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宇 孫宇琦 劉嬋娟 杜 超
牡丹江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在中國,糖尿?。―M)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糖尿病患者致死率也在不斷增加,其致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合并癥的出現(xiàn)[1]。據(jù)相關報道指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的患病率比健康人群高出2 ~ 4倍,在成年的糖尿病人群中,約有80%的人死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2-3]。相比普通健康人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動脈硬化,且動脈硬化的病變程度也更加嚴重,速度更加迅猛,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的病變和受累[4]。本次研究對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的相關指標進行檢測,探討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關系和預測價值。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醫(yī)院收治的18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動脈硬化分為合并組和未合并組,患者年齡45~75歲,平均(67.1±2.8)歲,其中男86例,女100例,患者平均病程(6.07±4.12)年。合并組患者98例,年齡45~73歲,平均(68.2±2.2)歲,其中男50例,女48例,平均病程(6.61±4.25)年。未合并組患者88例,年齡49~75歲,平均(67.2±2.0)歲,其中男36例,女52例,平均病程(6.45±4.32)年。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患者出現(xiàn)合并動脈硬化病理特征;(3)年齡>30歲,性別不限,自愿參與本研究,經(jīng)得患者家屬同意;(4)不存在思維遲滯,精神問題和認知障礙,能夠配合醫(yī)生研究。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肢體殘疾的患者;(2)合并影響糖代謝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癥;(3)存在胃腸吸收功能障礙的患者;(4)患有心、腎、肺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
1.2.1 心血管疾病及動脈硬化檢測 對患者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病癥。使用ATL 5000超聲診斷儀對患者下肢進行血管超聲檢查,儀器探頭的中心頻率為6~14MHz,由醫(yī)生負責檢查患者的頸、下肢動脈,判斷是否存在動脈硬化。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采取仰臥姿勢,然后檢測雙側股動脈的斑塊形成情況,一側股動脈則為陽性,頸動脈的檢測部位為雙側頸總動脈、頸內(nèi)和頸外動脈,下肢動脈檢測部位為雙下肢、股淺和股深動脈、脛前和脛后動脈。
1.2.2 生化指標檢測 對兩組患者進行靜脈血采集,采集前12h患者處于禁食狀態(tài),提取靜脈血10mL,在恒溫5℃的條件下,通過300r/min的離心儀提取血清,離心時間12min,將提取的血清保存在-80℃的低溫條件下,防止反復解凍融化。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甘油三脂、總膽固醇水平。使用動態(tài)血壓檢測儀測量兩組患者的收縮和舒張壓。
(1)高血壓: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 140mm Hg,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90mm Hg。血脂異常:總膽固醇(TC)≥ 5.23mmol/L,甘油三酯(TG)≥ 1.71mmol/L[5]。
(2)動脈硬化程度分級:0級表示動脈內(nèi)膜沒有增厚現(xiàn)象;1級表示動脈內(nèi)膜增厚或者呈現(xiàn)點狀鈣化,無明顯斑塊形成;2級表示動脈出現(xiàn)斑塊但無明顯狹窄;3級表示動脈出現(xiàn)斑塊且動脈直徑狹窄率在20%~50%之間;4級表示動脈出現(xiàn)斑塊且動脈直徑狹窄率>50%[6]。
(3)ROC曲線標準:ROC曲線下面積接近0.5表示無診斷意義;ROC曲線下面積<0.7表示診斷準確率較低;;ROC曲線下面積處于0.7~0.9表示診斷準確率一般;ROC曲線下面積>0.9表示診斷準確率較高[7]。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合并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甘油三脂、總膽固醇水平明顯高于未合并組,其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 n 收縮壓(mm Hg) 舒張壓(mm Hg) 甘油三脂(mmol/L) 總膽固醇(mmol/L)合并組 98 140.24 ±22.45 94.24±13.35 4.23±1.42 5.67±1.85未合并組 88 115.24±23.45 74.24±11.25 2.21±1.72 4.26±0.65 t 2.124 2.417 2.135 2.223 P 0.045 0.024 0.043 0.038
觀察組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3 動脈硬化對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分析
表2 兩組患者心血管發(fā)病情況比較[n(%)]
頸動脈、下肢動脈硬化和兩者合并硬化對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且三者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動脈硬化是一種非炎性病變,病癥包括機體動脈血管壁增厚、硬度提升,彈性縮減以及腔壁狹窄等[8]。冠心病作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發(fā)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9-10]。臨床研究確認,越早的發(fā)現(xiàn)動脈硬化并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能夠縮減乃至遏制動脈硬化發(fā)展,進而降低其對人體器官的影響。有關研究指出[11],脈波速度可以作為針對心血管發(fā)生概率的重要預測因素,肱-踝動脈的脈搏波傳導速度能夠反映人體動脈系統(tǒng)的彈性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評測動脈硬化的進展程度[12-14]。有報道顯示,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動脈硬化的檢測和分級處理,或許能幫助醫(yī)生更為準確的診斷冠心病的具體發(fā)生情況,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1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血壓、血脂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發(fā)病率相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說明合并動脈硬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可能性很高,動脈硬化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關系,原因可能是動脈硬化伴隨的過高的血壓和血脂能夠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血管病變,引起血管內(nèi)粘附分子大量出現(xiàn),進而使單核細胞在血管內(nèi)膜下聚合,同時血小板的聚集、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數(shù)量的下降促使血栓形成,推動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出現(xiàn)。通過超聲波診斷儀以及脈搏波速度檢測,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隨著機體動脈硬化程度的加深而上升,說明動脈硬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原因可能動脈硬化形成的斑塊或狹窄血管阻礙了血液流動,引起人體的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導致機體供血不足,進而引發(f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產(chǎn)生。通過對頸、下肢動脈以及兩者合并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三者對診斷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說明動脈硬化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具備一定相關性,原因可能是糖尿病合并動脈硬化患者過高的血脂和血壓能夠阻礙血管流通,進而促進血栓形成,導致供血供氧不足,最終引發(fā)心血管病變。
綜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動脈硬化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較高,頸動脈硬化和頸動脈硬化合并下肢動脈硬化對心血管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可作為一項臨床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