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昱
云南方言屬于漢語西南官話,在多民族混居中,云南方言受到了彝語的影響,“妹”這個詞匯不僅是姐妹之妹,更是一種親昵的表達,飽含了對孩童與女性的眷愛之情。
提起云南,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相比分布在云南省內(nèi)的藏緬、壯侗、苗瑤、孟一高棉語族里的三十余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云南的漢語方言似乎顯得有些“單調(diào)”:除了中越邊境的小城河口城區(qū)由于近代廣東商人在此經(jīng)商的關(guān)系一度通行粵語之外,其余地方近乎是西南官話一統(tǒng)天下。
眾所周知,分布在川、渝、滇、黔、鄂、桂、湘等多個省份的西南官話,是分布廣且內(nèi)部分歧小的一種漢語方言,由于大眾媒體的影響,人們對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四川話”已相當熟悉,而同屬西南官話的云南方言卻顯得沒什么“存在感”。事實上,令人感到陌生的云南方言仍有不少奇特之處。在省內(nèi)廣泛分布的“妹”,就是其中之一。
云南當?shù)氐姆窖栽~匯“妹”,常用義項大抵有二:其一,用作對小孩的昵稱,意思近似于內(nèi)地的“孩子、寶寶”。其二,用作嘆詞,表示驚奇或贊嘆,意思相當于內(nèi)地的“乖乖”。在一些偏僻、閉塞的地區(qū),這個方言詞的義項更多一些。在麻栗坡、文山、硯山等地,這個詞常用在女孩子的乳名里,當?shù)厝嗽跒榕⒆悠鹑槊麜r往往要加上一個為女性常用的字,如“麗”“艷”“華”“美”等,但若有了表示女性的“妹”,上述詞語就勿需再加了。
再進一步探究的話,這個字雖然寫作“妹”,實際又不是“妹”。這是因為云南方言里并不是沒有“妹、妹妹、妹子”等詞,其中“妹”的讀音也與普通話基本相同;而作為方言詞匯的“妹”,發(fā)音倒更近乎“埋”。含義也與“姐妹”之“妹”大相徑庭。既然音義皆不符,大概只是借用漢字“妹”的寫法而已。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恐怕還與云南多民族混居的背景有關(guān)。相對而言,漢語和漢文化因其高度成熟和豐富而在云南處于強勢地位,但云南方言在數(shù)百年間與各少數(shù)民族語言共處的情況下,同樣不能避免后者詞匯的影響。譬如云南省會“昆明”,就來自于彝語的“海邊之地”;著名的石林所在地路南。是彝語“布滿黑石之地”的意思。
那么,“妹”會不會是來自彝語的借詞呢?畢竟,這個方言詞遍布云南各地,而只有作為唯一分布于全省而又有自己獨立語言的彝族,才有這個“資格”。巧合的是,彝語內(nèi)部方言分歧雖大,但對于“女兒”的讀法卻很一致,更與漢字“埋”的發(fā)音相當接近。換句話說,云南方言很可能是從彝語中借入了“妹”。這個詞最早的意義只是“女兒”,之后在云南方言自身的發(fā)展中,又引申出了對小孩的昵稱乃至用于女孩子的乳名等含義,成為令外省人不甚了解的一個特殊方言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