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平
【摘要】作者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名校長國家公派海外研修團第一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研修。在三個月的研修中,我們主要通過專題報告、實地研習、參觀與交流的方式完成了培訓內(nèi)容的學習。本次研修值得珍惜,值得分享,收獲很大。
【關鍵詞】研修;專題報告;實地研習
2017年9月4日到12月2日,我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名校長國家公派海外研修團第一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研修。在三個月的研修中,我們主要通過專題報告、實地研習、參觀與交流的方式完成了培訓內(nèi)容的學習。本次研修值得珍惜,值得分享,收獲很大,感觸很多,現(xiàn)從新加坡的公民核心價值觀建設做如下匯報。
一、新加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點
1.共同價值觀培育+儀式教育
在復雜的民族背景基礎上培育共同的價值觀。新加坡國民中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他們信仰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在這樣復雜的種族宗教背景下,新加坡國會通過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將“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輔助,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勇敢寬容”作為新加坡國民共同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
新加坡由于小國寡民,經(jīng)不起一點的風浪,所以強烈的憂患意識植根于每一個國人心中。新加坡從小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重視,這從它每天舉行升旗儀式可以看出來。這里的升旗儀式不是走過場,而是學生到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等在操場上舉行升旗儀式,然后宣誓,校長講話,教師也必須到場,長年累月,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
2.制度建設合理+氛圍營造
比如新加坡要求公民做到“孝”的理念,它的制度建設就有這樣的安排,如你購買祖屋與父母同住,政府會有補貼;星期天你開車去看望父母,不用付停車費。這些就是制度的層面倡導孝的行為,讓人民行孝有實質(zhì)的回報。在公交車上和地鐵上都設有供年老和體弱者的專座,而且顏色也是不一樣的,年輕人坐了之后,有老人上車,你不讓座也不好意思,這就是氛圍的營造。
3.法律法規(guī)健全+規(guī)范行為
新加坡是個法治國家,但它不以法代全,而是依法促德,出臺了完備嚴峻的法律法規(guī),強制人們遵守必要的道德規(guī)范。比如一旦被發(fā)現(xiàn)亂丟垃圾,違者除了要交20至1000新元(1新元約合0.56美元)的罰款外,還可能要穿上標有“我是垃圾蟲”的黃馬甲,參加掃大街的強制勞動。像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擅闖紅燈這些“小事”,新加坡政府認為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一旦道德體系崩潰,其他就無從談起,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就偏離了本義,所以政府連小事都管。
4.德育教材體系完備+浸濡德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并非簡單說教和高調(diào)宣傳。一方面,道德教育從小抓起,注重實踐。政府頒布了詳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從小學到大學,課程循序漸進。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各不相同:低年級偏重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高年級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還經(jīng)常組織“忠誠周、禮貌周、赴國外做義工浸濡”等活動,培養(yǎng)和強化公民與人為善、互助友愛的良好品德。例如它的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設計六大主題:“個人—家庭—學?!鐓^(qū)(鄰里)—國家—世界”,它的公民教材內(nèi)容通俗易懂。德育理論與現(xiàn)實并重,少抽象重實用,版面設計新穎美觀,充滿生活情趣。
5.融合東西方文化+禮樂教化
新加坡政府剛成立時面臨惡劣生存環(huán)境與多元文化沖突,建國初期國家面臨嚴重的種族沖突,公民道德弱化,物欲橫流,白領犯罪,棄養(yǎng)父母,毆打父母,為錢財對簿公堂,賭博欠債年輕化,校園暴力等等。所以新加坡的教育部長提出未來二十年的教育:以學生為本,價值為導向,加強品格與公民教育。政府知道單靠法家只能夠解決一半問題,另一半問題就要靠道德,靠儒家。新加坡堅持倡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東方價值觀,對傳統(tǒng)的“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現(xiàn)代意義,做到了儒家思想新加坡化,儒家思想現(xiàn)代化,儒家思想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化。
二、新加坡核心價值觀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1.價值引領+社會補位
我國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整個社會公民的道德弱化,物欲橫流,白領犯罪,棄養(yǎng)父母,毆打父母,為錢財對簿公堂,賭博欠債年輕化,校園暴力等等在我們的報紙上也屢見不鮮,以至于我們會發(fā)出“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我們的國民素質(zhì)怎么了”的疑問。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的營造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是學校一家能夠承受的。在新加坡的德育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新加坡上至國家總理,下至黎民百姓都注重道德教化和培育,新加坡的媒體在晚上10點前是禁止播放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節(jié)目的,連國會辯論都不能播,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的社會在道德教育上應該補位。
2. 德法兼施+營造氛圍
依靠法制法規(guī)約束,強調(diào)道德活動,彰顯德法兼施威力。新加坡政府采用德法兼施的治國之道,這也是新加坡成功的秘籍之一。健全而嚴明的法治,使新加坡青少年養(yǎng)成了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德治方面,新加坡認為只有具備獻身精神的正直君子,才有資格為新加坡人民服務。新加坡以法規(guī)約束做保障,發(fā)揮德法兼施威力,為在校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指引了方向。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著社會開放的加大,社會價值多元化,各種思潮都有,這又勢必影響到我們的中小學生。為此中國在教育學生方面完全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法律,教師是可以懲罰學生的,對于違紀學生,懲罰其實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當然政府的職責是依法為學校營造良好的德育大環(huán)境。
3.貴在堅持+小事大德
道德要存活下去,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詩和遠方。我們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找到第三條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堅持。我個人認為德育教育體現(xiàn)在以小見大,小事情,大德育。新加坡就是從一件升國旗教育的小事做起,常年堅持就是一種品牌、一種文化,所以我們的教育也要從小事做起,接地氣。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讓學生背,更要讓學生在做中體會它的價值,學科教學中也要滲透核心價值理念。做德育工作就要想大道理,做小事情。
4.道德評價+注重行為
以我們過去學習的經(jīng)驗,道德課的考核就是條文的考核。條文背得越熟,道理闡述得越好,你的道德成績也一定會越高。至于這個成績是否與個人的真正修養(yǎng)成正比例關系,那就很少是人們考慮的范圍了,于是在我們身邊常常出現(xiàn)一些“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新加坡道德教育另辟蹊徑,它的考核不以文字方式進行,而是對一個學生一學年中學習態(tài)度與個人修養(yǎng)進行綜合評估與等級鑒定。而且新加坡的學生在社區(qū)的活動是記入成績單的,在升學時有加分的優(yōu)惠。我想這種做法有其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道德畢竟不是說教,行為才是其最根本的體現(xiàn)。
5.重在行動+浸濡德育
我們國內(nèi)有行為規(guī)范主題活動、學生人文科技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實踐體驗活動,以及學生自主管理等都是浸濡德育的體現(xiàn),只不過我們需要將這些活動進行整合。例如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琴、書、茶、棋、畫”“中醫(yī)、武術、楹聯(lián)”等,學??梢蚤_發(fā)自己的校本課程;也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如“詩詞歌賦、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賦予德育的新內(nèi)涵,使之現(xiàn)代化,并開展系列活動,做到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禮儀育人、網(wǎng)絡育人、實踐育人、合力育人。
總之,在新加坡三個月的時間里,每天都在滿滿的收獲中度過,這三個月的經(jīng)歷對于我個人,無疑是一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在此,我再次感謝國家留學基金委、浙江省教育廳、南潯區(qū)教育局能夠給予我這次走出國門看世界的機會,這次機會讓我對學生教育的前景更加充滿希望。我也努力踐行把所學所感運用于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