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河南地區(qū)明代藩王府邸、陵墓遺存調(diào)查的啟示

        2018-12-25 15:34:57劉毅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18年12期
        關(guān)鍵詞:王陵王府

        □劉毅

        由于占據(jù)著“天下之中”的區(qū)位優(yōu)勢,同時又是明朝的糧賦重地,今天的河南省境內(nèi)曾經(jīng)駐守過明朝的11府親王,是明代分封親王最多的省份,先后共有11藩駐守,其王府、王陵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中周府、唐府等藩人丁興旺,王爵世襲,與國咸休,遺留的王府和王陵的文物資源十分豐厚。但相比較而言,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卻基本沒有展開。除少量的發(fā)掘簡報、地面遺址遺存調(diào)查簡報或報道外,尚有大量的明代王陵不見任何信息資料;而關(guān)于明代王府,則幾乎不見著錄專文。受基本資料的限制,關(guān)于這一領(lǐng)域研究性的論著罕見,還沒有進入到全面深入的制度研究層面。

        一、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府遺存概況

        明制皇子皆封為親王,其王府規(guī)制在《祖訓錄》《皇明祖訓》中都有明文規(guī)定。特別是經(jīng)過前后三次纂修、最終定稿于萬歷十五年(1587年)的《大明會典》,對于王府之制規(guī)定甚詳。

        明太祖于洪武三年(1370年)首次封建皇子為親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后陸續(xù)發(fā)遣他們就藩。在此期間,為指導各地王府的營造,明太祖對于王府之制作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昂槲渌哪甓ǎ和醭?,高二丈九尺,下闊六丈,上闊二丈。女墻高五尺五寸。城河,闊十五丈,深三丈。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月臺,高五尺九寸。正門臺高四尺九寸五分。廊房地高二尺五寸。王宮門地高三尺二寸五分。后宮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門、前后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黑。四門、正門,以紅漆金涂銅釘。宮殿窠拱攢頂,中畫蟠螭,飾以金。邊畫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紅漆金蟠螭。帳用紅銷金蟠螭。座后壁則畫蟠螭彩云(后改蟠螭為龍)。立社稷山川壇于王城內(nèi)之西南、宗廟于王城內(nèi)之東南?!薄捌吣甓ǎ河H王所居前殿名承運,中曰圓殿,后曰存心。四城門,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九年定:親王宮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十一年定:親王宮城,周圍三里三百九步五寸。東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1]2484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還特別對中書省強調(diào):“作親王宮室,務從儉樸,不得宮飾朱紅、室飾大青綠?!盵1]993-994弘治八年(1495年)又補充并部分更定了王府之制。

        郡王府的等級明顯低于親王府,相對簡單得多,天順四年(1460年)定:“郡王每位蓋府屋共四十六間。前門樓三間五架。中門樓一間五架。前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后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廚房三間五架。庫房三間五架。米倉三間五架。馬房三間五架。”[1]2485

        經(jīng)過明末的戰(zhàn)亂破壞、清初的大規(guī)模拆毀和改建,各地曾經(jīng)富麗堂皇的明代王府大多已經(jīng)蕩然無存,對于王府建筑規(guī)制的研究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根據(jù)筆者個人歷年調(diào)查(不局限于河南)所見的實例,歸納起來,明代王府的遺存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2],茲分述如下。

        1.王府宮門前的照壁、牌樓

        有些明代王府宮門前建有照壁或者牌樓,山西大同、湖北襄陽分別遺留有代王府、襄王府的照壁,山東青州則有衡王府前的石牌樓。這類王府建筑遺存在河南地區(qū)目前尚未找到。

        2.王城門或?qū)m門前的獅子

        王城門或?qū)m門前的獅子一般為石雕或銅、鐵所鑄,有不少已被移作他用。河南洛陽市老城區(qū)青年宮前有漢白玉石獅一對,被推定為明福王府的遺存[3]107。

        3.宮墻

        陜西西安保存有秦王府東墻南段和南墻的一部分,河南洛陽殘存福王府宮墻一部分。湖北蘄春的荊王府城墻20世紀70年代初被拆毀,僅存北門,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

        4.后花園高臺建筑

        按規(guī)制,明朝王府的后部應該有一座花園,花園中一般都有假山或其他高臺建筑,這類遺存在河南有數(shù)處。河南南陽有唐王府的假山,現(xiàn)名“王府山”;安陽趙王府的高臺建筑遺存,現(xiàn)名“高閣寺”;衛(wèi)輝則有潞王府的高臺建筑,當?shù)厝朔Q“望京樓”。

