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要:道與自然的碰撞中,自然而然產生千遍萬化。在許多優(yōu)秀的山水畫當中道與自然相結合并存于此,而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把道與自然之美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山水畫 道與自然 范寬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5-0048-02
一、形成《溪山行旅圖》繪畫風格與意境的緣由
(一)崇尚道家
范寬喜歡喝酒并好道,古今不少畫家、書法家都與酒有著不解之緣,因酒而產生了許多靈感,下筆如有神,所以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佳作。所謂“好道”,好就是愛好、喜好的意思,道就是道家思想。其中玩世不恭,好酒任性,正好與范寬的性格相吻合。他不僅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響,而且深深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一種文化的影響往往是有局限的,龔賢認為,不論是詩歌散文還是畫家的畫作中都需要道家文化,他會感覺他自己的畫作,就是溫和到文化的脈絡。莊子所謂的“坐忘”,就是拋開一切,讓自己完全放松下來,達到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境界,可以終日的觀察山川之變化,自然之變化。
(二)師承北派
歷代畫家都是在傳承前人的基礎圖式規(guī)范下,又創(chuàng)作出新的圖式規(guī)范,把它們完美地繼承和發(fā)揚。五代山水畫承接了唐代的藝術特色和技法,又為宋代開創(chuàng)出新的藝術之路。生活在五代末宋代初的范寬,起初學習荊浩、關仝和李成的繪畫風格,最喜歡作寒林煙斂的畫作。夏文彥的《圖繪寶鑒》記載范寬起初師承李成又師法荊浩。荊浩的畫法,可以說是一個承前啟后之典范。關仝師承荊浩,但是他的畫風和荊浩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畫風。范寬師法眾家,其中范寬受荊浩的影響最深,主要體現在構圖上,因范寬與關仝是同鄉(xiāng),又因關仝主要活動與秦嶺、太華山一帶,所以無論是主要活動范圍還是思想以及繪畫風格與意境上都十分相似。從這里可以看出范寬深受關仝的影響。
二、從筆墨了解《溪山行旅圖》的繪畫風格與意境
(一)筆墨拙重,刻畫精微
筆墨泛指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各類技法,筆墨傳達給人一種細密精致的自然審美感受,這就是筆墨的語言所在,是對大千世界的記載,蘊含著人的內在修養(yǎng)、氣質、精神追求的綜合性格。勾勒畫作的輪廓主要是在筆法中體現,逐步豐富畫面,中國畫自古追求筆中見墨,墨中見筆。范寬在《溪山行旅圖》中全用像鐵一樣均直方硬的筆墨描繪輪廓,非常有力度感。在畫山石時,輪廓內是用短而直的線,表現山石的體積感,山石輪廓線交界處、畫面的凹陷處,皴筆更密集,用筆肯定又有力度。后用淡墨在勾勒的基礎上反復渲染,這樣就不容易零落散漫,還能更好的表現山石和山體的體積感和重量感。用墨渲染時,用墨則往往選擇淡墨,在反復渲染下,會顯得更密集,再者濃淡亦不同的墨按前后順序不同渲染,把握了墨色濃淡變化,一步一步去完成,才能使畫面整潔統(tǒng)一。
(二)形神兼?zhèn)涞狞c景刻畫
范寬在《溪山行旅圖》中對于點景的畫法可以說是用得恰到好處,不僅重要的物象在重要的位置,而且塑造得深入,分量較重,皴法的結構嚴謹。而在畫面兩座大山的中間出現一道瀑布,正如李白詩中所說的“飛流直下三千尺”。范寬把瀑布壯觀的位置留得恰到好處,瀑布兩側是厚重堅硬的山石,筆墨很厚重,恰恰和瀑布形成強烈的對比,瀑布流到三分之一處被截斷后,分成兩條,然后流向霧氣迷蒙的山澗。試著站在這幅畫面前細細聆聽,仿佛就能聽到轟轟隆隆的巨大流水聲,那巨峰在狹長的瀑布襯托下更顯得魏然險峻。近景的溪流,從大山的最深處流過來,雖沒有瀑布那種強烈的動感美,但卻呈現出流動之形。在畫者鏗鏘有力的勾勒下,勾勒出水流之曲折,體現出小溪不一樣的動感,勾勒出了水的流向,使畫面更加生動。也就是所謂的“路欲斷而不斷,水欲流而不流”。一座古建筑物在那茂密樹林的深處,雖然在畫面上不起眼,但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而畫面近景的巖石和樹林山路間,出現一隊商旅,緩緩的從畫面的右側而來。為什么叫商旅呢?可以觀察到,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手拿鞭子坦露著上身,背著包袱,中間是四匹馱著行李步伐穩(wěn)健的毛驢,隊伍后面的商人,不僅背著鼓鼓的包袱還拿著鞭子追趕毛驢,背上又背著滿滿的行李架,在畫面中的左面樹林后出現穿著道服的挑夫,就像是山里的道士亦或者是尋道之人。人畜雖然畫得很小,小得像螞蟻,卻也真實生動。畫面中的點景物雖小,占據的畫面面積雖然也很少,姿態(tài)、氣勢卻描繪得非常清晰,動作傳神。
(三)層次分明的筆墨點染
