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橋
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qū)精神病醫(yī)院,四川樂山 614801
精神分裂癥是對人類危害較為嚴重的一種精神疾病,醫(yī)院精神科經常會出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外走行為,一些精神分裂癥患者未經醫(yī)院批準便擅自出院,這些患者在醫(yī)院接受治療時,往往會因為缺乏自制力、不適應醫(yī)院的環(huán)境或者因為想家等不配合醫(yī)生的治療甚至出現外走行為,這些都為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帶來很大的麻煩。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依從性指的是他們對于治療的遵從程度,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依從性是醫(yī)護人員比較注重的問題[1]。為研究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本研究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17~52歲,平均(31.5±2.6)歲,采取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18~51歲,平均(31.3±2.7)歲,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病程、復發(fā)次數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
對于對照組的患者,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對于觀察組的患者,在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心理護理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一般性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與患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充分的信任[2]。針對不同患者的年齡和文化程度等,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掌握更多與精神分裂癥及其治療相關的知識,提高對疾病與治療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尤其要注意向患者強調精神分類癥患者需要長期、持續(xù)、科學用藥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等,針對一些年齡較大的患者,要耐心與其交流,提高其疾病與治療知識掌握水平[3]。然后可以對患者進行個別的心理護理,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盡量幫助他們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還可以對患者進行啟發(fā)性心理護理,引導患者對自己的往事進行回憶與思考,讓患者盡快想起自己以前的狀態(tài),讓他們對自身的癥狀產生動搖,讓他們明白吃藥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提高他們對于治療的依從性。護理人員可以把患者集中到一起進行集體性的心理護理,這種心理護理方式能夠加強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癥狀消失的原因,提高他們對于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4]。護理人員還要與患者的家屬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對家屬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的講解,讓他們明白如何配合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讓他們多給患者一些支持與溫暖,鼓勵患者用藥等,這樣也能夠大大提高精神分裂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5]。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6]、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表(ITAQ)12[3],分別于患者入院時和第八周末,由熟識量表的醫(yī)師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護士用住院患者觀查表(NOSIE)進行評定[7],服藥依從性則由藥療護士觀察記錄,并按以下標準進行評定:依從:即住院期間完全遵醫(yī)囑主動服藥;部分依從:被動地遵醫(yī)囑服藥;不依從:經常不遵醫(yī)囑服藥和拒絕服藥。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的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第八周周末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依從性比較[n(%)]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NOISE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第八周周末觀察組患者的NOISE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OSIE量表總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OSIE量表總分比較(±s,分)
組別 n 入院時 入院第八周周末觀察組 50 122.9±10.3 165.3±11.2對照組 50 124.8±9.6 146.0±11.8 t 5.736 11.258 P>0.05 <0.05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程度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程度比較(±s)
組別 數字符號(分) 視覺再生(分) 數字廣度(分) 連線測試(分) WCST(個)順背 倒背 A B 分類個數 錯誤數 連續(xù)錯誤數觀察組 37.3±6.8 7.6±1.1 7.1±1.7 4.2±0.7 75.8±10.8 102.7±10.8 4.1±0.1 15.9±2.9 8.7±1.5對照組 30.8±5.2 6.3±1.1 7.1±1.5 3.4±0.4 72.9±10.5 110.2±10.5 3.2±0.3 20.7±3.6 12.5±2.5 t 2.575 2.053 0.242 2.803 0.430 0.504 2.775 2.305 2.90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患者在數字符號得分、視覺再生得分、數字倒背得分、WCST個數方面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數字順背得分、連線測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具有病情遷延、治療周期長等特點,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并定期復查。但是,很多患者會出現治療依從性不高、不按時用藥等情況,遵醫(yī)行為不佳。針對這一情況,有必要對患者實施全面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遵醫(yī)行為,提高預后[8]。心理護理作為現代醫(yī)學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指的是以患者為中心,在關注患者疾病的同時,關心患者的心理需求,讓患者能夠在生理與心理方面同時得到康復[9]。在患者康復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的最多,他們對于患者的影響也最大,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配合藥物治療來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對于患者快速康復的意義重大。
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非常差,這也是醫(yī)院精神科非常頭疼的問題,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依從性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病程、自知力、藥物的副作用與社會功能[10-11]。在本次的研究過程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對治療完全依從的幾乎沒有,只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對于治療部分依從,但是到了治療的第八周周末,觀察組患者約有68.0%的患者對于治療完全依從,對照組患者約有40.0%的患者對于治療完全依從,由此可見,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而且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要好很多,這說明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對他們進行心理護理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對于治療的配合力度,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培養(yǎng)患者的社會興趣,對于提高患者的社會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為患者回歸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2]。
心理護理能否成功實施,建立起治療性護患關系是關鍵,因為心理護理的效應就體現在護士與患者的舉手投足之間,故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時,都應富于同情心,能將患者視一個有價值的人來接納,做到真心誠意關心、尊重患者。如忽視與患者的情感交流和對患者的人性關心,則必導致護患關系的物化和失人性化[13-15]。此外,在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過程中,還應努力在病房營造一種充滿人性、人情味的人文環(huán)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護患之間治療性的互動,使患者重拾信心、自尊、并愿意放棄自閉的世界而真正融入社會[16]。
綜上所述,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的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