合,以集中培訓、自主學習、網絡交流等不同形式進行學習。同時,還要建立必要的經費保障制度和評價考評制度,確保學習高質、高效。
二、建設科研增效機制
教育科研是一種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領域中的現象、問題和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認識活動。加強教育科研,是推動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是教育決策科學化的需要,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
教育科研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提高的過程。每個人在理論與實踐中、理想與現實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了問題就有了反思的觸點,就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采用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加以嘗試,最后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這就是科研。教師在個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反思解決,教師教學中發(fā)現的共性問題通過教研組或學校內部合作解決,遇到大的區(qū)域性問題,通過校際之間交流解決。
三、建造家校溝通機制
目前,家庭教育和日益增長的經濟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家長繼續(xù)教育問題迫在眉睫。家長不要把孩子完全寄希望于教師或學校,而是要寄予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上,這是需要首先樹立起的正見,然后不斷學習古今中外成功家教范例,為教育孩子奠定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演繹給孩子,夫妻共建和睦家庭。
學校要成立家長學校,由專業(yè)的家庭教育培訓師定期講解《朱子治家格言》《顏氏家訓》《王陽明訓蒙大意》等經典,使家庭和學校德育教育的方向一致。同時,也要定期組織家長文化沙龍,使得家長之間互動交流,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學校教師教孩子孝順父母,父母教孩子尊敬師長,家校溝通達成默契,使學生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四、建構社校聯盟機制
社會對于學生而言,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課堂。學校要積極關心委員會、社科聯、科協、社區(qū)等聯盟,調動社會一切積極的力量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優(yōu)化內在素質。
(1)確定校外素質教育基地,激活外部教育功能。利用好本地區(qū)的文化館、少年宮、紀念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教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2)與社科聯、科協等部門聯盟,開展科普活動,豐富學生業(yè)余文化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科學探究的興趣。
(3)與社區(qū)聯盟,開展和諧鄰里活動,組建環(huán)保小分隊,爭創(chuàng)文明小公民。
(4)發(fā)揮教育委員會職能,與其他學校締結友好聯盟,實現地區(qū)校際資源整合與交流,相互汲取養(yǎng)分。
(5)組織學生參加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強化自我管理,增進人際交流,促進團結合作。
五、建全考核評價機制
對于教師的管理,儒家為政以德的理念值得參考借鑒。以往對學校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定格在成績上,對學生的品德評定虛而不實,最終落實在知識層面上,這些成為制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瓶頸,因此設計出科學的、可操作的教育測量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從社會、家長、學生等多維度評價學校,從德、能、勤、績、廉多角度評價教師,公平、公正的評價結果,能夠激發(fā)和肯定教師的熱情。通過將考核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物質獎勵、培訓機會、職稱評聘等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賞罰分明,發(fā)揮好考核評價的“風向標”和“導向儀”的作用,使廣大教師感到有責任、有壓力、有機會。
總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在教育過程中,家庭是基礎,學校是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社會是重要的依托和平臺,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通過圣賢教育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整體教育的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和學新,楊丹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校制度建設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