        5.王府遺址范圍

        如果明朝王府所在府縣的舊城還沒有大規(guī)模的拆建改造,如果其使用功能的變化過程比較清晰,那么這些舊王府的大致范圍就可以基本勾畫出來。有些舊王府的范圍甚至在街道地名當中還會有所反映,如 “端禮門”“東華門”,以及其他一些與王府有關(guān)的名稱等。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府遺存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區(qū)域。

        1.開封周王府遺存

        周藩始封王為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朱橚先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吳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開封,卒于洪熙元年(1425年)閏七月。周王位號傳十一世,共十一王。

        開封的周王府始建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系在宋金皇城的基址上拆改重建,前后使用了260余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以三攻開封而不克,在城內(nèi) “久困食盡、人相食”仍然拒絕投降的情況下,掘開黃河堤沖灌開封,“河決開封,勢如山岳,水驟長二丈,士民溺死數(shù)十萬。周王府第已沒,率宮眷及諸王露棲城上七日夜”[4]。偌大的周王府除煤山外從此盡湮沒于黃沙之下。據(jù)清初人追述,周王府“宮后有煤山,蓄積煤炭,以備有警中供爨。山高五丈,松柏成林,上立石碣,書‘八仙聚處’四字”[5]。該段文字下清人常茂徠引《開封府志》注云:“龍亭山,一名煤山。明太祖封周藩于開封,筑土山于王宮后,建亭閣、列花石,為游觀所。國朝康熙三十一年建萬壽宮于其上。按此,則煤山即今之龍亭矣。”所以,明代周王府后部的假山就是清代至今的開封龍亭所在。

        1981年開始,周王府遺址曾經(jīng)數(shù)次發(fā)掘鉆探。在今龍亭公園內(nèi)的潘家湖底發(fā)現(xiàn)有宮殿、花壇的遺跡,還有明代青花瓷器出土,在其后花園范圍內(nèi)鉆探出石桌椅等[3]54[6]??碧奖砻鳎好髦芡醺z址的平面略呈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其南墻東起今開封市南京巷南口,西止于河南大學醫(yī)學院西墻,長約1150米;西墻位于大興街向北至開封漁場一線,長約1400米;北墻東起開封市二十八中,西至汽車公司停車場,長約1340米;東墻南起于南京巷,北止于二十八中,長約1420米。南、北、東三門位置已基本探明,其中南門位于今龍亭公園大門前的午朝門廣場處,北門位于龍亭大殿臺基以北約15米處。在潘家湖湖底先后發(fā)掘過46個探方,揭示了周王府內(nèi)部的多處重要遺跡,1996年在周王府蕭墻北墻的西段開挖了一個探方,直接探明了明代周王府和北宋、金皇宮的疊壓關(guān)系[6-7]。

        2.南陽唐王府的“王府山”

        唐藩始祖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唐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河南南陽。從始封至崇禎末,唐國傳九世,共十王。

        唐王府建筑在清初被拆改,其中王府的前面部分于順治十年(1653年)改建為府文廟(南陽府文廟原在府城東關(guān)),一直沿用至民國,現(xiàn)改為“王府飯店”。王府后部的假山成為標識原唐府的唯一地理坐標,當?shù)胤Q為“王府山”[3]528。王府山在今南陽市共和街以南,以太湖石堆砌而成,康熙時曾拆除一部分石料改作他用。現(xiàn)假山占地面積約518平方米,高19.70米,山體腹部中空,分砌成5個石窟,以4條暗道相通,山麓原有寺觀廟宇。

        3.安陽趙王府的“高閣寺”

        明趙藩始封王為明成祖第三子簡王朱高燧,永樂三年(1405年)受封為趙王,洪熙元年(1425年)之藩彰德府(今河南安陽)。趙府王爵傳十一世,共八王。

        趙王府基址原是北宋時期的相州府治所在,其園林之盛有“雄于河北”的美譽。趙王府宮殿大約毀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后,現(xiàn)僅存高閣寺[8]248。高閣寺在今安陽市馬號街,通高約20米,其中臺基部分高約8米,南面有32級臺階聯(lián)通上下,大殿一座,進深、面闊各三間,重檐歇山頂,覆綠釉琉璃瓦,周圍環(huán)以石欄?,F(xiàn)建筑梁上有成化六年(1470年)八月、光緒九年(1883年)六月等重修的題記。高閣寺的南面現(xiàn)為學校,尚可見鋪路條石、石雕卷云紋建筑構(gòu)件等,應系原趙王府遺物。

        4.潞王府的“望京樓”

