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實
永安市第一中學 福建永安 366000
《地理課程標準》確立了旨在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地理教學,明確了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地理實踐力”的認知,地理實踐力達到從未有過的戰(zhàn)略層面的高度。闡釋了地理實踐力的內涵為“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表現(xiàn)為:
(1)能夠用觀察調查等方法,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有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
(2)與他人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獨立思考并選擇適當?shù)牡乩砉ぞ摺?/p>
(3)能夠實施活動方案,在主動體驗和反思中學習,實事求是,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方法。[1]
筆者帶領學生開展地質夏令營活動,把旅游和地質考察結合起來,既能開闊學生視野,又能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活動1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方法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今后參加經濟建設打下基礎。
考察路線的選擇,要綜合考慮考察點,主要根據(jù)考察目的來確定,同時考慮考察點巖石礦物的代表性、地形、氣候、交通等因素,最后確定永安市大湖鎮(zhèn),該鎮(zhèn)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qū),有豐富的石灰?guī)r、大理巖等巖石資源。
1.采集的原則
所采的樣品必須有代表性,根據(jù)需要有系統(tǒng)地采集,采集的標本盡可能是新鮮的,并做好野外描述,由專人負責記錄。
2.標本的規(guī)格
一般陳列標本為3×6×9厘米,鑒定標本可適當縮小。
3.巖石初步鑒定
野外鑒定時,主要利用巖石外部特征與構造,同時是高中生易于掌握的類型。(見表1)
4.標本的登記、包裝、運輸
采集標本應在原始資料上注明采樣位置,編號、填寫標簽并進行登記。標本與標簽一起包裝,注意不使標簽損壞。對于特殊的或易磨損的標本,應妥善包裝與運輸。
野外考察目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和采集地理標本能力,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2]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2]
十幾年來,我校堅持在高一年段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納入正式的課程表內,規(guī)范開展活動。
活動2永安市樓房間距的調查與研究
在冬至日前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永安市樓房間距的調查與研究”研究性學習活動。首先是通過分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約有63%的民眾對自己居住小區(qū)的樓房間距不滿意;其次是實地調查,把學生分為三個大組,對永安市三個商品房小區(qū)進實地測量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2003年建成的A小區(qū)樓間距與樓高比例約為1.2:1,2006年建成的B小區(qū)約為0.9:1,2009年建成的C小區(qū)約為0.81:1,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時間推移,城市化發(fā)展速度快,某些房地產開發(fā)商為了經濟利益,把樓房建得越來越密集,使樓間距與樓高比例逐漸變小,影響了居民們的采光權和通風等條件。最后,學生對業(yè)主、物業(yè)公司、管理部門分別提出了建議。
大湖鎮(zhèn)常見巖石野外鑒定表
活動3火電廠造成大氣污染的狀況調查及防治措施
在完成“工業(yè)的區(qū)位選擇”和“循環(huán)經濟”的內容教學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對永安市某火電廠、氣象局、環(huán)保局的實地調查活動,目的是了解該火電廠對永安市區(qū)造成大氣污染的狀況以及減少污染的措施。首先通過走訪氣象局和環(huán)保局,查找資料,了解到火電廠位于永安市東北郊,常年盛行風向為東北風和東北偏北風,盛行風把火電廠產生的污染氣體帶入人口密集的市區(qū),造成污染。光發(fā)現(xiàn)問題不夠,要有解決問題的措施,在調查中了解到,為防止在發(fā)電、供熱過程中造成環(huán)境污染,該火電廠使用除塵器將污染物消除,除污率大約在90%左右,基本上能夠消除,剩下的通過煙囪排放。用除塵器清除下來的污染物,將其與水混合形成“灰水”之后,用除塵棒(灰漿泵)輸送到對面山頭的儲灰場。當灰水到達后,灰由于重力作用沉積下來,水則流到下游地區(qū),沉積下來的灰并非丟棄,而是加以綜合利用。經過環(huán)保部門檢驗,所流走的水屬于達標排放,不會對下游造成污染。學生把實踐過程繪制成“火電廠生產流程圖”,驗證“循環(huán)經濟”與“清潔生產”的原理。通過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能夠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教師適時地讓學生在動手和動腦中尋求發(fā)展,在實踐中體驗所學內容,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真正實現(xiàn)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變。
地理實驗是一種地理實踐活動?!兜乩碚n程標準》中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边@里的地理實驗是與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相并列的一種地理實踐活動。
活動4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探究實驗
根據(jù)教師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學生提出了幾個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案,再根據(jù)方案的可行性和創(chuàng)新性,排除多種方案后,最后采用在植被上鋪導流管的方案,并繪制設計圖紙。
1.從化學實驗室借用所需的實驗器具。
2.在校園內尋找合適的土壤和草皮。
3.購買PVC管制作模擬導流管。
4.模擬坡面,鋸出一塊40×26cm和兩塊43×5cm的小木板,用玻璃膠將這三塊木板粘成一個木槽。
第一組:在木槽中裝上厚3cm的土壤,壓平后移到固定好高度的鐵架臺上,使木板呈30度傾斜,從齊肩的高度把800ml的水,用噴壺均勻地澆在土壤上。把收集到的水土在紗布上過濾,留下大量泥土。
第二組:取帶草皮的土壤,厚度約為3cm,以同樣的條件,將水澆在草皮上,流下的液體比第一次更干凈。把收集到的水土在紗布上過濾,留下部分泥土。
第三組:另取一塊厚度約3cm的帶草皮的土壤,并用螺絲將打好孔的PVC導流管固定在草皮上,以同樣的條件,將水澆在土壤上。把收集到的水土在紗布上過濾,留下少量泥土。
最后,用天平稱量三組實驗留下的過濾物質。把過濾出來的三組泥土分別用天平稱稱出質量:①無植被覆蓋的土壤留下的泥土為 38.5g②有植被覆蓋的土壤留下的泥土為4.8g③用植被和PVC導流管結合留下的泥土為1.3g。
1.無植被覆蓋的土壤,在強度不大的雨水沖擊下,會發(fā)生嚴重水土流失現(xiàn)象。
2.有植被覆蓋的土壤在雨水沖擊下,水土流失現(xiàn)象不太嚴重。
3.采取植被搭配導流管的方案效果更佳,可以更好保護土壤,減少水土流失。
4.對于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的治理,采取植被結合導流管方案有以下優(yōu)點:
(1)減少流水對土壤的沖刷,更好保護土壤和植被
(2)加固土壤,減少土壤松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泥石流的發(fā)生概率,保障了山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可以有效地引導水流的方向,方便利用
1.通過實驗,學生積累大量的水土流失知識,拓展了知識面,提高了動手能力,增強了團結協(xié)作意識。選擇自己動手,而非請木工來制作實驗器材,學生初步掌握了木工部分技術。
2.最早使用普通吸管來模擬導流管,但是由于無法固定而放棄該方案,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最終選定了PVC管的方案,為后來研究起極大作用。
3.在實驗過程中,全程使用攝像機記錄下探究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經過剪輯、配音、添加字幕,制作成科學DV作品,參加全國中學生科學影像大賽并獲獎。結果并不重要,重要是探究過程。探究過程是快樂的,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一方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適應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在教學中順應教育發(fā)展趨勢,善于把握教材中有關地理實踐力內容,引導學生自覺地把書本知識,應用于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讓學生到大自然,到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去親身體驗,一定會使他們動手動腦的實踐力有一個質的飛躍,這將使學生受益終生,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出真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