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歆 江西工業(yè)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
分層式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于高校計算機教學課程之中有著極為廣泛的運用,且?guī)熒g的教學學習交流與角色互動也有一定的調整與變化,學生由以往的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式知識獲取,由于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知識信息方面的跨時空流動,使得學生可以隨時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其中不乏計算機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而學生作為當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課堂之中是占據著主體地位的,而相比于以往的傳統(tǒng)式計算機教學知識的傳統(tǒng),通常是由老師作為課堂主體,對于學生進行單項的知識灌溉與知識傳輸,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學習過程極易產生無聊與疲倦,加之學生本身的自律性有限,因而以往所采用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各種不足之處,且學生對于計算機課程知識獲取后的內化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基于這方面的問題,分層式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可以極大的鞏固知識與信息的傳輸流通,學生可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方向性的學習,并通過與老師的交流互動而消化專業(yè)知識,進而達到內化的效果。
高校學生多來自于全國各地,他們各自的計算機基礎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以往不同高中具有各不相同的計算機教學措施,受限于教師資源、設備資源的欠缺,部分學生可能并未對計算機課程有所接觸,因而對于教師的教學來說則會是一大困擾,這時分層式教學可以很好的解決該問題的發(fā)生,對初入高校的計算機專業(yè)或是非計算機專業(yè)人才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進行摸底測試,進而依據成績狀況實施分班教學措施,可以很好的解決教師課程質量與課程效率的問題。
而該分班策略模式下的分層式教學是基于高校課程政策的支持之上的,而對于沒有分班條件的高校,在同一班之中學生基礎知識能力的層次不齊,教師需要與學生做好深入交流,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水平掌握,采用同樣的教材,卻可以針對性的穿插難易知識點的連貫講解,對部分基礎較弱的同學安排合理的課后學習與實踐課業(yè),因材施教,進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教學質量。
計算機分層式互動教學模式中學習資源的收集與利用至關重要,教學課件、教學資料不僅需要可滿足常規(guī)課程知識的教學,課程實踐部分也需要準備相應的精品課程課件設計,應對與分層式互動教學課程設計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內容的自主整合。必要可實行網絡課程資源平臺的建立,促進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對課程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于課件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之上,對各類學生計算機知識體系之中所欠缺的模塊進行分析,進而對課程內容進行濃縮模塊的設計與匯總,因而課程的制定過程之中也極度考驗教師本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
分層式互動教學的應用是為了讓不同知識基礎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充分感受到計算機課程的趣味,有效提升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明確各類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學習目的。以下對于計算機分層式互動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列幾點分析:
分層式互動教學模式之中,做好相應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不光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本身。學生可于課前廣泛利用好學習資源,并通過教師課前所精心準備的內容,實現對知識的暢通獲取。其中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塊,從計算機教材的導讀到知識內容的預習,在課前預習之中完善自己,便于日后在課堂教師的輔助與引導下完成對計算機課程知識的歸納與總結。
在有效的課前預習基礎上,課堂之中的學習則變得更得心應手,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中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便可有導向性的為學生解決知識學習的難點,增加師生情感的同時,還保證了計算機課程教學的高質量與高效率。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可有效的破解計算機課程知識的掌握難點,而課后側重于對知識的再內化,針對性的布置課后作業(yè),有效鞏固薄弱的知識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推進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進行。
分層式互動教學于計算機課程之中的應用,實現了傳統(tǒng)計算機教學模式的突破。貫徹以學生為主體而進行的課程教學,實現學生對于計算機課程知識的高效掌握,該教學模式固然優(yōu)點頗多,但同時也存在著課程準備上的費時與課堂交流上的不定因素,故而,在實際計算機教學中,有向結合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之中的優(yōu)點,最大化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之中,讓他們在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中都獲得全面的提高與培養(yǎng)。
[1]姚楠.計算機組成原理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深化與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7,4(45):103-105.
[2]劉榮立.計算機應用教學中實施互動式分層教學法探索[J].通訊世界,2017(16):285-286.
[3]劉恕華,陳冠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好家長,2017(21):15.
[4]劉倩蘭.高校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7(07):93.
[5]胡秋梅.高?!坝嬎銠C應用”課程分層教學的探索[J].教師,2016(3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