        明穆宗第四子朱翊镠封潞王,于萬歷十七年(1589年)之藩衛(wèi)輝(曾改名汲縣,1988年復名為衛(wèi)輝)。潞王爵傳二代,嗣王常淓降清,后被殺。

        潞簡王府系在衛(wèi)輝原汝安王 (明憲宗之子朱祐梈)府邸的基礎上改建、添建,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其大致范圍是南起舊城南門里椿樹圪墚街,北到望京樓后街,東起城墻,西到教場街。潞王府于順治初年被拆毀,僅存石臺一座,名曰“望京樓”。望京樓在潞王府內(nèi)北部,為石拱券結(jié)構(gòu)的高臺建筑。現(xiàn)存高臺基座保存大體完好,東西長35米,南北寬19米,高25米。外以青石壘砌,內(nèi)鑲以白石,內(nèi)部有石階可以上達頂部。

        5.福王府遺跡

        福忠王朱常洵,明神宗第三子,為神宗寵妃鄭氏所生,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之藩河南(今河南洛陽)。常洵在藩聚斂無厭,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被李自成處死,福王府被李軍焚毀,大火三日不絕。

        福王府的遺址范圍,在今洛陽市區(qū)東大街以北、人民街以西,老城區(qū)青年宮是其中心,現(xiàn)在洛陽市仍有東華街、西華街等地名,其中西華街路南尚存夯土墻一段,被認為是明福王府宮墻的一部分[3]107。在這片區(qū)域范圍內(nèi)曾因施工出土過漢白玉卷云紋石構(gòu)件、綠釉琉璃龍紋瓦當和滴水等。河南洛陽市老城區(qū)青年宮前有漢白玉石獅一對,被推定為明福王府的遺存[3]107。

        明朝的王府除了毀于明末戰(zhàn)爭以外,幸存者在易代之后也基本上都被作為“官地”征用,成為清朝地方官員們的“戰(zhàn)利品”,王府一般是改建為督撫等衙門或寺觀廟宇,也有些被用作八旗校場。

        二、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墓遺存概況

        和王府不同,明代王墓數(shù)量多、所處分散,而且明朝中央政府對于王墓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定。下面按照封藩年代的先后依次記述河南地區(qū)明代諸王陵墓的遺跡。

        1.周藩王陵(禹州、鄭州等地)

        明朝周藩親王、郡王和其他宗室成員的墓葬分散于今河南禹州 (萬歷以前名鈞州)、鄭州、滎陽等地。

        周藩始封定王朱橚卒于洪熙元年(1425年)閏七月。據(jù)介紹,周定王葬于禹州無梁鄉(xiāng)申家村西北,其墓為五室玄宮[3]321[8]614。據(jù)筆者考察所見,周定王玄宮鑿山而建,應為2個主室附帶8個耳室的十室結(jié)構(gòu)。前為墓道、甬道,墓門為石仿木結(jié)構(gòu),脊覆黃綠色琉璃瓦。玄宮前室長12.33米,寬9.58米,左右各有2個相同的配室,有石門相通,配室深10.23~10.25米,寬3.7~3.71米。前室之后升8級臺階通過石門入后室,寬25.7米,進深9.57米,高15米,室內(nèi)原有棺床,棺床后有壁龕。后壁并排4個后耳室(棺室),各有石門,其中中間2個門額上鑲嵌有仿木結(jié)構(gòu)裝飾,曾出土過“故次妃穆氏”“故次妃楊氏”墓志。

        周定王墓玄宮制度特殊,為隔室多人葬,或許對于明初孝陵、長陵二帝陵玄宮制度有某種反射,其結(jié)構(gòu)為石基磚券、石門,玄宮寬敞高大,并且總面積超過了明神宗定陵,為已知明代帝王陵墓玄宮之巨擘。

        定王陵西南之王妃陪葬墓整體為圓形,中央為實心柱,周圍環(huán)以圓形拱券式甬道,其外圍呈放射狀分布17個獨立的墓室,室前有門,門前有甬道,甬道外為券門及封門。每個墓室內(nèi)原有棺床,還有綠釉琉璃瓦外槨,正中偏后為一“金井”,面積較大,棺落其上。墓中磚瓦等多為人民公社時期拉走砌倉庫等所用,久毀。在封門后原有墓志一合,棺床前有小牌位式石碑,書某妃位號,多毀;靠近墓室主甬道門兩旁的4個券室為空墓。

        河南鄭州市西南的劉胡垌鄉(xiāng)周悼王墳園遺址前殘存石刻10件,有羊、馬、武將、文官各2件[9]247;現(xiàn)僅存石馬等。此外,位于河南鄭州、滎陽的周藩若干郡王墓前也有石象生或其遺存[9]247[10]129-130。

