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之后,當(dāng)我們對著西窗下那跳動的燭火夜話無盡時,我將會憶說起那個“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晚上。
這個句子怎會這般似曾相識?沒錯,它仿佛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那個著名開頭——“許多年之后,面對火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yuǎn)的下午”。只不過,在一千余年前的先聲,《夜雨寄北》中那跳動的“燭火”(生聚),成了《百年孤獨》中的“槍火”(死別),而無盡的“夜雨”則成了灼掌的“冷冰”。你看,同是孤獨,卻各有各的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李商隱所著《夜雨寄北》的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君問歸期未有期”,其實應(yīng)為:“妻”問歸期未有期[1]?!捌蕖眮硇艈枴拔摇敝畾w“期”,“我”答之未有“期”。首句qī音(期)看似兩現(xiàn),但若算上暗藏的“妻”(君)字,則qī音在首句中其實是三現(xiàn)。此刻,思妻的李義山雖非處于李易安思趙明誠般的慘慘凄凄之境,但其心中也已然滿是qī(妻)——qī問歸qī未有qī。北方的你,來信問“歸期”,是“過去”之問;南方的我,答“未有期”,則是“現(xiàn)在”之答。首句的一個自問自答瞬時便將“過去”現(xiàn)在化了——化出了一個不在場的在場幻象。你過去的來信,將我意識中所印存的“你”與“我”的許多個曾“共在過”的溫暖瞬間喚醒、匯聚并此刻化為一語喃喃——“君問歸期未有期”。也正是這一語喃喃,化出了“你”與“我”正“共在著”的幻象瞬間?!熬龁枤w期未有期”,首字以“君”代“妻”,皆因我此刻不見“妻”——不只“未有期”啊,也“未有妻”嘛。當(dāng)然,首句用所指曖昧不確定的“君”字而非所指清晰確切的“妻”字,不僅免除了思妻情緒之表達(dá)的過度直露,而且在中文“思君”抒情詩這一浩蕩無涯的書寫長河中,“君”字所含蘊的那種既敬又親的獨特詩味也更易將讀者引入詩中,如“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人們大抵有過“君問歸期未有期”的時刻,但相較卻少有“妻問歸期未有期”的體驗,是不是?[2]
“君問歸期未有期”,惜乎這個“你”與“我”正“共在著”的幻象只是一瞬,現(xiàn)實卻是我“獨在著”而只見——“巴山夜雨漲秋池”?!拔摇贝丝躺碓谌?,只因不見“你”而但見巴山連連,道阻且長,夜雨綿綿,秋池漲滿。巴山于我誠是凄涼地也,我在巴山并不云樂,只想“早晚下三巴,預(yù)將書報家”?!鞍蜕揭褂隄q秋池”,看似僅是幾個“無我”的景詞,實則為“有我”的情詞:如大蛇般左逶右迤的巴山——我遠(yuǎn)眺良久而不見你,但恨巴山相阻隔——遠(yuǎn)[3];綿綿散落的夜雨——我良久遠(yuǎn)眺不見你后,轉(zhuǎn)而舉頭細(xì)看面前的夜雨——近;以及緩緩上漲的秋池水——我竟看出了秋池水正隨著日久未停的綿綿秋雨在點點滴滴地上漲——具體而微的更近。巴山秋夜雨“下落”綿細(xì),故許久方能見秋池水“上漲”,詩人以不易覺察的“上漲”來寫“下落”,故思君不見君的孤寂時間之緩逝于他之漫漫自不待言;而可見的實景“漲秋池”,為不可見的虛景“漲心(愁)池”之外化,亦自不待言。愁,本已是離人心上秋,更何況逢此秋夜秋雨?這夜雨“點點滴滴”,似乎讓人聽出兩百余年后李清照在《聲聲慢》里的喟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衣冠南渡后,劫后余生的李清照時常如鯁在喉,她不得不喟嘆,這喟嘆真好,而李商隱則故意將心傷隱去毫不喟嘆,亦是真好?!鞍蜕揭褂隄q秋池”,當(dāng)此非良夜何?只能看得巴山聽雨聲,坐候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不!——“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詩人從“你”與“我”北南異在的孤寂“此刻”,剎那間跳到了“未來”,跳到一個“你”與“我”將共在著的某夜某刻。在“未來”的某夜某刻,當(dāng)我們對著西窗下那跳動的燭火夜話無盡時,我定會憶說起那個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晚上“我”曾體味到的一切,而你也會憶說起“你”所體味到的一切——他年夜語話夜雨。故,“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先由“現(xiàn)在”躍入“未來”,再從“未來”回首來卻話“現(xiàn)在”。如是,現(xiàn)在的諸種事務(wù)一經(jīng)此回溯性視角的反觀,便生出了別樣的意義感而不再只道是尋常。
