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喜
摘要:“雅”與“俗”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一對重要的美學范疇。齊白石藝術的“雅俗共賞”,源于他集有文化內蘊的草根農民與有農民氣質的文人畫家為一體的生命底蘊。他藝術的底色是“俗”,在題材上,有著“下里巴人”的民間味;在表現(xiàn)形式上,融入了大量的民間元素;在情感上,有著質樸的鄉(xiāng)土情愫。齊白石藝術的內蘊是“雅”,在文化內涵上,他亦詩、工書,篆刻自成一家;在筆墨技巧上,他將“寫”轉化成為基本的造型手段;在審美旨趣上,他深諳文人畫水墨表現(xiàn)主題的文化心理及審美意趣。
關鍵詞:齊白石 “雅俗共賞”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028-02
齊白石的獨到,不是說他是一個詩書篆畫俱佳的能手,也不是說他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能的全才,更不是在于他的作品在當今擁有的市場價格,而在于他的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前無古人,現(xiàn)今無人超越的輻射力。齊白石的藝術為蹉跎年代的中國人保留著一份美好純真和生活的情趣,由此,齊白石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可見,無論物質如何匱乏,思想如何被禁錮,人們追求美的天性不會泯滅。齊白石藝術的人民性、雅俗共賞性顯而易見。
一、藝術的“雅”與“俗”
“雅”與“俗”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一對重要的美學范疇,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人們都說“附庸風雅”,沒人說“附庸風‘俗”,尚雅貶俗,在傳統(tǒng)文人思想里根深蒂固。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由陶淵明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詩句,引出文學雅俗共賞。朱自清認為:雅文藝得時時俗化,向俗方退讓,“以俗為雅”,為的是爭奪大眾,否則它除了被束之高閣沒有將來;俗文藝要極力向雅文藝靠近看齊,“俗不傷雅”,以得到正統(tǒng)和威望的認可。說到底,“雅俗共賞”是兩種文藝的彼此遷就,彼此退讓,彼此效法,逐漸融通。他的結論無論“雅俗”還是“通俗”,只有達到了“共賞”的局面,才能由量變到質變。
二、齊白石的生命歷程與他“雅俗共賞”藝術的形成
齊白石,從木匠、畫師到大學教授,步入藝術大師的行列,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國家最高榮譽稱號,他一生精進的過程也是他藝術生命發(fā)展的歷程。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道貧寒,半生困頓,做過農民,當過木匠,大部時間在民間賣畫養(yǎng)家糊口。少時牧牛砍柴之余讀書習畫。1877年做木匠學徒,學雕花木工,為雕花新樣,習摹《芥子園畫傳》。1888年起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27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37歲拜碩儒王闿運為師。自40歲起,離鄉(xiāng)出游,五出五歸,遍歷陜、豫、京、冀、鄂、贛、滬、蘇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55歲避亂北上,后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職業(yè)。初到京久久無人問津,被北京的畫家所排擠,被稱之為“野狐禪”。后遇著名美術家、教育家、篆刻家陳師曾,在陳師曾的引薦下,齊白石得識姚茫父等畫界名流,眼界漸開。且齊白石聽從了陳師曾的建議,棄冷逸畫風,轉學“揚州八怪”、吳昌碩一派,3年而成,開紅花墨葉一派,史稱其“衰年變法”。后又遇上了他生命中的貴人——徐悲鴻。時年,作為北平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主張通過西畫手法變革中國畫,恰齊白石“衰年變法”后畫風新鮮淳樸,讓徐悲鴻找到了國畫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的實踐依據(jù)。徐悲鴻竭力為齊白石宣傳,稱白石的作品“妙法自然”“致廣大、盡精微”。徐悲鴻不僅在各種展覽會上貼條預定齊白石的位子,以提升齊白石在京津畫壇中的地位,還幫助齊白石編輯畫集,親自作序,聘齊白石到藝術學院任教。由此,齊白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民間畫家,成為京津畫派的扛鼎人物,后成為畫壇巨擘。
(一)“俗”是齊白石藝術的底色