        原武溫穆王朱朝埨墓是經(jīng)過正式考古發(fā)掘的明代周藩郡王墓[11]。原武王薨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其墓在河南滎陽二十里鋪鄉(xiāng)(今豫龍鎮(zhèn))瓦屋孫村,王妃張氏合葬。墓室內(nèi)除前壁外,畫滿佛教題材的彩繪壁畫。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壁龕,棺床石砌。

        除河南禹州、滎陽等地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周藩郡王等人的墓葬,如周定王之庶三子順陽懷莊王朱有烜,薨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其墓在今駐馬店市上蔡縣邵店鄉(xiāng)金井吳村,王妃吳氏合葬[10]129-130。墓室坐北朝南,為五室結(jié)構(gòu),南北長15.8米,東西最寬處11.1米。該墓資料一直沒有公布,僅部分出土文物見諸披露[12]。

        2.唐藩王陵(南陽地區(qū))

        據(jù)清代《南陽縣志》記載:“明唐定王、靖王、唐世子,并憲、莊、成、敬、順、端、裕諸王墓均在紫山(《明一統(tǒng)志》《府志》、舊《志》),今山陽荒冢累累,碑碣無存。”[13]據(jù)同《志》記載,唐藩諸郡王也有不少葬在南陽城附近。

        筆者曾在南陽市北郊紫山一帶調(diào)查唐藩陵墓,轉(zhuǎn)遍周圍幾座山坡和山腳及登上山頂查看,均未發(fā)現(xiàn)有大型墓葬的遺跡,碑碣等亦無存者。只是在山下村莊中見有明代大型墓葬常見的大青磚等,推測原來的唐藩諸王墓應該就在這一帶。部分出土的明代唐藩親王、郡王、郡主和將軍、中尉及唐王府侍官的墓志,收藏于南陽市博物館等文物保護部門,也有一些散落民間。

        3.伊藩王陵(洛陽地區(qū))

        伊藩各王陵保存情況不一,封土大多已被破壞。其中伊厲王墓(即洛陽谷水西北邙山頂老井村東的東山頭大冢)玄宮以大磚砌成,不計墓道全長34.1米,最寬處24米,玄宮主體為三主室、二配室結(jié)構(gòu),前、中、后三室依次排列,中室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配室,后室的后壁和左右兩壁各有一個壁龕[15]。前室有石門一道,無紋飾;中室及兩配室無石門,后室有木門一道,已朽。

        還發(fā)現(xiàn)過一些可以確認墓主身份的伊藩郡王墓,如洛陽安惠王朱勉堡[16]2823(薨于天順八年,1464年)墓、萬安康懿王朱典櫍(薨于隆慶四年,1570年)墓等,都是磚砌拱券結(jié)構(gòu),均為單室。其中萬安康懿王墓深約4米,墓室之南有墓道[17]。單室磚券,可能是明朝中期及以后伊藩郡王級別墓葬的固定制度。

        4.趙藩王陵(安陽地區(qū))

        清代嘉慶修 《安陽縣志》記載:“明趙簡王、惠王、悼王、靖王、莊王墓,俱在縣西北五十里;趙康王墓,在縣西壽安山?!盵18]除上述《縣志》所載外,康王以后尚有穆王(康王曾孫,嘉靖四十四年襲封,萬歷四十二年薨),以及追封之穆王祖父恭王、父安王,穆王世子未及襲位而薨,穆王孫(世子之侄)襲為末王;康王以后諸王葬地缺載。

        趙藩始封簡王朱高燧墓見于 《中國文物地圖集》之《河南分冊》《河南文物名勝史跡》等專業(yè)圖書著錄[3]277[8]267。據(jù)稱,該墓封土高約3米,周長約40米。墓室由甬道、前室、后室以及左右耳室等組成,磚券頂,石門。王陵以東約200米處有王妃翁氏墓,封土高2.5米,周長20余米,存墓碑1通。

        趙簡王陵在安陽縣新豐鄉(xiāng)李家坡村西南三四里,據(jù)村民講“生產(chǎn)隊學大寨時”被挖開,已毀。陵址為一處高崗,向東可以望見王妃土冢,在王墓左翼。墓址地面可見南北并列兩個大坑,中間有一道土梁,旁邊有兩個小土坑,墓磚已被取走,地表有少量殘碎灰磚瓦和綠釉琉璃件碎片。東南部尚有土冢殘余,殘高約3米。根據(jù)現(xiàn)場遺跡推測,此墓玄宮的結(jié)構(gòu)應為前后(南北)兩個主室,后室東西各出一個耳室。王妃墓現(xiàn)存封土為圓形,邊際已被破壞,高約5米,直徑約15米。封土以南為臺地,其上有殘碎的灰磚瓦,間有少量綠釉琉璃瓦。墓室在封土下,磚券結(jié)構(gòu),石門。門上有盜洞,前后雙室,磚券頂,內(nèi)抹紅灰,室內(nèi)大量淤土。前室約長5米、寬4米,后室規(guī)模略大,東西兩壁各有兩個壁龕,后壁被破壞,仍可看出原亦應有壁龕。

