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易悅 西華師范大學
當代教師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課程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信息與信息社會呢?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毋庸置疑,任何一門課程學習的良好開端都必定是以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目標為導向,以教師教學的持久的熱情和動力為前提的。不少信息技術教師在真正踏入教師行業(yè)后,之前的所有的熱情和動力都有可能在平淡的教學生活與學生的日常摩擦中消耗殆盡,這極不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個人認為正是由于這種隱形的“課堂殺手”導致了教師教學熱情和動力的消退。面對這樣的一種情況,教師必須對自己的狀態(tài)進行調整,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意識到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并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交往關系。事實上,學生在自己所喜愛的老師所教的課程上表現(xiàn)普遍都比較好。
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已成為各中學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它通過計算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信息與信息社會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從課程理念出發(f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上應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積極開展相關的課外活動等,并能為學生提供有用的、有益的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普通高中學生對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及其應用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見解,并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等。但是每個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基礎上都各有千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注意到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儲備容量的差別,并時刻注意學生交流學習時的氛圍,要避免有些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或者自我膨脹。為了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就必須準確把握高中階段學生的特點。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任何一門課程都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才能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毫無疑問,學生自己上機動手實踐的效果遠比只聽老師講課的效果要好得多。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可能興趣十分濃厚,但隨著教學的進行,熱情減淡,甚至不再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師在講解網(wǎng)絡傳輸介質時應盡量和同學們的日常生活接軌,使得課本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準確無誤地把握知識點。
科學的教學理念是正確的教育結果的基石,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避免“閉關鎖國”。教師的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師的領導方式。素質教育理念下,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要求減少學生在教師的統(tǒng)一支配下的被動學習,而提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
按教材的系統(tǒng)性進行教學,概括為一個詞,那便是“循序漸進”。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多為講解+板書,而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實踐性比較強,教學中的上機操作部分僅在講臺上通過講解+板書的方式恐怕無法使學生理解透徹。比如老師介紹計算機網(wǎng)絡的組成和各協(xié)議的作用時講得手舞足蹈,興高采烈,但講臺下的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并不能夠充分接受,甚至可能是一頭霧水,下課鈴一響,不出一個星期學生也就全忘完了,是以許多人說當老師最痛苦的不是一直在渡學生過河,而是在好不容易渡完之后發(fā)現(xiàn)還有往回游的。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只有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快、更好、更準確地掌握知識。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每個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基礎上都各有千秋,為了不導致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使優(yōu)生不優(yōu),差生越學越差的情況出現(xiàn),分層教學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如設置問題難度時應做到難度梯次較為明顯,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選擇較高難度的題目進行思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學生在完成中等層次的題目之后自我效能感提高,不會因此題目過難而導致自信心喪失。
總之,由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區(qū)別于其他階段的教學,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班上學生的教學方法。只有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的人才。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當代信息技術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