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看,文言文是學習的一大難點;從教師的教來看,文言文也是教授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對于語文基礎較弱的中專生,文言文更是他們頭疼的問題。那么,如何將文言文化深奧為淺顯并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這成了我們教師需要探究的問題。本文以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蘇省職業(yè)學校語文教材第二冊中的文言文為例,來探討文言文教學的新路徑、新方法。
一、對話式
對話式,即以情景對話的方式展開教學。相較于現代文,文言文中的對話常常省略主語,而用一個“曰”字就引起一段對話。因而,文言文中的對話比現代文要難,學生也常常被眾多的“曰”繞暈。“對話式”適合對話較多的文言文,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該篇文章涉及5個人物,即孔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又因古人涉及名、字等,學生極易混淆,人物與語言對應不上。因此,這篇課文筆者采用了三次對話,分別在課初、課中、課末三個部分展開,層層遞進。課初,以小組為單位扮演角色,每小組飾演一個人物,借對話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和人物關系。此階段目標較低,只需學生按照課文原話小組齊讀即可。課中,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選擇5位學生進行對話,其他同學在他們的對話中進一步理清人物與語言的關系,為深入分析人物語言內涵奠定基礎。課末,學生既對本文的語句含義有了一定的掌握,又對人物語言所體現出的個人性格和志向有清楚的認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飾演5個角色,用白話文進行對話,并且對對話的要求更高,要通過神情、語氣展現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
三次對話,逐層深入,不僅將課堂留給了學生,而且在趣味性的對話中學生輕松自由地達到了本課的預設目標。
當然,對話式并不一定要貫穿于整個課堂,也可以是課堂中的某一個流程,比如《赤壁賦》中主與客的對話。另外,對話的形式也是多樣的,除了上文中筆者運用到的小組間對話、幾位學生的對話、組內對話外,還可以加強師生對話。
二、表演式
表演是對話的升華,不僅要求學生熟悉文中的語言,還需要將文章內容通過神態(tài)、動作等展現出來。
中專生一般語文基礎普遍比較差,在文言文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很多學生看到《鴻門宴》這篇文言文,可以說是“望而卻步”??墒枪P者在布置預習時多加了一個要求“這篇文章我們要表演出來”,學生們閱讀這篇文章時明顯興趣增加了很多。
《鴻門宴》中不管是宴席位置,還是樊噲闖帳、項莊舞劍等情節(jié)都充滿了場面性,都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整篇文章也極具表演性。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采取了表演的方式來教學這篇文言文。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另外,在串講字詞句的基礎上進行表演也可以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手段。從實際教學來看,學生們知曉這篇文章需要表演不僅提前做好預習工作,而且在串講字詞句時也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環(huán)節(jié)也是比較成功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課文中人物較少,表演式可能會造成課堂上幾個人很積極,而其他人作為觀眾就比較消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者,老師可以與學生一同討論添加人物從而充實表演內容;二者,可以在表演后增加點評環(huán)節(jié),讓“觀眾”成為“評委”,從而吸引學生做好觀看和思考;三者,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再設一組表演;四者,文中場景較多的情況下,可以分場景選擇不同的學生表演,提高參與度。具體如何選擇,需要老師按照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目標安排。
三、辯論式
現在文言文教學的狀態(tài)可以說是“講者口若懸河,學者呆若木雞。說來有源,記者無情。海爾諄諄,聽我藐藐”。那為何不將學生成為“講者”呢?不僅要讓學生講,還要對著講,辯論著講。
文言文教學的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再說《鴻門宴》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選擇哪個點來切入《鴻門宴》文學文化方面的教學呢?而且這個點還要讓學生愿意去研究,愿意去講出來呢?筆者嘗試讓學生通過辯論的方式來達到預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正確看待項羽失敗的原因,學會通過自主適當地探究評析歷史人物。因此,在完成“文言”和“文章”兩個方面的初步教學后,筆者設計了一場以“項羽劉邦誰是真正的英雄”為論題的辯論賽。學生自主分成兩組,抽簽確定論點,小組自行確定辯論隊員并在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合理分工,利用周末時間進行準備。老師提前在班級群中下發(fā)一定的辯論資料,并利用網絡或者面對面進行指導。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加入到辯論中,除了準備過程的合理分工外,在課堂辯論中添加了集體自由辯論環(huán)節(jié)。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們很用心,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當然,我們的每學期的課時是有限的,而組織辯論賽固然能夠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提升,但是并不適合常常組織。因而,課堂上我們要可以簡化辯論流程,突出辯論,而輕視程式。如就文言文中的某一個核心觀點,設計一個合理的問題,老師課堂上拋出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后,直接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如果一節(jié)課是一場劇,那么,一個簡略版的辯論,可能會成為一節(jié)課的高潮,更是學生思維的高潮。