        趙康王墓見于 《中國文物地圖集》之《河南分冊》《河南文物名勝史跡》等圖書著錄[3]277[8]267,稱此陵園坐北朝南,橢圓形圍墻,長250米,寬100米,高約3米,有神道羅鼓橋、壽安山石坊、石象生7對以及享殿遺跡;陵園1943年時毀于兵火?,F(xiàn)存石象2對、石羊1只、石碑2通。

        趙康王陵位于今安陽縣倫掌鄉(xiāng)康王墳村西。村民捐資建黃瓦大殿,供奉玉皇大帝,殿后為康王墓封土。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記載:“康王墳……祠宇宏壯,約許百楹,歷經(jīng)修葺,依然完整。世傳明清鼎革,趙藩披緇削發(fā)訛跡空門有善士王化麟者,有碑可考,捐輸勸募,遂就祠宇改為神龕云?!盵19]據(jù)此分析,此廟最初就是因趙康王園寢原建筑改建而成,而由趙府后裔主其事。

        從康王陵園遺跡觀察,神道南向,西側(cè)尚存一石羊,宮門外西側(cè)有二石座。門前東側(cè)尚存一石獅,殘存一蓮花紋柱礎,尚有嘉靖四十年(1561年)致祭碑,殿前立嘉靖十八年(1539年)祭王妃碑,東尚存一赑屃,碑已佚。殿西前側(cè)有一殘碑額。

        據(jù)老年鄉(xiāng)民介紹:趙康王陵園之宮墻20世紀50年代以后被拆毀,為內(nèi)筑夯土、外包砌石塊結(jié)構(gòu)。原有大殿等建筑于1949年以前被拆毀,幼時曾見過石人石獸,已不知原先具體數(shù)目,20世紀40年代末被鑿碎做地雷用了。墓室內(nèi)有積水,前后兩室,以青磚砌成,起券,兩道石門,前室進深約3米,后室進深亦3米,寬4~5米,兩石棺東西并列。石棺內(nèi)原有木棺,朱漆描金龍鳳。原來的封土有現(xiàn)存的2倍大,高度與房屋相近。

        5.鄭藩王陵(沁陽地區(qū))

        鄭藩始封王為仁宗次子鄭靖王朱瞻埈,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鄭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陜西鳳翔,英宗正統(tǒng)八年(1443年)改封于懷慶(今河南沁陽),次年之國。

        鄭藩各王陵墓均在今沁陽,分散于各處。其中鄭藩第四代四任王即懿王朱祐檡 (薨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墓在今河南沁陽西萬鄉(xiāng)校尉營村,玄宮磚砌,穹隆頂,寬5.8米,進深8.3米,前室中宵出土多尊彩繪泥俑,后室并置鄭懿王及其王妃閻氏、趙氏三棺[3]205。第五代鄭恭王卒于萬歷十九年(1591年),其墓位于山王莊鄉(xiāng)王莊村東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封土高3米[3]205。

        鄭恭王之子端清世子朱載堉精于律算,以古代科學家之名載諸史冊,卒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其墓位于鄭恭王墓以東約1公里處,封土高2.5米,直徑7.6米[3]205。該墓是已知鄭藩各王墓中地面建筑保存最好的,有新修磚砌圍墻及墓碑,神道長126米,寬10米,恐已非明朝制度。

        6.潞府王墓及王妃墓(新鄉(xiāng)地區(qū))

        潞簡王朱翊镠卒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十五日,次年八月葬于衛(wèi)輝府城西之五龍崗,其地今屬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北郊鳳凰山南麓。潞簡王陵在民國時期已被盜掘一空,1978年,河南省博物館、新鄉(xiāng)市博物館對該陵作了調(diào)查和測量[20]。陵園建于山前緩坡地上,分東西兩個墓葬區(qū)。東墓區(qū)為潞簡王陵園,西墓區(qū)為簡王次妃趙氏墓園。兩座陵園皆朝向西南,但略有夾角,并不完全一致。

        東墓區(qū)地面建筑分為神道和陵宮兩部分。

        神道的最南端為仿木結(jié)構(gòu)三闕四柱龍紋浮雕青石牌坊一座,額坊上鐫“潞藩佳城”四字。牌坊的東西兩側(cè)各有方柱形青石雕龍望柱一根,由此往北為青石雕成的神道石象生,為石獸14對、石人1對。

