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姝靜 莫立榮
頭皮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輸液中廣泛應用, 尤其是需要長時間住院輸液的患兒, 使用頭皮靜脈留置針能有效減少靜脈穿刺次數(shù), 降低患兒皮膚的受創(chuàng)性傷害, 同時可降低液體外滲率, 提升輸液治療依從性。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的護理操作較為簡便, 對血管刺激性小, 不易脫出, 安全性高, 既有利于提升輸液質量, 又提高了護理效率。但小兒的生理特點具有一定特殊性, 存在好動、易哭鬧、不易管理等特點, 給臨床的護理帶來一定難度[1-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的應用與護理方式?,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12月本院兒科收治的200例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100例。觀察組男31例,女69例, 年齡1~5歲, 平均年齡(3.6±2.1)歲;對照組男32例,女68例, 年齡1~6歲, 平均年齡(3.7±2.4)歲。所有患兒均住院輸液治療, 給予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 穿刺部位選擇在頭皮淺靜脈, 留置時間2~7 d, 平均留置時間(4.9±2.1)d。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選擇頭皮顳淺靜脈或正中靜脈, 固定患兒的頭部, 常規(guī)剔除穿刺部位毛發(fā), 消毒皮膚, 選擇合適的靜脈留置針型號, 以合適的穿刺角度進行穿刺, 觀察穿刺后回血情況, 若有回血, 將留置針的角度降低10°, 緩慢推進塑料外管, 直至留置針完全進入靜脈內, 用貼膜交叉固定針翼, 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部位[4-6]。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穿刺完畢后觀察皮膚有無紅腫、硬結, 若穿刺部位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拔針重新穿刺, 輸液完畢后給予封管。觀察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①心理護理。小兒穿刺前大多哭鬧嚴重, 出現(xiàn)不配合的情況, 加之小兒對大腦的支配不完善, 好動, 給成功穿刺造成影響。護理人員在穿刺前應加強與患兒的溝通, 取得患兒的好感, 減少患兒的陌生及恐懼感, 指導保育員做好小兒頭部及軀體的固定工作, 使保育員對護理人員保持理解和信任, 配合好護理人員穿刺, 爭取一次成功;對于好動的患兒應加強穿刺部位固定,使用3M透明敷貼, 必要時戴頭套, 防止患兒有意或者無意地將留置針拔出[7];②穿刺部位護理。穿刺成功后告知保育員切勿讓患兒過度轉動頭部, 并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觀察, 一旦發(fā)生滲血、紅腫、硬結等情況應立即拔掉留置針, 重新選擇血管穿刺;確保每日更換輸液器, 每2天更換1次無菌透明敷料, 指導保育員留意患兒動作, 防止其將留置針拔出[8];③封管護理。每日輸液完畢后抽取0.9%氯化鈉溶液10 ml進行脈沖式正壓封管;推入封管液時應緩慢, 邊推邊退針, 確保封管液充滿管腔, 注意每6~8 h需重新封管1次[9];④護理人員穿刺技能提升。每月進行護理穿刺技能培訓及考核,盡量選擇靜脈較粗的正中靜脈血管, 穿刺時應慢、準、穩(wěn),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力求一次成功, 避免交叉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情況、血液污染情況、平均穿刺次數(shù)、平均穿刺時間、家長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調查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 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4個級別,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及血液污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血液污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平均穿刺次數(shù)和平均穿刺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平均穿刺次數(shù)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平均穿刺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及血液污染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平均穿刺次數(shù)和平均穿刺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平均穿刺次數(shù)和平均穿刺時間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穿刺次數(shù)(次) 平均穿刺時間(min)觀察組 100 1.16±0.54 a 1.31±0.43a對照組 100 1.79±0.62 1.98±0.45 t 7.662 10.765 P<0.05 <0.05
表3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n, %)
頭皮靜脈留置針是小兒輸液的較好方法, 尤其適用于長期輸液的患兒, 有效減少了反復穿刺對靜脈的損傷, 并提升了小兒輸液的依從性, 降低患兒輸液的痛苦, 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但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的護理有一定特殊性, 其護理依從性較差, 較為好動, 治療的依從性低, 穿刺部位滲液、硬結的發(fā)生率高, 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護理干預。具體為:①優(yōu)質護理的實施, 從小兒的心理護理、穿刺部位護理、封管護理等方面入手, 做好患兒及保育員的穿刺注意事項講解, 提升患兒及保育員在穿刺時的配合度, 要求控制患兒的四肢、固定好頭部, 有利于穿刺成功率的提高;②加強輸液期間的巡視, 及時發(fā)現(xiàn)穿刺部位有無腫脹及硬結, 若發(fā)現(xiàn)紅腫或硬結, 即表示穿刺針已偏離靜脈, 需立即拔除留置針, 重新穿刺, 以免發(fā)生靜脈炎等不良反應;③加強對輸液后的封管護理, 嚴格無菌操作, 維護好留置針的性能 , 延長使用時間[10-14]。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血液污染率3.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平均穿刺次數(shù)(1.16±0.54)次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9±0.62)次,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平均穿刺時間(1.31±0.43)min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98±0.45)min,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9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針對性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后, 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減少平均穿刺次數(shù)及縮短穿刺時間, 顯著降低血液污染率, 護理質量明顯提高, 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 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效果確切, 配合優(yōu)質護理能進一步提升穿刺成功率, 減輕患兒的痛苦, 保證輸液的安全性,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