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芒
十月天寒,
雨凝而雪。
北風吹瓦,
霜雪壓枝,
黑狗白了,
白狗胖了,
江山一籠統(tǒng),
笑壞了臨窗那閑人。
煮一壺粗茶,
燒旺一爐火,
今夜友來,
不覺冬寒。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可愛的,或許就是小雪,很多人都喜歡用它作名字,絕對是“成名”率最高的節(jié)氣,估計很少聽說誰的名字叫小暑、大暑、霜降。
小雪時節(jié),的確是超可愛的。雖說西北風在北方大地上策馬奔騰了一波又一波,可是天還沒冷透,穿得曖曖的出門去,宜賞雪,宜會友,宜吃火鍋、麻辣燙……實在想不出有什么不適宜的,所以對小雪,除了寵愛,真是沒有辦法哦。
一候 虹藏不見
小雪時節(jié),天空落下來的是雪花,而不是雨水,自然不會出現(xiàn)雨后彩虹。
二候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大地的陰氣下沉。
三候 閉塞而成冬
陽氣上升,陰氣下沉,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小雪是冬天的第二個節(jié)氣,此時,冷空氣勢頭強勁,一路南下,氣溫普遍下降,在黃河以北地區(qū)會出現(xiàn)初雪。
初雪,作為冬天的第一場雪,往往很受人們關注。這一關注,卻讓預報員們?yōu)殡y了,他們調侃說,“初雪如同初戀,預見不如遇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預測初雪比預測初戀還難。往往第一場雪時,氣溫還不夠低,雪隨下隨化,甚至剛開始下的不是雪,而是霰。霰,又稱雪丸或軟雹,是白色不透明的、雪狀結構的冰粒子組成的固態(tài)降水。而且呀,也不是隨便飄點雪就叫初雪,人家也是有標準的。以北京為例,初雪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
北京市(全市共20個人工氣象站)有10個以上人工氣象站觀測到雪;
5大城區(qū)(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南郊)氣象站均觀測到雪;
3個以上城區(qū)氣象站觀測到雪,且至少有1站的雪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
瞧瞧,要成為名正言順的初雪多不容易??!
你知道嗎?
在日本,11月被稱為“雪待月”或者“雪見月”,也是一個期待并迎接初雪的時節(jié)。地道好吃的臘肉,煮出來以后,脂肪層是完全透亮的,瘦肉部分是深紫色,有一股特殊的柴香味。
在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沒見過啥世面的農(nóng)夫,家里很窮,常常穿著破麻爛絮,勉強熬過冬天。冬天里,他到田里干活,太陽曬在背上,讓他感到特別舒服。他從來沒見過什么高樓廣廈,更不知絲絮毛皮為何物,背曬太陽是他知道的最溫暖最舒適的東西。于是,他覺得把自己的這個發(fā)現(xiàn)獻給國君,定會得到重賞。 (成語“野人獻曝”出自《列子·楊朱》)
最后,宋國農(nóng)夫當然沒有獻上冬日曬背這個發(fā)現(xiàn),估計就算去獻,大概也會被國君趕出去。飽食終日、錦帽貂裘的人怎會懂得陽光的好呢?冬日里,氣候寒冷,陽光微弱,景物蕭瑟,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郁郁寡歡的情緒,更嚴重的,甚至會讓人患上“冬季抑郁癥”。所以我們應該像宋國農(nóng)夫一樣,走出去,動起來,多曬太陽,保持活力。
小雪過后,大地馬上要進入食物匱乏的冬季。不過,對于我們聰明的祖先來說,這都不是事兒——我國民間早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
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干燥,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關于臘肉的腌制,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做法。一般分為風干肉、煙熏肉,風干肉是將用鹽和花椒腌制好的肉,涂抹上白酒、甜面醬和醪糟,再放在通風處自然風干而成;煙熏肉是將肉用濕的松柏樹枝、桔皮、柚子殼等物燃燒所散發(fā)的煙來熏制一個月左右,以此熏人特殊香味口感。等到春節(jié)時候,正好享受臘味美食。最
