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徑流小區(qū)是對水土流失進行定量定位觀測的前提,其對于當地獲取徑流泥沙量是比較常用且準確的一種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徑流小區(qū)存在的若干技術問題,進而對泥沙檢測方法做出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徑流小區(qū);技術問題;水土流失;檢測方法
一、徑流小區(qū)的若干技術問題
(一)徑流小區(qū)選址與布設缺乏較強的代表性
徑流小區(qū)選址不僅可以體現出觀測站點的實際地位與作用,同時還是獲得準確觀測數據的前提條件,對于觀測站點生命力將會產生很大影響。根據目前的徑流小區(qū)布設來看,依然有空間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存在,比如,部分關鍵區(qū)域與水土流失類型區(qū)還未實施徑流小區(qū)布設,無法讓水土流失監(jiān)測的實際需求得到較好滿足等。此外,徑流小區(qū)選址還應當對該地的基本條件進行充分考慮,譬如土地權屬是否清晰等方面,盡可能利用已經具有的水文站點、科研院所試驗點或者重點治理工程監(jiān)測點。在對新址進行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土地使用權屬問題加以明確,以此防止出現土地糾紛問題,導致后期工作受到影響。
(二)徑流小區(qū)建設與相關標準不符
建設徑流小區(qū)對于獲得準確觀測數據具有重大作用,在當前徑流小區(qū)的建設過程中,關鍵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在實際建設中,對于徑流小區(qū)下墊面的處理沒有予以足夠重視,通常忽略整地措施、相關工藝與程序應當保持高度一致。同時,選擇布設小區(qū)的坡面有很多不平整的現象,甚至還會有很大起伏,所以在建設小區(qū)的過程中必須將坡面進行修整。因為缺乏具體規(guī)定,部分小區(qū)的開挖面相對較大,可能會為了保持相應坡度而出現上挖下填的情況,從而導致土壤結構因此出現很大改變,使得徑流入滲與土壤侵蝕量的收集受到直接影響。第二,徑流小區(qū)周圍保護帶或者隔離帶的設立無法滿足相關要求。設立保護帶與隔離帶的關鍵,就是為了避免牲畜與人為對此造成破壞,以此將邊際影響消除。保護帶寬度通常是2 米,同時需和周圍自然環(huán)境保持高度一致,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在外圍將柵欄防護加以設立。不過,根據目前較多小區(qū)保護帶的寬度與防護效果來看,還無法讓這一標準要求達到真正滿足,并且人畜可以自由進出,以至讓觀測設施出現損毀的現象,使得觀測質量是受到較大影響。
(三)缺乏規(guī)范的數據采集和取樣操作
通常情況下,數據采集方法都被劃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現代方法。關鍵包含了光電法等,此類方法基本上能夠對數據進行直接讀取,較為方便,不過受到野外條件與儀器設備成熟程度的影響,大部分依然處在試驗研究階段,還沒有獲得普遍運用與認可。第二,傳統方法。此種方法現場僅有一些自計記錄儀,只可以實現徑流池水量的數據采集,對于泥沙部分都均需通過取樣分析。通常情況下,取樣量較大,頻次較多,那么效果便會更好。每次降雨以后均需對水土流失量進行全面收集,其中主要包含集流槽滯留的泥沙、徑流池以及分流桶中的懸移質和推移質。在此環(huán)節(jié)當中有幾個地方極易產生問題:第一,集流槽滯留的泥沙易出現漏測;第二,徑流池當中的水樣攪拌未達到均勻或者取樣時沒有準確把握等;第三,丟棄沉積在池底邊角的泥沙,導致取樣缺乏完整,進而使得土壤侵蝕量測定值偏小,無法將實際情況真正體現出來。
二、徑流泥沙監(jiān)測方法
(一)光電法
光電法主要是通過光線投射含沙水流的吸收與散射性,根據各種含沙量對光的衰減作用測量含沙量,一般使用透射法與后向散射法對含沙量進行測量。我國在很早之前便開始對此方面進行了研究,有關人員研制了光電測沙儀,通過浸入式探頭能夠測量小于5千克/米的含沙量。同時,還有相關人員單片機測量技術、MATLAB數值分析技術等提出了一種基于計時法以及光電法的徑流量和含沙量的測量方法,進而設計了坡面徑流量與含沙量同步在線檢測的自動檢測系統,經過試驗結果證明,除了濃度1到3 千克/立方米的溶液測出的含沙量存在很大誤差之外,其它濃度的誤差基本上都低于1%。不過,由于這種方法會因為光源和光敏感傳感器之間的距離、泥沙容重等各種不同情況受到影響,從而未獲得普遍運用。
(二)烘干法
烘干法也可叫做稱重法,就是取相應量的樣品,對其原始質量與烘干以后的質量進行測量,進而確定樣品的實際含沙量。在使用烘干法進行測量的過程中,高溫和長實踐加熱會致使土壤中的有機質被碳化,這樣便會導致測量的含沙量比具體含沙量產生很大差異。所以通常而言,傳統烘干法測量結果相對誤差范圍是-89.95%到-42.05%,平均為-75.54%,90%之后的樣本誤差高達50%。另外,此種方法測量周期相對較長、過程較為繁雜,無法在線進行實時測量,測量結果僅是隨機時間段以內的平均值,不能夠將含沙量的實時變化真正反映出來。
因為烘干法比較容易實現,所以目前在實際運用中十分依普遍,不過,樣品采集的精度與自動化程度會使此種方法受到一定制約。當前,徑流泥沙測量關鍵使用人工方法,不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很難確保攪拌取樣的代表性,并且還不能獲得徑流泥沙變化過程的樣品。因此,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存在的缺陷,有關人員針對傳統測量方法在石質山區(qū)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分層測量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讓測量的精度得到有效增強,從而使測量的平均誤差下降-2.77%。此外,為了使小流域徑流泥沙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得以實現,還有相關人員專門研制了一種針對小流域徑流泥沙的自動采集器,同時利用模擬試驗對采集器的適用性、可靠性以及檢測精度進行了驗證,進而得知其和標準值的平均相對誤差僅是0.42%。針對流域卡口站徑流泥沙樣品的采集來講,因為暴雨徑流出現時間具有不確定性與徑流量偏大的特征,所以傳統人工采集方法和集水池法難以準確采集徑流泥沙樣品。
結束語:
對于水土流失定量觀測來講,徑流小區(qū)是獲取該地徑流泥沙量最為常用的一種技術方法。當前,雖然我國建設了大量徑流小區(qū),不過在徑流小區(qū)的具體建設與觀測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所以,有關人員一定要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并進一步研究徑流泥沙監(jiān)測方法,這樣才能夠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更好的控制。
參考文獻:
[1]許躍華, 王洪, 唐萍,等. 對徑流小區(qū)泥沙量測定中采樣方法的探討[J]. 亞熱帶水土保持, 2014(3):5-7.
[2]王洪, 許躍華, 唐萍,等. 兩種測定徑流小區(qū)泥沙量采樣方法的比較[J].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14(4):74-76.
作者簡介:廖先春(1979年12月-),女,漢族,四川省攀枝花市人,中專,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