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游沙湖》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的推薦作品。作為選修教材中的選文,而且還是推薦篇目,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得不到重視。通常都是學生讀讀,教師簡單地提提文言重點字詞,就不了了之了。
但蘇軾的《游沙湖》,如果教師不給予適當?shù)囊龑?,學生要想深層次地理解是比較困難的。
凡文章皆有主旨,或傳情,或說理,或言志。游記散文也如此。我們學過的《游褒禪山記》告訴我們做事要盡志盡力并借助外物以及“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道理;《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強調(diào)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diào)查;《記承天寺夜游》“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體現(xiàn)了蘇軾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那么,《游沙湖》的主旨是什么?一般認為是表達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然而,我認為這個結(jié)論可能是對的,但理解有待深入。
探討《游沙湖》的主旨,我們可以從“劇飲”這個入口切入。劇飲是痛飲,痛快飲酒。蘇軾為什么會在大病初愈時痛快飲酒?王勃在《滕王閣序》里說:“四美具,二難并”就會快樂幸福?!岸y”是賢主、嘉賓;“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那么《游沙湖》中的“二難”和“四美”分別是什么呢?
賢主、嘉賓,從第一段不難發(fā)現(xiàn),是同為“異人”的作者和龐安常。龐安常聰穎絕人但天妒英才,聾;蘇軾才氣逼人但眾女謠諑,被貶。二人惺惺相惜。
良辰、美景、樂事顯而易見。良辰:春日、薄暮。美景:甘泉、蘭芽、凈路、春雨。樂事:游寺、聽泉、沐雨、吟歌。那么“賞心”呢?對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四個詞語并列,我們通常認為:良辰、美景、樂事具備了,就會開心,賞心應該是結(jié)果,不應是條件??墒侵档米⒁馐牵@四個詞是并列的,可見這里的賞心是條件并不是結(jié)果。如何理解?“景是眾人同,情乃一人領(lǐng)!”比如,今天校園萬物復蘇、花團錦簇,這是良辰美景,可是如果我們因為跟別人發(fā)生了矛盾,我們當然不覺得美。所以,這里的“賞心”不是良辰美景樂事引起的快樂心情,而是本來就具備的主觀心態(tài)。那么本文里的主觀心態(tài)是什么?我們從蘇軾寫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可以得知,這里的“賞心”是詩人因為“流水能西”的觸動生發(fā)出的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然而,蘇軾生性達觀超然,是不是任何時候遇到任何事都全無心思、笑哈哈、樂滋滋呢?不是。如此多的詩文詞賦就是他內(nèi)心不平靜的明證,是心有千千結(jié)的明證。官位降了,生活困頓了,蘇軾不是神仙,怎么會沒有痛苦?他只不過是擯棄消極哀嘆,秉持陽光心態(tài)罷了。也許某個夜深人靜時候我們能聽到他低聲嘆息,也許在某個聚會上觥籌交錯時我們能看到他眼角的憂郁。我們來看看他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此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lǐng)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guān)。但內(nèi)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作者借月夜孤鴻托物寓懷,表達了這種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一下,劇飲的原因有二:二難已并,四美已具。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游沙湖》的主旨也是多元豐富的:有對穎悟絕人的龐安常的贊美,有對清泉寺美景的喜愛,有樂觀曠達,也有被貶的不平靜、痛苦。
在大家都認為《游沙湖》是一篇抒寫作者“樂觀態(tài)度”的小品文時,我更愿意引領(lǐng)學生探究作者內(nèi)心深處豐富復雜的情感,讓他們認識一個真實的、有血肉的蘇軾,讓他們?nèi)ジ惺苌⑽亩嘣S富的主旨。
普霞,湖北巴東縣第一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