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仲夏
摘要:在極為豐富的漢畫像石(磚)神話人物中,諸如: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等,三足烏作為金烏和太陽的象征是漢畫像石(磚)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然三足烏與三青鳥常常給人以辨認誤區(qū)。本文通過史料查找與文獻分析,佐以出土的漢畫像石(磚),對三足烏進行圖像考證,說明其歷史意義和三青鳥的區(qū)別。
關(guān)鍵詞:三足烏 徐州漢畫像石(磚) 圖像考證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5-0074-02
三足烏又稱三足金烏,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紅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之一。本文通過探究三足烏的歷史文獻記載,現(xiàn)發(fā)現(xiàn)三足烏的種類和存有金烏的漢畫像石(磚)進行對比,多角度對三足烏這一圖像進行考證。
一、史書中的三足金烏
從文獻記載看,有關(guān)“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編著的《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盵1]湯谷即“旸谷”,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之處,與虞淵相對,虞淵指傳說中日落之處,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我國東方太陽文化的發(fā)源地。文獻中出現(xiàn)由烏負日的說法,是將烏與太陽聯(lián)系在一起,視為陽烏。
然而《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只是首次提及“烏”這一概念,并未言明是否為三足金烏。漢代以前史書文獻中也始終沒有明確提及三足烏,直到漢代以后的文獻記載上才出現(xiàn)有關(guān)“三足烏”的言論。
郭璞云:“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篇》云:“日中有踆烏”,高誘注云:“踆,猶蹲也,謂三足烏;踆音逡”,袁珂先生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收錄了豐富的有關(guān)“三足烏”的史料[2]:《楚辭·天問》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眲t三足烏當指日之精,又或傳為駕日車者。
從上述史料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三足金烏通常與太陽一起出現(xiàn),無論是負日還是存于日中亦或是為日之精,都是以更直接的形象與太陽產(chǎn)生著聯(lián)系。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大都信奉太陽神,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队駳v通政經(jīng)》云:“三足烏,王者慈孝,被于百姓,不好殺生則來”。[3]三足金烏也由此成為歷代君王的座上賓,被視為祥瑞之兆的象征。晉代崔豹在《古今注·鳥獸》中也說:“有虞至孝,三足集其庭;曾參鋤瓜,三足萃其冠”[4],漢以后的文獻中也常出現(xiàn)有關(guān)三足烏象征慈孝的記述。三足烏既與太陽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又被賦予了慈孝這一情感色彩,至此,也不難理解古人為何視其為祥瑞的象征了。
二、金烏的種類
根據(jù)已有材料劃分,漢畫像石(磚)中出現(xiàn)的三足烏可分為三類,一種是背日式金烏,背日式金烏的腹部像是懷揣著一個圓形的日輪,首、尾、翼在圓形之外,除腹部以外,與正常鳥形相似,像是背負太陽在天空飛翔。第二種是僅見于四川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磚,其載日烏是人首鳥身,且腹部日輪中另刻一展翅高飛的金烏。[5]第三種便是徐州漢畫像石館館藏中出現(xiàn)的日套式金烏,三足金烏端坐于一輪紅日內(nèi),三足清晰可辨。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從文字和實物兩個方面證明了三足烏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太陽的化身,具有象征意義,也有人推測三足烏也是古人對太陽黑子的一種發(fā)現(xiàn)。據(jù)《漢書·五行志》記載:“日黑居仄,大如彈丸”“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漢書·五行志》主要是研究西漢思想史文學(xué)材料,這些文獻記述的內(nèi)容則是發(fā)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晚期,古人通過長期觀測天象,發(fā)現(xiàn)太陽黑子,然而又因為當時的科學(xué)技術(shù)不夠發(fā)達,從而無法解釋觀測到的日中黑子究竟是什么,最終只好將神話中居日中的三足烏認為是太陽黑子,因此更加堅定了人們心中對三足烏就是太陽的象征的想法。