讓我們再將這二十八個字理一理:
君問歸期未有期
此刻的南“我”,轉(zhuǎn)述北“你”“過去”來信的“歸期”之問→此刻的南“我”答“未有期”→ 此刻,出現(xiàn)一個“你”與“我”共在著的“幻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我由“你”與“我”共在著的“幻真”中抽身而出→ 此刻,是南“我”獨在著(北“你”亦是獨在著)的“實真”。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南“我”獨在著的“實”真:我(此刻)“獨剪”西窗燭的“愁然”,以及憶起(過去)曾與你“共剪”西窗燭的“欣然”(此刻的“獨剪”與過去的“共剪”雖未明寫,但讀者自可想見)→ 想造出一個“未來”的某夜某刻,“你”與“我”將(共在著)“共剪”西窗燭的“欣然”——造境雖“幻”,卻讓人覺真。故,這支或隱或顯地閃跳在時間三個維度(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中的“西窗燭”之于李義山,就猶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的那個“小瑪?shù)氯R娜”甜點心[4]——本來渾似夢的依稀往事,瞬間就都為一支“西窗燭”照亮而涌現(xiàn)了。
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重,“未來”的某夜某刻“我”與“你”共在時,我們共話二人“過去”曾泯滅“北與南”而共在過(第一句)的幻象。
第二重,“未來”的某夜某刻“我”與“你”共話時,“我”將會憶說起巴山夜雨的這個“此刻”——幻中幻。這樣,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便由“我”“此刻”獨見的實真的“巴山夜雨”,成為了第四句“卻話巴山夜雨時”中“我”與“你”在“未來”共話的幻真的“巴山夜雨”。
你看,《夜雨寄北》通過時間的自由跳躍穿梭和真幻時空的往復(fù)壓縮疊加,給我們確證了存有一個幻作真時真亦幻的宇宙。這讓我想起法國作家波德萊爾的話,“幾乎我們?nèi)康莫殑?chuàng)性都來自‘時間’打在我們感覺上的印記”[5]。李義山確是把玩“時間”的魔術(shù)師啊!多少人曾魂牽夢繞的“魂穿”哪有那么難呢?李義山僅用了寥寥二十八字的詩言,便實現(xiàn)了一次可信可感的“魂穿”,他讓我們真見到了人間的想念與小聚竟是這般溫暖。溫暖,確在人間!
注釋:
[1]有人說《夜雨寄北》可能是李商隱寫給時在北方的友人的詩,但目前此結(jié)論尚無確鑿的證據(jù),故本文仍從眾說——《夜雨寄北》是李義山寫給身在北方的妻子的詩。見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230-1234頁。南宋洪邁編的《唐人萬首絕句》中,本詩題作《夜雨寄內(nèi)》,我認(rèn)為題作“夜雨寄北”比“夜雨寄內(nèi)”要好?!氨薄迸c“內(nèi)”雖僅一字之差,但“北”字有空間感。詩題“夜雨寄北”:夜(抽象的時間)、雨(具體的時間情景)和北(空間)和寄(寄送的動作,人生如寄的孤寂感),即在夜、雨的具體時間境遇中,“寄”向“北”方——“南”與“北”(空間)因一“寄”字而“共在”。由此,諸種不在場,被召喚進(jìn)了在場之中。
[2]從詩意之生成角度來看,即使后世有確鑿證據(jù)考證出《夜雨寄北》寫成時,李商隱之妻王氏已經(jīng)去世,也并不能說“君”字就不可能指王氏——如果王氏真已去世,那本詩便是李商隱與王氏之亡魂在問答,這種超凡入幻之情甚至更加動人。又,“君問歸期未有期”中的“君”其實到底是否為李商隱之妻王氏也并不重要,因為曖昧不確的“君”字比“妻”字更有詩意,而書寫存在之曖昧本就是李義山為詩的看家本領(lǐng)嘛。
[3]據(jù)《山海經(jīng)》和《說文解字》二書記載,“巴”字的古義為“能吞象之大蛇”,“巴山”和“巴國”之得名均與“巴蛇”有關(guān)。
[4][法]馬塞爾·普魯斯特著,周克希譯.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44.
[5][法]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郭宏安譯.波德萊爾美學(xué)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