        陵宮原有內(nèi)外兩重墻垣,內(nèi)宮墻現(xiàn)已基本無存。外宮墻全部以青條石砌成,分為前、中、后三進院落。南墻正中辟宮門(外宮門),條石砌拱券式,辟門三洞,單檐歇山頂,覆綠釉琉璃瓦。門內(nèi)有仿木結(jié)構(gòu)的四柱三闕石牌樓一座,牌坊兩側(cè)各有石墻向東西延伸,復折而向北銜接第二進院落宮墻,疑此牌樓為原內(nèi)宮城的南墻正門,即內(nèi)宮門。石牌坊以北有享殿前門(即中門)遺址①關(guān)于明代親王陵園建筑物之名稱,萬歷重修《大明會典》卷二○三《工部·王府墳塋》條下記永樂八年定制中有“享堂”“中門”“外門”等名。見影印本《大明會典》,第5冊,第2730頁。,由此進入陵宮的第二進院落,中門為五間兩進式宮門,單檐歇山頂,覆綠釉琉璃瓦。第二進院落的核心建筑為享殿,前有月臺。從殘存柱礎推斷,原享殿應為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殿前左右為東西配殿。享殿月臺下有石獅1對,左右分別豎立刊刻皇帝、皇太子遣官致祭祭文的石碑。

        享殿后有條石砌墻一道,正中為單闕石牌坊門一座,由此進入第三進院落。石坊門內(nèi)有石供器5件,為香鼎一、花瓶二、燭臺二,5件石供器之下各承以石座,其后為石條祭案一。其北為石砌碑臺一座(據(jù)說原來曾有“明樓”式建筑),上立方座石碑一塊,碑陽正楷書徑尺大字“敕封潞簡王之墓”,碑陰刻墓主生卒年月日時。碑后為墳冢,圓形,環(huán)砌以條石,高9.35米,直徑40米,內(nèi)填以土,南部正中開一券門,券門內(nèi)西側(cè)有石級可以上達冢頂,墓室在土冢之下。

        玄宮朝南偏西,由甬道、前室、左右配室、后室共五部分組成,石砌拱券結(jié)構(gòu)。各室之間有拱券門相通,原有石門,已失。前室中間陳設石幾筵,為石臺案上置香爐、花瓶、燭臺一副。壙志置于后室門外,志蓋已失。后室正中偏后設石砌棺床。玄宮距地表深3.8米,墓室總面積185平方米。

        次妃趙氏先潞簡王卒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其墓園結(jié)構(gòu)雖與潞簡王陵相似[20-21],但不設神道石象生。陵宮有內(nèi)外兩重石砌宮墻,北垣為半圓形,分成三進院落。陵宮內(nèi)的建筑布局與潞簡王陵相似,但大多體量比較小,建筑級別低。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依次為:拱券式三洞宮門一座(在外宮墻南部正中)、四柱三間石牌樓(由此進入內(nèi)宮垣)一座、享前殿門(由此進入第二進院落)、享殿、四柱三間石牌樓(左右兩間以雕花石板封堵,由此進入第三進院落)、5件石供器和條石祭案、“明樓”、墳冢。墳冢包砌條石,周長130米,高10米。

        趙次妃墓室與潞簡王墓室相似,它的高度雖然稍遜于簡王玄宮,但其前后兩室的面積均大于潞簡王玄宮,總面積達到230平方米,特別是甬道寬敞,其前另起隧道券,平面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近似明神宗定陵式五室玄宮。

        趙次妃陵宮內(nèi)墻外東西兩側(cè)(與“明樓”同一緯度處),各有一座陪葬墓,稱為“丫鬟墓”;地表有白石砌的圓形墓冢,下為石砌墓穴,有主室和耳室;內(nèi)置棺床。發(fā)掘者推測墓主是趙氏的“隨侍”或丫鬟,但從墓葬位置及規(guī)格來看,墓主更可能是潞簡王的媵妾。

        在今衛(wèi)輝市區(qū)西北近30公里處還有一座“明潞王蔡妃墓”[3]256。據(jù)筆者調(diào)查,此墓位于今衛(wèi)輝市區(qū)西北獅豹頭鄉(xiāng)的砂掌村西,處于群山之中,墓室為石券結(jié)構(gòu),前后兩個主室,前室兩側(cè)各出一個耳室,結(jié)構(gòu)與潞簡王陵玄宮相同,但規(guī)模似更大一些。該墓早年被盜掘,盜洞猶存。村民介紹,1950年前后挖開時見有頭發(fā)和殘破棺板;后來“文化大革命”中該墓室又被作為“防空洞”使用,墓室經(jīng)改造而受到進一步破壞。

