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尋 圖:本刊資料庫
11月下旬開始,香港、澳門均進入第二輪秋季拍賣。除香港佳士得外,香港蘇富比、邦瀚斯、東京中央、伊斯特、天成國際等拍行也呈百花齊放之勢,拍品各具特色。從拍行釋出的拍品圖錄可知,今季拍賣,各大拍行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如佳士得首次推出“不凡·宋代美學一千年” 晚間特拍,透過全新跨界別的拍賣呈獻橫越千年的中國藝術作品,展示宋代文人與別不同的不朽美學風格及其影響。這場古今的藝術對話,既展示文人美學的演變,同時激發(fā)想象和鼓勵探討宋代美學之傳承。此外,保利澳門拍賣也強勢回歸,現(xiàn)當代藝術、中國書畫、珠寶及尚品多個門類藝術瑰寶將悉數(shù)亮相。這不失為我們探索澳門藝術市場和藏家喜好的又一渠道。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清乾隆
尺寸:19.1cm
估價:待詢
此瓶結合詩、書、畫于一身,具有突破性的視覺效果,既符合帝王品位,也是后世鑒藏家夢寐以求之珍物。瓶口、肩、脛、足均描金彩裝飾,富麗華貴。頸部作胭脂紅錦上添花地,彩繪如意云紋及折枝蓮紋,頸肩處飾黃地蕉葉紋一周,內繪折枝花卉紋,肩部及脛部各模印菊瓣凸紋一圈。腹部繪通景山水人物圖,畫中層巒疊嶂,茂松碧柳,殿宇亭角,石橋流水,極盡皇家園林景致;另一面繪二文士泛舟游湖,其上空白處墨書乾隆御題詩一首:“宜人爽氣階前景,載我扁舟畫里行?!本浜蟮\紅彩“乾隆”(朱)篆印一方。圈足胭脂紅錦上添花地,上飾折枝花卉紋。底部施松石綠釉,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宋
尺寸:通長121.5cm、有效弦長111.5cm、肩寬19.8cm、尾寬14.8cm、最厚三徽4.4cm
估價:400萬-600萬港元
鳳勢式,金徽,琴面扁平,肩始自二徽半,雁足當九徽七分。朱漆為底,表髹栗色漆,鹿角霜灰胎,琴面局部露八寶灰胎,為明人所修。通體發(fā)小蛇腹斷紋,尤以琴底之小蛇腹斷,間以牛毛冰裂等斷紋,隱起如虬,仿如唐宋名琴重器斷紋之狀。龍池鳳沼皆作長方,池沼口沿鑲硬木條,琴面為梧桐木,紋理較細,色黃質松,當池沼處作納音微隆起,岳山焦尾均為漆所覆蓋,其木莫辨,焦尾冠角無雕燈草,尾托形同牛角,呈一字形橫向左右。紫檀象棋形素身雁足,硬木琴軫均為后換,龍池左右兩側刻有銘,并填以朱漆。
右刻銘:大唐雷文合桐于浣硯齋之東軒
左刻銘:閱此良材音韻□和□合式朱致遠重修記
龍池對下有“包含”大印一方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北宋
尺寸:口徑10.2cm估
價:待詢
全世界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傳世汝窯瓷器90件,多為盤、洗品類,而其中僅有兩件清宮舊藏汝窯盌,并皆刻有乾隆皇帝御題詩,而盞則未有一件。因此,本次所拍汝官窯盞應為目前全世界公開發(fā)表的僅存一件,至為珍貴。此件汝窯天青釉盞,器形小巧,胎體輕薄,盞壁與底厚薄相若,修胎精細。盞口微微向內斂收,使得盞壁呈現(xiàn)出優(yōu)雅的弧度,盞底坦闊,圈足窄矮,采用裹釉支燒法燒造,即圈足除留有三個如芝麻形狀和大小的細小支釘支燒外,滿掛汝釉燒成,燒造工藝極高。
來源:保利澳門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1993年作
尺寸:合成樹脂漆 畫布117cm×91cm
估價:400萬-600萬港元
