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血管通路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自體動靜脈瘺是首選的血管通路,因為內瘺使用壽命長,并發(fā)癥少[1-2]。其內瘺使用壽命的長短不僅取決于血管條件,手術技術,還取決于穿刺方法。以往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的動靜脈內瘺使用的是普通銳針穿刺,使用普通銳針在內瘺反復進行穿刺,穿刺局部極易形成假性動脈瘤,滲血,甚至出現(xiàn)血管狹窄和血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內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了內瘺使用壽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血透中心自2015開展了“血透鈍針扣眼穿刺”新技術。鈍針穿刺是指每次穿刺均由同一個人按照同樣的進針點、同樣的進針角度、同樣的進針深度進行穿刺,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隧道形成后再改用鈍針穿刺,可以顯著減少內瘺相關并發(fā)癥,延長內瘺使用壽命,該項技術在國外已經成功運用了11年,是一項成熟、安全、有效的內瘺血管穿刺技術。本研究分析了血液透析患者應用鈍針穿刺動靜脈內瘺的優(yōu)點,報告如下。
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70例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組,干預組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15例和20例。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56.21±2.55)歲。原發(fā)性疾?。禾悄虿∧I病1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8例,高血壓腎病7例。內瘺建立時間4個月~8年,平均(4.01±0.11)年。對照組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17例和18例。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56.25±2.21)歲。原發(fā)性疾?。禾悄虿∧I病1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7例,高血壓腎病5例。內瘺建立時間4.2個月~8年,平均(4.04±0.15)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患者知情同意,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銳針穿刺動靜脈內瘺,干預組給予鈍針穿刺動靜脈內瘺。均為尼普洛16G。
比較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0分最好,10分最差);滲血概率;假性動脈瘤概率;血管狹窄和血栓概率。
干預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干預組穿刺過程疼痛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干預組滲血概率、假性動脈瘤,血管狹窄和栓塞概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3。
鈍針穿刺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1)首先同一護士用尼普洛普通尖針(16G)在相同的穿刺點,相同的穿刺角度和相同的穿刺深度下進行7~14次銳針穿刺。(2)護士自覺皮下隧道形成切換鈍針穿刺,首先在穿刺前對皮膚進行3遍消毒,因穿刺部位形成扣眼,然后用無菌棉簽擦拭,以去除穿刺部位的血瘀;再進行穿刺部位皮膚消毒3遍,然后用鈍針從索環(huán)輕輕旋轉,慢慢進入血管。如果護士有意識地感覺穿刺困難,則用普通的尖再針刺穿3次左右,并特別注意沿原隧道進針。鈍針的按壓時間為20~30分鐘,有學者認為比尖針要少5~10分鐘[3-4]。有人認為內瘺引起的穿刺疼痛是影響血液透析患者選擇動靜脈瘺作為血管通路的原因之一。鈍性穿刺的臨床應用可為緩解疼痛和改善患者舒適度提供有利基礎[5-7]。對于動靜脈瘺患者有滲血,穿刺困難等,鈍針穿刺是首選的穿刺方法。建立良好的隧道是穿刺方法的關鍵。建議在穿刺前充分評估患者的動靜脈瘺,以減少并發(fā)癥。先安排穿刺水平相對較高的護士進行專門穿刺,有必要優(yōu)化護士的工作配置,實施鈍針穿刺方法開發(fā)實際操作程序是先決條件[8-13]。
表1 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對比[n(%)]
表2 兩組穿刺過程疼痛程度對比 ( ±s)
表2 兩組穿刺過程疼痛程度對比 ( ±s)
組別 例數(shù) 穿刺過程疼痛程度對照組 35 5.42±2.20干預組 35 3.21±1.22 t值 - 8.233 P值 - 0.000
表3 兩組滲血概率、假性動脈瘤,血管狹窄和栓塞概率對比[n(%)]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銳針穿刺動靜脈內瘺,干預組給予鈍針穿刺動靜脈內瘺。結果顯示,干預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過程疼痛程度;滲血概率;假性動脈瘤概率;血管狹窄和血栓概率方面相較于對照組更好,P<0.05。
綜上所述,鈍針穿刺動靜脈內瘺在血液透析護理中效果確切,各大透析中心應加以應用,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