        關(guān)于墓主身份,查《潞簡王壙志》,朱翊镠妃嬪媵妾10余人中并沒有蔡氏其人,而其他無名封之媵妾理應不可能單獨享用如此規(guī)模的墓室。所以筆者推測,此“蔡妃”應該是二代潞王朱常淓之妃。朱常淓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嗣王位,崇禎時,農(nóng)民軍滋漫山西、河北,“盜發(fā)王妃?!?,朱常淓因奏請:“賊延蔓漸及江北,鳳、泗陵寢可虞,宜早行剿滅。”[16]3649此次被盜發(fā)之王妃冢,很可能就是衛(wèi)輝的這座蔡妃墓。蔡妃墓規(guī)模宏大,可能也是此潞王的壽藏。

        7.福藩墓葬(洛陽地區(qū))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兵陷洛陽,福王不聽原任兵部尚書呂維祺“名義甚重、毋自辱”的忠告,“見自成,泥首乞命,自成歷數(shù)其罪,遂遇害”[22]。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河南地方官及福世子朱由崧等人將常洵改葬于邙山。1924年,明福王朱常洵的壙志出土自河南孟津縣麻屯鄉(xiāng)廟槐村南約500米處[23];早年還出土過《大明福藩妃王氏壙志銘》。

        1983年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洛陽東花壇立交橋建設工地清理了3座明墓,三墓北鄰焦枝鐵路,呈“品”字形排列,其中M12出土的青磚上刻有“大明崇禎三年三月廿二日,福府瓦匠孫尚喜、張嘉猷、孫尚進、周天梁”等文字,因判定為福王家族墓地[24]。三墓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磚砌拱券式,由墓道、封門墻、門洞及石門、甬道、墓室等幾部分組成。關(guān)于三位墓主的身份,推測或為福王朱常洵之妃妾,或為其夭折子,因缺乏墓志等身份證明材料而尚不得確證。

        三、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府、王陵遺存的基本狀況分析

        從前述內(nèi)容來看,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府、王陵的整體保存狀況并不甚好,極少有基本完整保存者,也沒有經(jīng)過全面、系統(tǒng)的考古勘探和發(fā)掘。

        以王府保存狀況而言,到明末時,河南地區(qū)應該有完好的親王府8座(周、唐、趙、鄭、崇、徽、潞、福),郡王府至少數(shù)十座。目前沒有一座完整或基本完整保留下來的明代藩王府,除開封的周王府外,其他王府的遺址范圍也缺乏準確的考古勘探資料。河南各王府的遺存,主要是保留了一些府邸后部的高臺建筑,特別是安陽原趙王府的“高閣寺”、衛(wèi)輝原潞王府的“望京樓”,基構(gòu)尚屬完好,一些建筑的細部裝飾仍保有明代風格,實屬難得。另外,洛陽的福王府尚有一段宮墻和門獅等遺存;開封周王府已經(jīng)鉆探出了四至范圍,因其被黃河淤泥湮沒,估計考古發(fā)掘條件成熟時會有重大發(fā)現(xiàn)。

        以藩王墓葬而言,除潞簡王及其次妃趙氏陵園大體保存完好(建筑遺存甚少,但基址清晰)以外,其他各地藩王陵墓已經(jīng)基本沒有屬于明代的地面建筑,有些甚至連封土、碑刻、石象生等都早已蕩然無存??ね跻韵伦谑页蓡T的墓葬保存有遺跡者更少。從各地實際調(diào)查情況來看,各藩王陵墓的遺存形式主要是地下的墓室,地面封土、碑碣、石象生,還有大多已散落的壙志和墓磚。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不少藩王陵墓或其他王族成員墓葬在地方志等明清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目前尚未找到相應的遺存,但這些線索不能完全忽視。

        無論是王府、王陵,抑或其他與明代藩王有關(guān)的文化遺產(chǎn),除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者外,通常都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gòu),有些低級別的文保單位或文物點,只是由村“文保員”監(jiān)管,這些人都是村民兼職,通常也只是每個行政村一人。

