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裴康鷺
雖成才路險,卻見乘長風破萬里浪;雖成才路艱,卻見吹盡狂沙始到金;雖成才路遙,卻見奔流到海不復回。自呱呱墜地時起,我們的車輪便被安放在渴望成才的軌道上,然轆轆前行至今,究竟怎樣才堪稱“成才”?
我想,成才在于成自己心中之“才”,即成為自己由衷期望的模樣。而這一切,都源自眼界。
雖說成才之路崎嶇曲折,然眼慧則心定?!扒胖?,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笔ベt發(fā)憤著書,名垂青史,絕不僅僅緣于吃苦耐勞,還受眼界影響。甘受坎坷泥沼荊棘顛簸,無懼朱顏盡改人去樓空,不畏霧里看花前路茫茫,因為他們理解成才之路必然艱險,但翻過崇山峻嶺,終會柳暗花明。懂成功前的風吹浪打,知成才前的千錘百煉,有如此眼界,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方能泰然自若,不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遇事豁達,靜待花開。
雖說成才之路寂寞黑暗,然眼亮則心明。眼亮,在于為自己挑燈前行。我們自主抉擇成才之路,懷揣著獨立的思想,切不可因無人鼓勵或側(cè)耳傾聽而澆滅心中理想的火焰。青蓮居士縱月下吟詠對影舉杯,也不肯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陸伯言甘受張昭等老臣質(zhì)疑,終等到火燒連營七百里;蘇秦忍耐“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的怠慢,發(fā)憤讀書,終相于趙。眼亮,在于著眼自身,堅持自我,領(lǐng)悟成才無關(guān)他人眼光,而關(guān)乎自己。于是天下人的不解與鄙夷,都無法撼動奔跑于成才之路上的人的精神信仰。
雖說成才之路關(guān)乎自身,然眼寬則心博。當放眼全局,眼界不應只顧自身。眼界的廣度使成才路上的行人生發(fā)一種使命感:與社會融合,與時代共振。王安石夢想改變宋朝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力求變法,終在短暫的變法影響下使國力強盛不少;為民族獨立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彰顯了民族危難之時的覺醒,為水深火熱的中國延續(xù)和平。試問,倘若情急之日沒有人拍案而起,危難之時無人有心系民族的眼界,歷史將被如何改寫?顯然,立志高遠,方能成超于凡人之大才。廣博的眼界令你拋開世俗的狹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被垩鄱纱煺?,明眼甘寂寞,再將這眼界系于天下,成才指日可待。
點評
作者在表明觀點“成才源自眼界”之后,從“眼慧則心定”“眼亮則心明”“眼寬則心博”三個角度予以論述。從議論文的角度來說,文章觀點明確,層次清晰,夾敘夾議。文章不少地方旁征博引,論據(jù)充分。不過,文章開篇組成排比的三個分句倘若能與后文的三個分論點相互照應,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會顯得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