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星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江蘇 無錫 214023)
聲帶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該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患者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內分泌紊亂、咽喉反流、鼻炎、支氣管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等[1-2]。聲帶息肉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聲音嘶啞、發(fā)音延遲、音色改變等。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聲帶息肉切除術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治療。電子喉鏡、支撐喉鏡均是實施聲帶息肉切除術中常用的輔助器材。進行支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費用較高,住院的時間較長。進行電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的操作較為簡單,手術的費用較低,住院的時間較短[3]。本文主要對比使用電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與支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治療聲帶息肉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期間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80例聲帶息肉患者。將這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10例;其年齡為23~62歲,平均年齡為(42.3±4.0)歲;其病程為5~40個月,平均病程為(19.0±4.4)個月;其中,聲帶息肉為單側的患者有30例,為雙側的患者有10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8例,女12例;其年齡為22~60歲,平均年齡為(41.5±4.1)歲;其病程為5~40個月,平均病程為(18.2±4.5)個月;其中,聲帶息肉為單側的患者有31例,為雙側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進行喉鏡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患有聲帶息肉[4]。2)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頸部較粗、較短的患者。2)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電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手術的方法是:1)術前3 d,告知患者少說話,堅持以清淡飲食為原則。2)術前4 h,告知患者禁食禁水。3)術前30 min,為患者肌肉注射0.5 mg的阿托品。4)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5)使用濃度為1%的地卡因與腎上腺素對患者的聲帶進行表面麻醉。6)麻醉起效后,經(jīng)患者的口腔置入電子喉鏡,在監(jiān)視器的輔助下觀察患者病變組織的部位、大小及范圍等。7)推進電子喉鏡至息肉的上方,使用活檢鉗鉗夾息肉,直至息肉被全部清除干凈。施術者在鉗夾息肉時,動作應輕柔,避免損傷患者的聲帶。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支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手術的方法是:1)術前6 h,告知患者禁食禁水。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并將其肩部墊高,然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2)經(jīng)患者的口腔置入支撐喉鏡,并將支撐喉鏡沿著其舌背部插入其喉咽部。3)挑起會厭部,充分暴露聲門。4)將支撐喉鏡固定于護胸板上。5)在支撐喉鏡的直視下,使用活檢鉗鉗夾息肉,并盡可能地修整創(chuàng)面及聲帶的邊緣,直至聲帶游離緣平整光滑。施術者在鉗夾息肉時,應避免損傷患者的聲帶[5]。術后,為兩組患者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為其使用地塞米松進行霧化吸入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6]。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這三個等級。1)治愈:術后4周,患者聲音嘶啞的癥狀完全消失?;颊哌M行喉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聲帶光滑,其聲帶的閉合運動較好,且未見殘留病灶。2)好轉:術后4周,患者聲音嘶啞的癥狀有所好轉?;颊哌M行喉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聲帶邊緣欠光滑,其聲帶在進行閉合運動時存在輕度裂隙,并存在較小的殘留病灶。3)無效:術后4周,患者聲音嘶啞的癥狀未見好轉,其病情甚至在加重。
使用SPSS18.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更高 (χ2=1.373,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無效率更低 (χ2=0.533,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χ2=0.391,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聲帶是由黏膜上皮層、固有層淺層、固有層中層、固有層深層與聲帶肌層共同構成。聲帶息肉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聲音嘶啞、發(fā)聲受限等。目前,臨床上治療聲帶息肉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臨床實踐證實,為聲帶息肉患者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并不理想。聲帶息肉切除術是治療聲帶息肉的常用術式。電子喉鏡、纖維喉鏡、支撐喉鏡均是實施聲帶息肉切除術中常用的輔助器材。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支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雖然可充分暴露其聲帶,確保施術者完全切除其聲帶上的息肉,但有可能導致其術后發(fā)生門齒松動脫落、舌下神經(jīng)麻痹等術后并發(fā)癥。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電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時,需要使用活檢鉗多次鉗取其病變組織,故會影響電子喉鏡鏡面的清晰度,從而影響手術的療效。有研究表明,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電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恢復快等特點[7]。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更高,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這說明,用電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與支撐喉鏡輔助下聲帶息肉切除術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治療均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施術者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選擇適宜的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