四、競答式
競答,即競相回答。競答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知識點零碎、雜亂的文言文來說,非常適合使用這一方法。在競答環(huán)節(jié)設置時可以對文言文知識點進行分類,比如通假字、古今異義、句式等。而學生要達到競答的水平,一般需要在熟練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否則競答中大多數都是不會的,也只是熱鬧一場白白浪費時間了。而要達到競答的程度另一個方面也需要知識點較多,方便出題和比賽。
因此,筆者常常是以文言文一個單元為單位,在一個單元文言文講完并布置學生做好復習工作后,以競答的方式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同時,學生為了在競答中獲勝也會提高其復習的認真度。競答中既要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又要讓復習充分的學生有更多的展示機會。所以,在競答中既設計了必答題,并且是每組每個成員均有必答題,又設計了搶答題,讓用心復習的學生有更多的展現機會,從而也促進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
其實,競答除了可以用來檢查復習情況,檢查預習時也可以采用這一方式。目前從學生預習現狀來看,很多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或者預習僅是停留在看一下課文或是標一下課文段落。而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難度較大的文言文。因此,我們可以在布置預習時可以明確要求,細化內容,并用獎勵性競答的方式進行檢查。筆者在所任教的班級試驗,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課堂開展也比較順利。
競答的組織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從環(huán)節(jié)來說,可以有必答題、搶答題、選答題等;從內容來說,可以有選擇題、判斷題、翻譯題等;從形式來說,可以組組比賽、個人比賽等。
五、調研式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體現著中國的靈魂。文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不僅對當時時代有影響,對我們今天也有很多借鑒意義。如《師說》中所提出的從師之道,在當今社會也是需要呼吁的,尤其是對我們的學生更是有很大的價值。
但是僅僅通過老師的說教是很難達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的。要想讓學生真正明白、真正理解這一現象,以及這一現象所折射出的思想,就需要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究。探究社會現象最好的方式便是調研。因此在教授《師說》這篇課文時,筆者將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并且將課余也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一周前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問卷的方式分別對不同職業(yè)的人群進行“從師”方面的調研,并形成簡潔版的調研報告。這既是一個前置預習,也是一個綜合實踐,讓學生真正到生活中去發(fā)現語文,也將語文真正帶到生活中去。通過簡單的調研,學生很明確地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師說》這篇文章,也清楚地了解到社會“從師”的現狀。課堂上,除了讓學生進行自主課文梳理外,還讓學生針對自己調研出的現象進行思考,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后期,再通過宣傳海報等方式走進社區(qū),走進單位,將課本所學進一步送入社會大眾中。
學生通過調研活動,加深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語文水平,更從觀念上改變著對語文的看法,將課本“小語文”變?yōu)樯鐣按笳Z文”。有了這樣的活動,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肯定是非常濃厚的,另外在活動中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王榮生教授認為:好的教學課堂結構可以比喻為“一根筋”和“一鍋出”?!耙桓睢敝附虒W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圍繞或指向核心教學內容的核心點,尤其是關鍵詞句。在課堂教學的整個線路上連貫地落實教學內容。“一鍋出”指把教學的多項任務巧妙地統(tǒng)一在一個環(huán)節(jié)里。文言文教學中,筆者借活動激發(fā)興趣,借活動整合課堂,同時,活動并不是只在于形式,而是形式背后一篇文章的核心點,是落到實處的教學目標。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被活動牽著鼻子走,而是巧妙地將活動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中,巧借活動的方式幫助老師打開文言文的“教”之門,更打開學生的“學”之門。
參考文獻:
[1]《披文入言,因言品文》 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分校 李姣姣
[2]《教育雜志》第四卷,轉引自李杏保、顧黃初著《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64頁
趙云,江蘇太倉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