對中國人來說,過年就要有年味兒,而臘味恰恰是“中國味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縷。不過呢,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來看,臘制品雖然味美,但是不利于健康,不宜多吃。所以呢,吃的時候最好配上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既降低了亞硝酸鹽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營養(yǎng)。
天氣冷了,你那里下雪了嗎?如果下雪了,那千萬不要錯過當小偵探的機會哦。
去公園或者是野外,觀察一下雪地上的腳印,看看是誰走過了?沿著這些“蛛絲馬跡”,也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藏身之處。想必你還會發(fā)現(xiàn),能夠與你“偶遇”的動物并不多,因為人家睡覺去啦。為了適應冬季的惡劣環(huán)境,好多動物都有冬眠的習慣,在冬眠的時候,它們把能量消耗降到最低,生命活動接近停止狀態(tài),直到天氣曖了,再醒過來。
如果你夠細心,你還會發(fā)現(xiàn)路邊上的樹木都穿上了“衣服”——楊樹、柳樹根部以上被刷上了一層石灰水。莫非石灰水能保曖?顯然不能,不過它確實能夠保護樹木。一來,石灰水可以殺死在樹干上準備越冬的真菌、細菌和害蟲;二來,石灰是白色的,不易吸熱,可以將大部分的陽光反射掉,減少晝夜溫差對樹皮的損害。
下雪了,天冷路滑不想出門?好無趣哦!瞧瞧人家古人在下雪天做什么——
晉朝時的一個雪夜,王子猷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一片皎潔。他叫家人拿酒來喝,邊飲酒,邊徘徊,邊吟詠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他想起了好友戴安道。他自己住在山陰縣,戴安道住在剡(shan)縣,這一想起不打緊,他立即連夜坐著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到了戴家門口,他卻不進去了,而是原路返回。別人問為什么,王子猷說:“我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一定要見他呢?”(《王子猷居山陰》出自《世說新語》)
明朝的詩人黃哲,嶺南人,生平?jīng)]有見過下雪。他第一次來北方,遇到了下雪天,當別人都圍著火爐取暖的時候,他卻偏偏“倚篷聽雪”,并且連連贊嘆:“天下奇音莫過于是?!焙髞砘氐郊?,他建了一座亭軒,取名“聽雪篷”。他對北方的雪如此癡戀,以至于連自己的詩集都命名為《雪篷集》。
古人以如此閑適、浪漫的心情對待大自然的恩賜,實在是讓今天的我們羨慕。古人的志趣,或許我們學不來,但是我們卻可以試著放慢腳步,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
小雪
(唐)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冬日,宜飲酒、賞雪、會友,也適宜放任一縷閑愁隨雪花飛舞。戴叔倫便是這個賞雪的愁人。戴叔倫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祖父、父親幾代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
在風中飛舞的雪花真是百看不厭,還有更多的雪花像素蝶一樣,消失在山林之中。
心懷憂愁的我在窗前讀書,看著那一片又一片飛來的雪花,只覺得身上更寒了。
戴叔倫定是喜愛雪花的,他寫雪花而不寫“雪花”,而是“花雪”,這種寫法實在是妙,讓我們眼前一下子就出現(xiàn)了白雪如花,隨風飛舞的形象。再比如,他用數(shù)量詞“片”,不僅表現(xiàn)了雪花的寥落稀疏,還給人傳達了一種寂靜輕巧的美。如此妥帖的遣詞,若是沒有喜愛,怎么能描畫得如此人木三分呢?
水仙有一個肥碩的鱗莖,長得頗象洋蔥、大蒜,所以又被叫作“雅蒜”、“天蔥”。水仙花易活,無須泥土,只要清水就能供養(yǎng)。選一個雅致的瓷盤,植入水仙球莖,用幾粒石子固定住,記得經(jīng)常給它們換水。慢慢地,它們便會長出挺拔翠綠的花莖,不久后,會冒出朵朵潔白的小花苞?;ㄩ_時,六片白色的花瓣,襯著淡黃色花蕊,一室幽香,真是可愛極了,為天寒的日子增添了許多甜潤的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