三、存有金烏的漢畫像石(磚)對比
所謂漢畫像石,實際上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gòu)石,所屬建筑,絕大多數(shù)為喪葬禮制性建筑,因此,本質(zhì)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shù)。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shù)館館藏中有一塊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石(磚),高119厘米、寬81厘米、厚13厘米,出土地不詳,僅標“館藏”二字,名為:雙魚、三足烏,編號:312。
畫像石圖案清晰,從上至下分為兩層,第一層刻有人物4名,均身著華服,頭戴帽冠,半跪坐于地上,雙手奉于胸前,兩兩相對,似是在進行一場談話。第二層主畫面狀似天門,據(jù)此可推斷第一層為天界。天門的門楣上刻有許多菱形紋,“菱形紋”在漢畫像石(磚)中象征著生殖崇拜,天門內(nèi)刻有兩條魚和一個標準的日套式金烏,“魚”寓意多子,日套式金烏則代表著太陽崇拜,天門兩側(cè)分別刻有十字穿環(huán)和常青樹。十字穿環(huán)代表著人們多子升仙的渴望,常青樹則是象征長生不老的美好愿景。
在這小小一塊漢畫像石(磚)內(nèi),蘊含了墓主人豐富的想法與愿望。尤其是居于漢畫像石(磚)中央的日套式金烏,三足點地,雙翼張開,尖尖的喙向前探出,一副昂首欲飛之態(tài),十分引人注目。
由此也可以看出漢代流行的神仙思想,昆侖仙境是漢代人民向往和神游的地方。登昆侖、食玉英可以長生不死,如屈原《離騷》中所說:“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p>
在昆侖世界中,西王母是昆侖山的山神,她掌有不死之藥,有三青鳥為之銜食,有玉兔為之搗藥。然此處的三青鳥又是何物?司馬相如《大人賦》云:“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然白首,戴勝而穴居,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云:“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盵6]據(jù)上兩則史料記載,三青鳥就是三足烏,筆者認為實則不然。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曾記載:“西王母狀如其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毙熘轁h畫像石館館藏中也有東漢時期西王母的漢畫像,高116厘米,寬47厘米,厚17厘米,畫面中刻西王母頭上戴勝,憑幾而坐,形象符合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另一刻有西王母的漢畫像石(磚),高82厘米、寬78厘米、厚19厘米,兩面刻畫,正面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西王母,周圍有玉兔、蟾蜍、三青鳥、龍頭人身、鳥頭人身的神靈怪物,第二、三層刻畫的是男女人物,側(cè)面刻有女媧。
山東嘉祥宋山南武山出土的第三畫像石中同樣也有著有西王母與三青鳥的形象,漢畫像石(磚)中上層均為西王母戴勝,居中端坐,兩側(cè)有羽人、三青鳥、玉兔、蟾蜍、九尾狐等,形成了西王母出現(xiàn)時的基本儀仗。其中第一、三石中的“人面鳥身”,頭戴冠,面向西王母而立,此物應(yīng)是三青鳥。
關(guān)于羽人喂鳥的形象,在嘉祥宋山畫像石第十四石上,畫像石中有羽人跪在兩只鳳鳥面前,手里捧著食物,高高舉過頭頂俸于鳥喙之下,待其銜食,由此可見,羽人喂鳥在漢畫像石中是常見的題材。那么,羽人將食物獻給青鳥,再由青鳥飛到昆侖山上貢奉給西王母也是合理的解釋。[7]
四、結(jié)語
在研究漢畫像石(磚)的考古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足烏一直作為陽烏出現(xiàn),與太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三青鳥通常與西王母一起出現(xiàn),并作為西王母的侍者為其銜食?!洞蠡奈鹘?jīng)》:“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大鶩,一名少鶩,一名青鳥?!睆氖妨嫌涊d中可以看出,為西王母侍者的確實是青鳥,而非三足烏,所以辨別三足烏與三青鳥,不能只是單純的看它的外形,而是應(yīng)該觀察刻有它的漢畫像石(磚)所想表達神話故事,將其放入情景之中就變得容易辨認許多。
參考文獻:
[1]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3]方華玲.清代滿族的敬鴉文化[J].甘肅民族研究,2013,(02):86-90.
[4]楊軍.中國古代烏鴉信仰述略[J].當代教師教育,2004,(02):38-42.
[5]李偉男.淺析漢畫中的三足烏[J].文物春秋,1992,(02):69-68.
[6]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卷117)[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趙力光.綏德賀家溝新出漢畫像石——兼考人面鳥身為青鳥[J].考古與文物,2005,(0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