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勤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非常重要。要想讓對話教學回歸實效,教師必須基于文本課題,找準對話起點;設計有效提問,推進對話深度;引導互動探究,彰顯個性對話;立足文本“精點”,提升對話情感這四大策略開展對話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對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9-063-1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對話教學已成為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全新理念,對話教學,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和文本、和作者之間產(chǎn)生對話,同時也包括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教師只有深度發(fā)掘文本資源,結(jié)合學情制定有針對性的對話策略,才能夠架構(gòu)充滿靈動的語文課堂,才能夠使課堂生發(fā)異彩,使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學習、樂于探究,收獲有價值的感悟。
一、基于文本課題,找準對話起點
對于一篇文本來說,課題就是文本的文眼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基于課題展開對話,由此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生發(fā)渴望探究的強烈欲望。
例如,教學《推敲》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分別寫下“推”和“敲”這兩個字,并引導學生基于動作感悟這兩個字的不同含義。“根據(jù)大家所演繹的動作來看,這兩個字存在不同的含義,但是有人在糾結(jié)究竟是應該‘推門還是‘敲門,于是便將兩個字拉在了一起,生成了‘推敲這一詞語。大家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嗎?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呢?接下來我們就展開對文本的閱讀,完成閱讀之后,你就能夠了解這一切……”教學活動開始于對話課題,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閱讀情境,也有效的激活了學生主動閱讀的期待,生發(fā)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投入于和文本之間的對話中。
二、設計有效提問,推進對話深度
實際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對文本的深入探究,這樣才能夠和文本以及作者之間展開密語。同時教師還應時時關注對話結(jié)果,要在恰當?shù)臅r機提出相應的引導問題,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把握文本、感悟文本。
例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為了使學生感悟主人公堅強不屈以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在設計課堂對話的過程中,可以以層層深入的提問進行引導,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更深層面的對話,并嘗試觸及文本核心,嘗試從中提煉出精神層面的內(nèi)涵。在感知掃路人這一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可以分別基于外貌描寫、神態(tài)以及動作描寫等諸多層面入手,由此嘗試提煉出精神層面的內(nèi)涵。比如,可以借助文本中的相關圖片:“向我們走來的正是天游峰的掃路人,結(jié)合圖片探討如何形容這樣一個掃路人?”生答:“黑黑的,有些瘦。”教師繼續(xù)追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掃路人?”生答:“手中握著的掃把?!薄霸鯓有稳輶呗啡私o你留下的第一印象?”生答:“從外表上看,雖然很瘦弱,但是很健康,手中的掃帚可以說明他非常勤勞?!蓖ㄟ^由表及里的深入引導,使學生能夠基于人物的形象和外貌,自主嘗試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能夠?qū)χ魅斯a(chǎn)生更深層面的了解。
三、引導互動探究,彰顯個性對話
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更倡導多維對話。這也就意味著,來自于文本中的真知,已經(jīng)不能作為對話的終點。所以教師應敏銳的捕捉課堂生成,促進學生在感悟語文本真的過程中生發(fā)思維的火花,使他們可以浸潤于多維的對話中;能夠基于平等互動的方式,自主完成新舊知識的銜接;能夠基于合作分享,高效的完成知識的內(nèi)化過程。
例如,在教學《古詩兩首》一課時,一位教師在組織學生互動探究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目光聚焦于自己喜歡的詩句并展開評析。有學生比較喜愛“春色滿園關不住”,認為通過這句話可以感受到無邊的春景,冒出新綠的樹木,探出頭的小草,還有高大的杏樹不斷的伸展的枝干,特別是墻頭那一枝已經(jīng)早早綻放。也由此預示美好的事物不會受困于外部環(huán)境。也有學生認為“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句話寫得非常形象生動,仿佛能夠從中感受到蝴蝶時而停歇、時而飛舞,還有追逐蝴蝶的兒童所發(fā)出的歡笑聲和叫喊聲。通過這些充滿童趣的景象,能夠感受到春天已經(jīng)到來。至此,教師相機引入《早春》《惠崇〈春江晚景〉》以及《春日》等古詩,組織學生展開比較閱讀,既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融入于古詩意境中,同時也能夠保持多維的對話,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感受到:即使針對相同的景色描寫,也可以立足于不同的視角。既能夠從中感受到春日之美,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科的基本素養(yǎng)。
四、立足文本“精點”,提升對話情感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所選編的文本大多文質(zhì)兼美,其中蘊含很多精彩之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立足于“精點”展開對話,組織學生品析賞讀優(yōu)美的詞句,通過替換、增刪相關詞語的方式,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深入感受文本中潛藏的濃厚情感。
例如,在教學《生命的壯歌》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可萬萬沒有想到,這區(qū)區(qū)的弱者并沒有束手待斃,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突然向著河岸的方向突圍。”在組織學生品味這句話的過程中,教師選擇了刪減其中關鍵詞匯的方式。如果刪掉其中的“并沒有束手待斃”以及“迅速地扭成一團”,很難能夠題目到螞蟻的團結(jié)和勇敢;如果刪掉其中的“萬萬沒有想到”“竟”以及“突然”等詞語,也不能更真切的展現(xiàn)作者的驚喜之情。通過對“精點”之處的品析,有助于觸及文本內(nèi)核,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能夠由此生發(fā)對螞蟻王國的敬佩之情。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話的生成源自于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對話,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畢生追求的教學藝術。教師要尋求更貼合學情的有效對話良策,使學生立足于多元對話,展開自主探索,勇于爭鳴,促進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幫助學生深化認知,使每一堂語文教學都能夠生成異彩之花,結(jié)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