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帥宇,王春梅,沈國土
(華東師范大學 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上海 200241)
仿照X射線入射真實晶體發(fā)生衍射的基本原理,模擬制作了放大的晶體模型,用它代替X射線衍射中的真實晶體,用波長為3.20 cm的微波代替X射線,采用微波入射模擬晶體[1].該方法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布拉格衍射現象并深入理解X射線的晶體衍射理論[2-3].用模擬的方法來驗證布拉格衍射公式[4-5]的正確性,分別選取(100)與(110)晶面族的1個不同面作為散射點陣面,測量微波電流隨衍射角的變化,得到的2組布拉格衍射強度分布曲線有區(qū)別,故進一步驗證木板對于其分布曲線的影響.
實驗使用DH1721B型微波分光儀.如圖1所示,采用3 cm固態(tài)源作為微波信號源,發(fā)射喇叭上附有可調衰減器,可發(fā)射波長為3.20 cm的單色微波.
圖1 微波分光計
實驗中使用的立方模擬晶體,由125個鋁球組成,每25個鋁球組成方陣,相鄰鋁球間的距離為4.00 cm.同時,選取了易于測量的(100)面和(110)面.如圖2所示,黃色代表有木板遮擋的面,其余為無木板遮擋的面,左側面為I1面,前側面為I2面,右側面為I3面,后側面為I4面.
(a)木制晶體 (b)四周均透明的晶體
實驗基于布拉格衍射定律:
2dsinθ=Kλ,K=1,2,3…,
(1)
其成立的條件是λ≤2d.其中,λ為X射線的波長,θ為衍射角,K為干涉級數,d為晶面的面間距[6].實驗時為了讀數方便,測量入射線與晶體法線的夾角α(即入射角),α與衍射角的關系為
(2)
對于立方晶系,a=b=c,面間距d(hkl)、晶格常量a和晶面指數(hkl)的關系為[7]
(3)
以a=4.00 cm的晶體模型為例,將K=1,2代入(1)式中,計算可得(100)晶面1級、2級衍射角θ的理論值分別為23.6°與53.2°.
同理,(110)晶面則只有1級衍射角θ,理論值為34.4°.
參量設置:發(fā)射機刻度4.141 mm,對應微波頻率9 375 MHz,信號源輸出電壓11.7 V,電流396 mA.選取木制晶體作為實驗樣品,其晶格常量a為4.00 cm.
對于(100)晶面族,分別取有木板遮擋的I1面和無木板遮擋的I2面作為散射點陣面.首先,固定衰減器刻度不變,找到I1面和I2面中衍射強度更大的一面,實驗發(fā)現以I1面作為散射點陣面時衍射強度更大.然后,在I1面的衍射極大值處調節(jié)衰減器,使得微安表的讀數在滿量程內且大于2/3量程.在同一次測量中,保持衰減器刻度為1.771 mm不變.
入射角α從30°開始測量,每改變1°,讀1次微安表,直到入射角α為75°.在改變入射角度的測量過程中,需要同時旋轉小平臺和接收喇叭,以保證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然后,再由(2)式計算衍射角θ,數據如表1所示.
同理,對于(110)晶面族,分別取入射時經過I1面的晶面和出射時經過I3面的晶面作為散射點陣面.重復上述操作,衰減器刻度1.360 mm,得到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如表2所示.
通過Origin軟件作圖,(100)面和(11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關系曲線如圖3~4所示.由圖3~4可知,(100)晶面族的2種情況下衍射強度差別比較大,而(110)晶面族的衍射強度則基本相同.
表1 (10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數據1
表2 (11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數據1
圖3 (100)晶面布拉格衍射強度分布曲線1
圖4 (110)晶面布拉格衍射強度分布曲線1
為了驗證(100)與(110)晶面族在取不同面作為散射點陣面時,衍射強度曲線的差異是否由木板遮擋造成,選取四周均透明的晶體作為實驗樣品,重復2.2操作.