        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府、王陵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之所以還處在一個不高的層次,主要是受到了一些“先天性”因素的限制。首先,河南在全國幾個著名的“文物大省”中堪稱翹楚,自史前、夏商以后,重要的文物資源多如牛毛,而明代王府、王陵不僅規(guī)模相對比較小,而且保存狀況在整體上也偏差,因此很難引起足夠的關(guān)注。其次,中國考古學的傳統(tǒng)下限是明末(1644年),但在實際工作中,除一些大型的墓葬外,對元明墓葬和其他遺跡遺存長期少有關(guān)注,直到最近20年才逐漸改觀。在這個不能忽視的學術(shù)大背景下,明代王府、王陵也不可能被例外垂青。另外,河南地區(qū)明代王府、王陵的總體數(shù)量比較大(“三普”中又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但公布的文物保護級別通常以偏低者居多;相關(guān)文物所在地的民眾也沒有把這些歷史遺產(chǎn)當作是一種文化財富,對其內(nèi)涵了解不夠,甚至完全缺乏了解,因而漠視。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明代王府、王陵等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專業(yè)工作者對于明代王府、王陵等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進而全面、準確地揭示其內(nèi)涵和文物價值;主管部門量體裁衣制定有針對性的分級、分類保護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制定配套的政策,以保障其落實執(zhí)行。

        (2)從實際出發(fā)做好保護工作。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對應著不同級別的保護標準,文物保護工作中“人少事多”是多年來的常態(tài),甚至疲于奔命都習以為常。由于自身價值不同,明代王府、王陵的保護工作當然也不可能統(tǒng)一標準,應該明確遺存的文化價值分出級差,穩(wěn)步推進實際工作。

        (3)充分利用民間力量加強保護工作。文物保護級別高(國家級、省級)的明代王府、王陵應該嚴格執(zhí)行相關(guān)的保護標準;一些保護級別低,甚至尚未定級而又一時難以關(guān)照到的文物點,或可以借助民間力量加強保護。如安陽縣趙康王陵,其前部被改造利用為寺廟,這顯然并不是一種穩(wěn)妥的保護方式,但民間在“用”的同時起到了“保”的作用,總要好于棄之荒野無人問津。如果能夠處理好“?!焙汀坝谩钡年P(guān)系,充分動員民間力量在合理利用的同時切實保護文物,也許不失為一種可探索的模式。

        (4)加強所在地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明代王府大多在中心城市,至少是縣城,其現(xiàn)有的地面遺跡凡已列為文保單位者保護難度相對比較小。而各藩王陵墓和其他宗室成員墓葬通常都分散在田野,保護、監(jiān)管的難度非常大,建議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提高鄉(xiāng)民對這些文化遺產(chǎn)的認識,把它們作為所在村鎮(zhèn)的地方文化品牌、歷史傳承的榮耀。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監(jiān)管變成民眾自覺,講好地方文化遺產(chǎn)故事。

        (5)妥善處理散落民間的與明代王府、王陵有關(guān)的遺物。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和明代王府、王陵有關(guān)的遺物散落于民間,主要是神道石刻、碑碣、墓志、建筑構(gòu)件等。這些東西如果能夠確認是出土文物,應該通過法律等手段追回收歸國有;如果不能證明其來源非法,在現(xiàn)有文物保護法的框架下,可以鼓勵在民間適度集中,條件成熟者應該建立非國有專題博物館進行保護、展示。但在這個過程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于藏品征集和推出這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不能缺位。

        河南地區(qū)的明代王府、王陵是一個整體,它們前后連貫,各府之間也有一定的相互影響關(guān)系,這些是明代河南地方史、明代考古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相關(guān)研究和保護工作能夠推動強化這些文化遺產(chǎn)所在地周邊民眾的認同感,進一步強化文物保護意識,行政主管部門、文博考古專業(yè)人士、歸屬地民間達成有效的共識,找到利益平衡點,處理好切實保護、合理利用、轉(zhuǎn)借他用的關(guān)系。最終使這些歷經(jīng)劫難的歷史文化遺存能夠通過不同的、恰當?shù)男问?,盡可能長遠地保存下去,永久傳承;至少不再出現(xiàn)人為的破壞。

        本文為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2011年度首批課題 《河南地區(qū)明代藩王府邸、陵墓遺存調(diào)查》(G2011-05)的中期成果。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多卷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172DA26)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王陵王府
        一士之諤諤
        thé ATRE茶聚場北京王府中環(huán)店
        一世之諤諤
        視野(2020年2期)2020-02-16 14:54:53
        一士之諤諤
        一士之諤諤
        愛你(2019年41期)2019-11-16 03:14:34
        桂林靖江王陵遺址博物館宣傳教育探析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1:00
        一士之諤諤
        知識窗(2019年8期)2019-09-03 02:01:14
        OCCUPATIONAL HAZARDS
        論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開發(fā)
        略論明朝代王府的犯罪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 色狠狠av老熟女| 日韩手机在线免费视频| 日本岛国大片不卡人妻|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 国产乡下妇女做爰|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色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 人 免费 在线电影| 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天堂|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vr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侵犯了美丽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高清不卡在线视频|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站|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激情 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在线播放| 少妇愉情理伦片| 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 狼人av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视频国产一区| 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gif| 有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裸体歌舞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在线播放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