在“具體美術協(xié)會”第二次戶外展上,田中敦子以上百個霓虹燈炮和電線組成的《電氣服裝》,展示了大阪城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五光十色的蓬勃樣貌,成為她的代表作品。《'93E》中作畫的合成樹脂、瓷漆等都是那個時代日本工業(yè)發(fā)展的新產物,如同《電氣服裝》反映出該時日本發(fā)達的工業(yè)環(huán)境?!?93E》將人類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作畫材料的特質結合,純色之處帶出力量,時間與關系在交疊處似有若無地存續(xù),顏料用顏色反映著時代。田中敦子讓對象代言了她自身對于生活的觀察,她花一生去挖掘人、物、時間、空間、生活與時代的關系,再將其具體地以她個人化的語言及形式中實現(xiàn)出來,每次都是一趟令人驚嘆的嶄新創(chuàng)作。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宋
尺寸:畫長26.3cm×50cm
畫連題跋長26.3cm×185.5cm
全卷連裱共長27.2cm×543cm
估價:待詢
大文豪蘇軾的繪畫作品,如今傳世的僅存三幅。一幅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一幅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雨竹》,第三幅就是這件即將上拍的《木石圖》,是唯一一幅私人收藏。約1937年,《木石圖》被日本人以超過萬金的價格購藏,后證實進入到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蘇軾的超高知名度以及超過4億港元的估價,更是讓它成為輿論討論的熱點?!赌臼瘓D》為水墨紙本,描繪一株枯木,莊嚴屹立于形狀怪異的石頭旁,后人形容其猶有魚龍起伏之勢。蘇軾藝術造詣極高,成就卓著,其真跡更是鳳毛麟角。畫作裱成手卷,其后有題跋四首,包括同代著名畫家兼書法大師米芾。蘇軾和米芾均名列宋代四大書法名家。
備注:劉良佐(11世紀)、米芾(1051-1107)、俞希魯(1278-1368)、郭淐 、郭淐(1563-1622)題跋,鑒藏印共41枚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1999年作
尺寸:146cm×112cm
估價:100萬-200萬港元
李禹煥是韓國單色畫運動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曾在日本留學的他同時也是日本前衛(wèi)反形式主義“物派”的主要理論家與藝術家。1970年代時期,李禹煥受現(xiàn)代西方藝術的激勵,開始創(chuàng)作其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系列作品《從點開始》與《從線開始》,以簡約元素探討一種個體與他人或是外界所建立的關系,描繪了時間的無限循環(huán)。到1990年代,藝術家對“無限”這個概念有了新的體會。關于《對應》(1991-2006年)系列的意涵,李禹煥解釋:“對于我而言,空間意味著無垠……在佛學教導中,存在之所以可能,純粹是對應到無有,這正是出現(xiàn)與消失會共存之故?!?/p>
來源:香港蘇富比2018年秋季小拍
創(chuàng)作年代:明永樂
尺寸:16.5cm
估價:150萬-200萬港元
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因對雕漆器極為酷愛,故在皇都設立工場制作御用雕漆器。永樂帝對雕漆器的熱愛,可由他親自面試工匠的技術水平看出,這也是為何永樂一朝的雕漆在鑒賞家的眼中,品質直逼宋、元。永樂雕漆紋飾一般以花卉最為常見,人物次之,龍紋飾最為稀少此剔紅蓋盒髹漆厚實,雕云龍威武奔騰,戲逐烈焰寶珠,紋飾立體靈妙,盡顯明初御制雕漆工藝之卓絕造詣。此類永樂剔紅漆盒,類同紋飾,并書年款者極為罕見,僅見寥寥鮮例,多貯于博物館中。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1965年作
尺寸:油彩 畫布 150cm×162cm