對于(100)晶面族,分別取I1面與I2面作為散射點陣面.衰減器刻度1.710 mm,得到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變化,如表3所示.對于(110)晶面族,分別取入射時經過I1面和出射時經過I3面的晶面作為散射點陣面.衰減器刻度1.448 mm,得到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變化,如表4所示.
通過Origin軟件作圖,(10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關系曲線,如圖5所示,實驗結果出現第2級衍射強度高于第1級衍射強度的特殊情況,可能是由于采用自制的透明晶體所引起的,但尚未做具體研究.(11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關系曲線,如圖6所示.由圖5~6可知,對于四周均透明的晶體,(100)和(110)晶面族在2種情況下衍射強度均基本相同.與木制晶體實驗結果對比,可定性地驗證,(100)晶面族在采用有木板遮擋的I1面和無木板遮擋的I2面作為散射點陣面時,衍射強度的差異是由于木板的作用引起的.
表3 (10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數據2
表4 (110)面衍射角θ與衍射強度I數據2
圖5 (100)晶面布拉格衍射強度分布曲線2
圖6 (110)晶面布拉格衍射強度分布曲線2
2.3實驗已經定性地證明了木板的存在會對衍射強度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具體確定木板影響的程度,重新選用晶格常量a為4.00 cm的木制晶體作為實驗樣品.
對于(100)晶面族,取無木板遮擋的I2面(轉動0°)作為散射點陣面.通過改變衰減器刻度,使微安表的電流值I從10 μA到90 μA變化.每改變10 μA,記錄1次衰減器刻度值,同時固定衰減器刻度不變,將模擬晶體所在的轉盤依次轉動90°(I3面),180°(I4面),270°(I1面),分別記錄微安表對應的電流值.得到晶體不同(100)面的衍射強度In隨衰減器刻度的變化,如表5所示.實驗中入射角為0°,即發(fā)射喇叭與接收剌叭共線.
同理,對于(110)晶面族,取入射時經過I1面的晶面(轉動0°)作為散射點陣面.重復上述操作,將模擬晶體所在的轉盤依次轉動90°(入射時經過I2面),180°(入射時經過I3面),270°(入射時經過I4面),分別記錄其微安表對應的電流值.得到晶體不同(110)面的衍射強度In隨衰減器刻度的變化,如表6所示.實驗中入射角為56°,即處于(110)面的衍射極大值處.
表5 晶體不同(100)面的衍射強度In
表6 晶體不同(110)面的衍射強度In
通過Origin軟件作圖,晶體不同(100)面的衍射強度In隨衍射強度I2的變化,如圖7所示.晶體不同(110)面的衍射強度In隨衍射強度I1的變化,如圖8所示.
晶體不同(100)面衍射強度(有無木板遮擋)與I2的線性關系及相關系數,如表7所示.因而,進一步驗證了木板對于衍射強度的測量有影響,且其影響系數為0.66~0.70,利用(100)晶面進行實驗時選取不同面測量結果存在差異.
圖7 (100)晶面衍射強度In隨衍射強度I2的變化
圖8 (110)晶面衍射強度In隨衍射強度I1的變化
同理,晶體不同(110)面衍射強度(入射與出射時有無木板遮擋)與I1的線性關系及相關系數,如表8所示.
表7 晶體不同(100)面衍射強度與I2的關系
表8 晶體不同(110)面衍射強度與I1的關系
因而,進一步驗證了入射時有木板與出射時有木板對于(110)晶面衍射強度的測量影響基本相同.
通過定性和定量方法測定了(100)與(110)晶面族作為散射點陣面時木板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實驗證明,對于(100)晶面族,選取不同面作為散射點陣面時,測量結果有差異,引起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木板的影響,測得其影響系數為0.66~0.70;而對于(110)晶面族,選取入射時有木板或出射時有木板的面作為散射點陣面,測量結果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