通過這幅《溪山行旅圖》將自己所感悟到的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象呈現給了世人,并在這幅畫上能夠充分的表現出北方山水氣勢的雄壯和造型的崎嶇,同時也將展現了自然山水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內在的精髓。觀者要是仔細品味、揣摩畫作的畫筆,就會從內心由然的感慨作者筆法運用的老練與精道,而不失畫作的邊緣清晰度。除此之外,作者在處理邊緣線時將留白融入其中內,同時還不顯死板、生硬,這是在傳承中國許多著名山水畫中處理的一種手法。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這幅作品中,在近景中表現古代旅人意境,前景中表現商旅前行的景象,中景表現一種文化之旅和道教文化。
三、從山水畫的構圖了解《溪山行旅圖》的繪畫風格與意境
(一)全景式風格
1.《溪山行旅圖》,絹本,水墨,是由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是范寬一直被認為是無款作品,后來到1958年8月5日,世人在騾隊后方葉叢中之“范寬”二字題款,這才被世人發(fā)現。
2.雄壯而又宏大的山峰高聳直立,能給人的視覺感官留下深刻印象,而我們所震撼的就是其筆下所表達的峰巒,雄偉又險峻,帶給我們一種驚心動魄之感。這從他獨特的構圖、筆法有著直接關系。
3.范寬畫中將物象很和諧的連接成一體。聚集了方中帶圓渾厚的體積感,布滿畫面。構成遠、中、近三景,畫面統(tǒng)一協(xié)調、緊密相連,還統(tǒng)一了眾多物象如何去解決視覺的問題。如:中景造型略做側面,近景的雄偉、遠景的細膩,觀者的視線不僅為屏障一般巨大主峰擋住畫面,不得不再深入觀看,給人一種壓頂逼人的氣勢。以往的高遠山水畫主峰都是遠而薄弱主要是在遠景中,而范寬的山水畫卻打破了這一陳規(guī),把遠處的主峰畫的壁立千仞而又清晰細膩,而峰頭之后又能看見重重遠山,山腳路橋、溪流、人物都歷歷在目,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豐碑式的布局風格
1.范寬的這幅畫在以后整個的北宋時代,其“豐碑式”構圖也成為山水畫的主要形式之一,使北宋山水與南宋“一角半邊”的構圖所呈現不同的構圖。
2.在時間順序上,容易誤認豐碑構圖是晉唐以來最初的山水畫形式,然后發(fā)展出“一角半邊”的變化,并同時運用正面垂直轉折而下的山形,范寬巧妙地運用了一套造型方面的要素,而且增加向上的力量。如近景的大巖石與山林間水流均橫置,逐漸呈斜向,中景的山坡后,逐漸垂直,遠景主山峰中的瀑布均為垂直縱向,由橫到斜再到直,越往上越有飛升之勢。清代張庚所說:“此畫不襯遠山,蓋山高極不能再見山也”。由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表達了不一樣的山川偉岸崇高感。
(三)構圖比例
一幅畫的成功,最主要的是離不開自身扎實的繪畫功底,既要有豐富和感性的思想,又要巧妙的將構圖和筆墨完美結合,還要讓畫中的比例恰當才行。比例的掌握有兩個層次:一類是景物之間的大小比例;二類則是從構圖上,近景、中景,遠景三者間所占面積比例。按傳統(tǒng)畫作來說,近景和中景面積占據畫面是遠遠大于遠景的比例,而范寬的遠景不僅占據整幅畫面的一大半,還遠遠大于近景和中景之和。畫面中近景、中景、遠景三者的比例有著較大的差別,正因如此,使畫面增加了真實感,使人不但感覺畫面統(tǒng)一,而且有實在的筆墨。同時,布局垂直而最主要的兩道“虛白”,橫向區(qū)隔了近、中景及中、遠景。
四、《溪山行旅圖》的繪畫風格與意境對后世的影響
宋代著名畫家范寬所作的《溪山行旅圖》開創(chuàng)了畫家畫風的新時代,成為宋元時期畫家傳承和學習的對象。范寬的作品中采用獨特的繪畫比例來展示近景、遠景以及中景的特點,還采用了他獨有的筆墨手法,將山峰的峻、險之感展現在人們眼前。并且在這幅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技法和意境的體現,也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魅力所在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境界。同時,在作品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中國的道教文化與古代繪畫藝術的完美融合和悠久的傳承。
五、結語
本文通過深入探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中的構圖、筆法特點,進而能夠進一步了解范寬技法表現的深度。通過《溪山行旅圖》的研究,想象和感受到作者當時優(yōu)雅的心態(tài)與閑和性情,對畫面意境執(zhí)著的追求,深深的潛融其中,這種精粹的審美理念、純粹的表現技法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2]周積演.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4]姜彥文.范寬的師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新考[J].藝術探索,2009,(02).
[5]閏勇.《溪山行旅圖》的美學意蘊[J].國畫家,2010,(06).
[6]楊正發(fā).宋代全景式山水畫藝術表現問題探析[J].美術大觀,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