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源 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姜艷 鶴峰縣城市管理局
2015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高等職業(yè)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2016年7月湖北省教育廳出臺了《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方案》,我院在學習領會文件精神、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科學設計了《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規(guī)劃》,啟動了兩輪教學診改。2016年,進行第一輪診改,通過“說專業(yè)、說課程、說工作”的方式,完成了專業(yè)、課程、部門的診改報告;2017年上半年,針對2016年度診斷的問題逐一改進、有效解決。第二輪診改從學院治理、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教師發(fā)展、學生發(fā)展五個層面開展了全員全程全要素的診改,列出問題清單,撰寫診改報告、檢驗診改成效等,教學診改成為貫穿學院2017年度教育教學工作的主線。
2016年起,我院就啟動了課程診改工作,從課程建設規(guī)劃、課程內容、課程資源和課程教學四個診斷要素,規(guī)劃制定、目標與標準、實施保障、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材選用與建設、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應用與開發(fā)、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課程考核和教學效果等11個診斷點,對各門課程進行了詳細、深入的分析,從而提出診斷意見和改進措施。經過兩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改進效果。課程診改的目標就是,讓每門課程開設得有意義,通過診改,讓學生愿學、愛學、樂學。
《計算機基礎》作為公共基礎課,受重視程度和改革力度均不如專業(yè)課程。有人認為,現(xiàn)在計算機、手機等智能設備應用普及,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已經開設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課程,進入大學后,沒必要投入多的課時去開設《計算機基礎》。而且,現(xiàn)有的配套教材內容與初中和高中階段有重復,而《計算機基礎》課程團隊與專業(yè)結合意識逐漸增強,而沒有充分與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對接與研討,導致教學內容選取不夠科學合理。
近年來,高職院校積極進行著教學改革,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xiàn),但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還是老師把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驟講授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能跟著老師的步驟,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很難做到遷移應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仍然難以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幾乎所有專業(yè)都是在大一上學期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導致機房緊張,實踐課時無法保障與理論課時1:1,更不用說教、學、做一體化,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偏弱。
《計算機基礎》課程團隊一方面深入初中、高中和中職學校,真實了解各階段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開設的情況;另一方面深入學校各專業(yè),真實了解專業(yè)對應的職業(yè)崗位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制定突出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具備科學性、先進性、規(guī)范性與完備性。
嚴格在《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書目》中選用公共基礎必修課教材,并積極開發(fā)適用性強的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學校當前引進的智慧職教中的國家資源庫優(yōu)質資源,建立《計算機基礎》教學空間,實施基于云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一是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大多數(shù)高職生對計算機有一定的基礎,但近年來,我校有部分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計算機接觸相對較少。在教學過程中,分為基礎與提升兩個層次,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理論與操作技能。
二是恰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做中教、做中學”。
三是體現(xiàn)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終結性評價,涵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突出能力考核;合理設計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評估教學效果,有效運用教學反饋。
隨著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的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對計算機教師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通過教學診改,《計算機基礎》課程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切實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計算機工作者,我們也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及時反思,逐年診改,不斷提升。
[1]任清華,潘辰.以實踐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研究[J].教學與教育信息化,2016(2):242-243
[2]張玲玲.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47-49
[3]鐘蔥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22-223