齊白石之所以能從名不經傳的民間畫家,到榮登世界藝術大師之列,除了貴人的相助,在于他既能走出傳統(tǒng)文人畫家身份的束縛,又能夠超越民間畫匠不事創(chuàng)新的惰性,更在于他既繼承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精髓,又拋棄了文人畫里的死板僵化的程式。他既吸取了民間藝術的精華,又摒棄了民間藝術中低俗的成分;他將文人畫的精髓與民間藝術的活力凝聚成獨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呈現(xiàn)。齊白石的生命底蘊是集有文化內蘊的草根農民與有農民氣質的文人畫家為一體,如此多重的氣質的混合體,造就了他繪畫藝術的“雅俗共賞”。他藝術的底色是“俗”。在題材上,有著“下里巴人”的民間味,作品鮮見珍禽異獸、奇花名草:游動的蝦、橫行的蟹、偷油的鼠、跳躍的蛙;白菜蘿卜、葫蘆絲瓜、辣椒茄子……莊稼果蔬、農器家什、蒼蠅蚊子……這些為傳統(tǒng)文人畫所不齒的題材,有了質心,都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他的筆下,匯聚成真實鮮活的大千世界。在齊白石筆下沒有什么可以畫什么不可以畫的清規(guī)戒律,他接續(xù)起生活、自然這一源頭活水,將藝術與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自然真切的世俗生活題材,讓審美意趣接了地氣,從而打破了文人畫的程式化、凝固化,突破了中國文人畫“雅”題材的范疇。這樣的突破,唯有農耕生活體驗,有世俗情懷,帶有詩意情趣的草根農民齊白石才能做得到。在表現(xiàn)形式上,齊白石融入了大量的民間元素,在年畫、漆畫里找到了親和、歡快、喜慶的民間風格。他在吸取近代趙之謙、吳昌碩大寫意賦彩新風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民間用色概念,注入了民間藝術的精神。采用了民間藝術中的色彩要識,用色飽滿熾熱,“紅的更紅,綠的更綠”,以求夸張、鮮活、明快。畫風濃厚瑰麗,率直簡捷,隨心所欲,個性張揚。傳統(tǒng)文人畫一直將色彩放在“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從屬的地位,故“平淡老熟勝于崢嶸燦爛”為文人畫的法則。齊白石突破了文人畫用色法則,采用純度高、視覺感強的顏色,變文人寫意畫的清淡典雅為艷麗稚趣,同時又保留了民間藝術中特有的純厚質樸,率意明爽的文化精神,“紅花墨葉”“大俗即大雅”。齊白石的“紅花墨葉”的出現(xiàn),與他崇尚自然、純樸率直草根農民的審美取向和生命底色密不可分。在情感上,齊白石有著質樸的鄉(xiāng)土情愫,善于攫取百姓日常生活場景,其樂融融、和諧美好的審美氣息見諸其筆下,原汁原味地描摹出饒有韻味的純真生活,擬人化的童真畫面、童趣般的繪畫語言,都是他以特有的方式暢敘生命的體驗。質樸天真、清新雅麗花鳥世界里蘊含著他田園詩意般的情感追求。齊白石成功地將舊文人筆下感傷晦澀的藝術情感,變?yōu)闅g樂喜慶、樂觀向上、健康爽朗、生機昂然的審美情調,在情感表達上有了與大眾溝通的“天趣自然”。齊白石的“俗”,是他將中國畫的根伸向了民間與世俗,抓住了現(xiàn)實生活與真情實感這兩個基點。同時,他又拓展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美感情趣,賦予畫面濃厚的生活情調,故其藝術獨樹一幟,大放異彩。
(二)“雅”是齊白石藝術的內蘊
齊白石藝術的內蘊是“雅”,在文化內涵上,他亦詩、工書,篆刻自成一家。齊白石所蘊涵的藝術特質,緣于他深厚的傳統(tǒng)文人畫功底和脫俗的雅致逸格,以及勤勉的藝術求索精神。他深入學習傳統(tǒng)筆墨,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代大家,傳承了他們的筆墨技法和藝術審美旨趣,他又以自身詩書畫印的藝術修為,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灌注于作品,將文人意趣與民間情趣兼容并蓄,完美地詮釋出世俗生活的詩情意蘊。在筆墨技巧上,他將“寫”轉化成為基本的造型手段,物象表現(xiàn)與筆墨意蘊完美結合,所以他筆下神韻悠然的蝦子、蜻蜓……“似與不似之間”寥寥數(shù)筆揮就?!八婆c不似之間”只有在藝術涵養(yǎng)與繪畫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人生閱歷與情感積淀已趨于成熟的境地,才能企及的“無法而法”的藝術效果,他將中國寫意畫上升到了的最高境界。在審美旨趣上,他深諳文人畫水墨表現(xiàn)主題的文化心理及審美意趣,將凡塵俗思與入世襟懷融為一體,取像于他的田園生活,又將稚拙童趣的心性延伸拓展,為觀者留出極大的想象空間。他以暢敘生命體驗的特有方式,熔煉了中國人的審美認知,別有洞天地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人畫前所未有的面貌。
齊白石以平凡之路走出,以凡人之題材、凡人之情感,以文人之學養(yǎng)、文人之筆墨,“融俗于雅”“以雅化俗”,讓“雅”與“俗”有機融通,使“雅”與“俗”都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內涵,開創(chuàng)出雅俗相融,雅俗共賞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走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朱自清.論雅俗共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2]楊正發(fā).試論齊白石花鳥畫的寫意精神[J].美術大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