估價:6500萬-8500萬港元趙無極從克利時期以幾何架構的具象靜物或風景作品,至1950年代中期轉化為具有強烈象征意味的文字符號,1958年后,符號的運用漸漸減少,畫面中的形式元素朝向更絕對、更純粹的表現(xiàn)方式發(fā)展,至1960年代開始成為全然的抽象繪畫。《30.09.65》作于1965年,作品結合西方媒材和東方美學觀點,在力求油彩肌理表現(xiàn)性的同時,構圖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常用的散點透視法。畫面上下縱向的刻意留白,體現(xiàn)了莊子“虛室生白”的美學意境,將觀者視覺聚焦于中心,更加突顯了他細膩的線條規(guī)劃,也實現(xiàn)了山水畫中前景、中景和后景的布局安排。趙無極將個人語匯重新詮釋,延續(xù)他血脈中傳統(tǒng)的東方情懷,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中西融合。
來源:日本伊斯特(香港)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1963年作
尺寸:79cm×97.5cm
估價:130萬-180萬港元
鐘泗賓是新加坡現(xiàn)代藝術的先驅,他融合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畫法,創(chuàng)造出描繪東南亞的風景及在那里生活的人們的姿態(tài)“南洋風格”,為從未有獨自繪畫風格的新加坡奠定了當代藝術的基礎。本作品在1960年代繪畫,是鐘泗賓暢游歐洲時,致力于抽象派、當代主義,嘗試在風景畫上加以抽象表現(xiàn),在倫敦、牛津和慕尼黑等舉辦多數(shù)展會。他的生活作風簡樸,堅持捍衛(wèi)自己的私隱,作品講述其故事,從不解釋創(chuàng)作的細節(jié)。大型畫布上顏色肆無忌憚擴散流放而構成的本作品,激烈的表現(xiàn)力由既細膩又強大的筆觸相互交錯,似創(chuàng)造出無限能量。本作品是在獲獎后的1963年制作,意味著作為成熟畫家的一件寶貴作品。
來源:東京中央(香港)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
尺寸:212cm×104cm
估價:280萬-350萬港元
丁云鵬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 ),他的人物畫以佛教繪畫為主,并受到唐宋元三朝以來所謂儒、釋、道三教同源的思想影響。與丁云鵬同時代的盛茂燁,是一位來自藝術世家的蘇州畫家,他善于創(chuàng)造大氣和空靈的效果。明朝末期,各種政治因素造成的經濟問題、社會動蕩,令大眾紛紛開始轉向佛教的救贖。而兩位藝術家合作的24 幅羅漢全像,便成為安撫世人的一道靈光。此巨幅《羅漢圖》,畫山崖上二十一位羅漢,由畫下端鈐有兩人用印,便知合繪之作,畫中見羅漢二十余人,羅漢姿態(tài)神采各異,神姿颯爽,筆力偉然,而畫面中風景寧靜而大氣,見盛茂燁早期筆墨之采。此幅與現(xiàn)藏京都國立博物館的《五百羅漢圖》,從畫面構成內容以及尺幅均是相近,可資對比。而此軸乃近世著名收藏家族野口家舊藏,更添背后人文價值。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創(chuàng)作年代:清
尺寸:每幅 24cm×13.5cm
估價:600萬-1000萬港元
《蘭亭詩畫冊》為八大山人朱耷晚年之作品,原含有前六開“漫臨《蘭亭》”的《臨河敘》以及后十二開的書畫對題,共計十八開。清人珍愛唐、宋、元、明諸家書畫墨跡,對本朝八大山人《蘭亭書畫冊》野逸閑筆卻未足珍懷,鮮有著錄。此冊首次為世人所知,始于張大千于1955年編輯出版的《大風堂名跡》,之后長期下落不明,了無蹤跡。雖然《蘭亭詩畫冊》已從冊頁改換成上字下畫卷軸形式,并少了前六開的《臨河敘》,但這些并不防礙它惹人念想的麗影,60多年來《蘭亭詩畫冊》的收藏者一直是個謎,它與其創(chuàng)作者八大山人的某些事跡一樣,或許是藝術史上永遠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